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综合练习试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综合练习试卷(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12 07:4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以下事例中所用科学方法相同的是: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②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④把原子核式模型与太阳系的行星绕日模型做比较 ⑤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
A.①与③ B.②与③ C.②与④ D.①与③与⑤
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的是(  )
A.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B.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
C.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D.鸭蛋腌制一段时间变咸了
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尘土漫天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过程中得到电子
C.质子、原子、电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4、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被誉为“新中国的摇篮”。西依巍巍太行山脉,并与全国煤炭基地山西省毗邻,以下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白鹿温泉﹣﹣﹣泉水清澈见底 B.大佛寺﹣﹣﹣寺内暮鼓晨钟
C.赵县﹣﹣﹣梨花飘香 D.植物园﹣﹣﹣处处郁郁葱葱
5、下列有关物理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图中甲静止于墙面上,甲受到的摩擦力随着对墙面的压力F甲的增大而增大
B. 图中装满水的塑料管,倒置后纸片不会掉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C. 图中向两只纸片中间吹气,两纸片靠拢,说明流速越大,压强越大
D. 图中环卫工人在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B.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相对于窗外的树是静止的
C.春天扑鼻而来的花香,是一种扩散现象
D.目前核电站是利用核的聚变获得电能
7、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科学家在研究物质内部结构时,常应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粘在一起,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D.细绳悬挂的两个轻质泡沫小球相互吸引,则两小球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8、扩散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
A.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D.分子间有空隙
9、下列各项排列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太阳系、银河系、地球、生物体、病毒、原子核、分子、夸克
B.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病毒、分子、原子核、夸克
C.太阳系、银河系、地球、生物体、分子、病毒、原子核、夸克
D.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原子核、病毒、分子、夸克
10、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破镜难圆---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摘较大的水银---分子间有引力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存在空隙
D.施制鸭蛋,盐分子能进入蛋中---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新型冠状病毒以飞沫传播为主,医用外科口罩或 口罩能有效防止飞沫传播,感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飞沫直径约为0.001毫米~0.005毫米,由此可以判断飞沫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两小滴水银靠在一起,就会变成一大滴水银,这说明水银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物体的温度越   ,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2、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能放松。我们进入校园在使用酒精免洗洗手液进行消毒的过程中:
⑴能闻到酒精味;⑵双手涂抹得越均匀干的越快。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两种现象。
答:⑴   ;⑵   。
3、2020年初新冠肺炎开始在全球蔓延。为了阻止新冠肺炎的蔓延,戴口罩、隔离、喷洒消毒液,都能有效的阻止其蔓延。3月16日九年级同学戴上口罩返校开学。当同学们进入教室,闻到了浓浓消毒液的气味,戴眼镜的同学的镜片上有了雾气。有的同学在手上、文具上喷洒酒精消毒,发现不一会酒精干了。手上喷洒酒精后有一点凉凉的感觉……。请你根据上面的描述和所学物理知识提出两个相关问题并回答。
示例:
问题:镜片上的雾气是怎样形成的? 回答: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问题:    ;回答:   ;
(2)问题:   ;回答:   。
4、坐在车内的小明从汽车内的后视镜里能看见驾驶员,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   (选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能看到小明;以小明为参照物,车内驾驶员是   (选填“运动的”或“静止的”);假设驾驶员喝酒危险驾车,交警检查时在车外能够闻到酒味,这是   现象。
5、如图所示,蜡烛甲燃烧一会儿后会闻到蜡油味,这是   现象;把蜡烛甲与未点燃的蜡烛乙靠在一起,然后用吸管对着蜡烛乙的上方吹,会发现蜡烛乙被"吹"着了,这是因为空气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的缘故.
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同学们每天走迚教学楼,都会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这一现象说明了   ;消毒液是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力。
三、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宇进行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宇在一个圆柱形量筒中依次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无色的水,放置30天后,液体变为均匀的淡蓝色,这说明:   。小宇想,气体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呢,于是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他在上、下两个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红棕色二氧化碳氮气体和透明的空气,并用玻璃板隔开( ),再将玻璃板拿走后,观察两个瓶中的颜色变成均匀的浅棕色。小宇   (填“能”或“不能”)从这个实验得出相同的理论;
(2)如图丙所示,小宇先后将 水和 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 ,这说明:   。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   ,目的是   。为使实验观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填“细”或“粗”)的玻璃管;
(3)如图丁所示,小宇用细线拴住玻璃板的四个角,用弹簧测力计勾住细线,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说明:   。这个理由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填“拉伸”或“压缩”)。
2、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1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2)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2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填标号“甲、乙、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现象主要说明了   。
3、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法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   
(2)如图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   方。(选填“上”或“下”)
(3)如图,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了   。
4、秦西五一期间去参观广东省科技馆.
(1)他在参观汽车馆时,发现了一个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模型,如图甲所示,该模型是通过电磁继电器来控 制缺油警示灯.当储油过少时,浮标下降,带动杠杆绕O点转动,模型中电流表的示数将   (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右侧电路中的   灯(选填“红”或“绿”)将变亮.
(2)他在汽车馆还看到了有关“六冲程引擎”的介绍.这种引擎在完成四冲程工作后,会把水注入汽缸,使水 瞬间变成水蒸气,从而带动活塞运动,产生第五冲程,为汽车提供动力.第六冲程是让水蒸气进入冷凝器,变成可再次注入汽缸的水.其中第五冲程相当于汽油的   冲程,在第六冲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他还看到了一种新型的“旋转焊接”技术.如图乙所示,不旋转的铝件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顶住高速旋转的 铜件,通过    的方式使两者接触处温度急剧升高,内能增大,这样铜和铝接触处的分子相互渗透,由于分子间存在   力的作用,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这用到的科学方法是模型法;
②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这用到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这用到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④把原子核式模型与太阳系的行星绕日模型做比较,这用到的科学方法是模型法;
⑤研究牛顿第一定律,这用到的科学方法是实验推理法;
综上所述,所用科学方法相同的是②与③。
故答案为:B。
【分析】探究物理量的影响因素时,多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利用了科学推理法。
2、【答案】A
【解析】【解答】A: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烟雾是宏观物体,故错误。
B: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是 分子热运动 ,故正确。
C: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是 分子热运动 ,故正确。
D:鸭蛋腌制一段时间变咸了,是 分子热运动 ,故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子热运动指的是微观分子,区分微观分子和宏观物体。
3、【答案】D
【解析】【解答】A.分子直径是10-10m,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尘土漫天飞扬不是分子运动导致的,A不符合题意;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B不符合题意;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要比质子大,C不符合题意;
D.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量等于核外电子数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4、【答案】C
【解析】【解答】A.泉水清澈见底,水底反射的光线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与分子动理论无关,A不符合题意;
B.寺内暮鼓晨钟,寺里晚上打鼓,与分子动理论无关,B不符合题意;
C.梨花飘香,是花香分子在不停度做无规则运动,C符合题意;
D.植物园处处郁郁葱葱,与分子动理论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答案】B
【解析】【解答】解:A、木块处于静止,在竖直方向上受两个力,即重力和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是由引起运动趋势的重力决定的,与水平压力F甲无关,A不符合题意;
B、装满水的塑料管,倒置后纸片不会掉落,盖在杯口的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出,正是大气压支持着杯内的水不会流出来,B符合题意;
C、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纸片靠拢,说明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C不符合题意;
D、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是物体的运动,是可见的,不属于分子的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总有一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趋势,这就是物体的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运动的速度没有关系。
6、【答案】C
【解析】【解答】A.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冒出来的温度较低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A不符合题意;
B.以窗外的树为参照物,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与路边的树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是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春天里的百花香,是花的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发生的扩散现象,C符合题意;
D.核电站是通过核裂变来获取能量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7、【答案】A
【解析】【解答】科学家研究物质内部结构时,常应用建立“模型”的方法,A符合题意;
B,宇宙有很多的星系,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B不符合题意;
C、铅块粘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C不符合题意;
D、两个小球互相吸引,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宇宙很大,银河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两种物质押紧后粘在一起是分子间的引力;两个小球互相吸引可能其中1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8、【答案】B
【解析】【解答】A.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但是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A不符合题意;
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符合题意;
C.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的时候,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但是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C不符合题意;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与分子间有空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9、【答案】B
【解析】【解答】太阳系隶属与银河系,故银河系最大,其次是太阳系,太阳系中有地球,故太阳系大于地球,地球上有生物体,故地球大于生物体,生物体中包含病毒,故生物体大于病毒,数量级病毒是由分子组成的,故病毒大于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分子大于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而质子是由夸克组成的,所以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病毒、分子、原子核、夸克。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10、【答案】A
【解析】【解答】A.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A符合题意;
B.两滴水银能自动结合,是因为相水银分子之间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相互吸引,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B不符合题意;
C.分子间存在间隙,故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减小,C不符合题意;
D.施制鸭蛋,盐分子能进入蛋中,是因为盐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结合题目的表述分析即可。
二、填空题
1、【答案】不是;引力;高
【解析】【解答】分子的直径约为1×10-10m,是非常小的,但病人咳嗽产生的飞沫直径约为1×10-6~5×10-6m,因飞沫直径远大于分子的直径,所以飞沫不是分子。
两小滴水银靠在一起,就会变成一大滴水银,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例如相互压紧的两个铅块很难被拉开,肥皂泡的收缩都证明了引力的存在,物体很难被压缩,证明了分子间存在斥力。
2、【答案】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增大了洗手液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
【解析】【解答】能闻到酒精味,是酒精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
双手涂抹得越均匀,相当于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增大液体表面积会加快蒸发速度。
【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速越快,液体蒸发的就越快。
3、【答案】(1)为什么在手上、文具上喷洒酒精消毒,发现不一会儿酒精干了?;因为酒精汽化了。
(2)喷洒消毒液后,能闻到浓浓消毒液的气味?;因为消毒液发生了扩散
【解析】【解答】(1)有的同学在手上、文具上喷洒酒精消毒,发现不一会酒精干了,是因为酒精汽化成酒精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了。(2)喷洒消毒液后,能闻到浓浓消毒液的气味,是因为酒精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即发生了扩散现象。
【分析】(1)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2)温度气味,说明分子在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4、【答案】一定;静止的;扩散
【解析】【解答】坐在车内的小明从汽车内的后视镜里能看见驾驶员,由于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一定能看到小明;由于驾驶员和小明间没有位置变化,他们是相对静止的;交警检查时在车外能够闻到酒味,是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一定;静止的;扩散。
【分析】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物体间没有位置变化时,是相对静止的,分子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5、【答案】扩散;越小
【解析】【解答】(1)蜡烛燃烧一会后,蜡油分子跑到空气中,人吸入鼻腔闻到蜡油味,这是扩散现象;
(2)用吸管对着蜡烛乙的上方吹,乙蜡烛上方流速大压强小,蜡烛甲的火焰被吸向乙上方从而点燃乙蜡烛。
【分析】(1)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6、【答案】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斥
【解析】【解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喷洒后室内会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分析】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三、实验探究
1、【答案】(1)分子在不停在做无规则运动;不能
(2)分子间有空隙;水;便于准确记录混合前的总体积;细
(3)分子间存在引力;拉伸
【解析】【解答】(1)如甲图所示,硫酸铜溶液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沉在水底,放置一段时间后,液体变为均匀的淡蓝色,底部的硫酸铜运动到上方,说明分子在不停在做无规则运动。二氧化碳氮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二氧化碳氮气体置于上方集气瓶中,会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到下方瓶中,不能说明是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
(2)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由于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所以应在直玻璃管中先注入密度较大的水,这样刚开始时,两种物质不会混合,便于记录酒精和水混合前的体积。在实验中是通过液柱的长短变化来判断的,所以应选择内径较小的玻璃管较为明显。
(3)玻璃板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故答案为:填拉伸。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结合题目的表述分析即可。
2、【答案】(1)分子间有引力
(2)甲;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解答】(1)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2)刚开始时,水与硫酸铜溶液两者各自独立,界面分明。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时间越长,两者混合的越均匀。由图所示,甲图两者混合的最均匀,所以甲是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
【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3、【答案】(1)分子间存在间隙
(2)下
(3)分子间存在引力
【解析】【解答】(1)两者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2)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为了排除密度的影响,让二氧化氮在下面。
(3)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分析】根据分子动理论中,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有引力,分析解决问题。
4、【答案】(1)变小;红
(2)做功;液化
(3)做功;引
【解析】【解答】解:(1)当油箱内油量过少时,浮标受到的浮力减小,浮标下降,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知,电流变小;根据杠杆的知识,与浮标连接的触点向上运动,电磁铁具有磁性,吸引上方的衔铁,衔铁向下运动,使红灯接入电路,红灯发光;(2)第五冲程:水注入气缸中,气缸内的温度是比较高的,水就会迅速汽化为水蒸气,水蒸气推动活塞运动做功,相当于四冲程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第六冲程:水蒸气进入冷凝器,水蒸气受冷就会变为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3)铜块和铝块之间有巨大的摩擦力(因为铜块和铝块之间有较大的压力),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温度升高;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铜分子和铝分子之间相互渗透,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大,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铜块和铝块就会紧密结合在一起.
故答案为:(1)变小;红;(2)做功;液化;(3)做功;引.
【分析】(1)根据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欧姆定律、电磁铁的知识(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就会有磁性)来分析;(2)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就会膨胀做功,相当于四冲程内燃机的做功冲程;水蒸气进入冷凝器中,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3)两物体克服物体间的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铜分子和铝分子就会相互渗透,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大,在分子间引力作用下,铜块和铝块就会紧密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