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作业(wrod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作业(wrod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10:5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2.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哺育(fǔ) 喧嚣 一拍既合
B.炽痛(zhì) 重荷(hè) 磐石 无遐及此
C.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 锋芒毕露
D.斑斓(lán) 胡骑(jì) 幽寂 迥乎不同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终南雅集再度启动,数十位文学批评家附庸风雅,会于长安,纵情山水。
C.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D.他声情并茂、歇斯底里的演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诗人虚构的?
B.石子入浅水,水花四溅,虚张声势;石子入深潭,悄无声息,不动声色。
C.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身边需要有三,两个知心好友。
D.“你先坐下,”她说:“我们好好谈谈。”
5.下列各组对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康。(将“强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二、综合性学习
6.综合性学习
我校七年级(1)班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战疫决心】请根据上联:“精准施策,阻断疫情亿万苍生脱苦海”,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
A.举国上下,战胜瘟神钢铁长城救苍生
B.众志成城,白衣天使舍生忘死施良策
C.科研攻关,战胜瘟神九州大地迎福来
D.万众一心,共产党员赴汤蹈火救苍生
(2)【爱国名句】诗人们以诗词的形式歌咏祖国大好河山,赞颂爱国历史人物,表达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抒发个人报国之志。请仿照示例,写出一句表达爱国情怀的名句,并注明作者。
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硬核防控】随着疫情的发展,各地、各村、各社区纷纷拉起了横幅、标语,请任选一句从手法和寓意角度加以赏析。
示例一: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
示例二:戴口罩总比带呼吸机好,躺家里总比躺ICU强。
示例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7.作者在第①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8.简要概括本选文记叙的几件事,并说说这些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9.分析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2)告别,他鞠躬,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10.“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2.“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一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13.文中写吕叔湘先生经历的一件事有何作用?
(三)请阅读《一生“诗舟”播美,百岁仍是少年》一文,回答各题。
①北大畅春园,每至深夜,总有一盏灯亮起。那盏灯,属于翻译家许渊冲。它陪伴着他,在一个个黑夜,徜徉于唐诗宋词和莎士比亚的世界;更陪伴着他,以笔为桨撑起生命之舟涉渡时光之海……2021年4月18日,迎来许渊冲先生百岁生日。因为他,中国读者认识了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他,西方世界知晓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在先生百岁之际,我们来到他家中,走近大师,也走近一段百年传奇。
②这位在古典与现代文学中纵横驰骋,在中、英、法文的世界里自由穿越的大师,少时是讨厌英文的,连字母都说不清楚,谁知到了高二,他背熟30篇英文短文,忽然开了窍,成绩一下子跃居全班第二。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而决定走上翻译之路,是他在联大的第三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七十五周年的外宾招待会上,当有人提到“三民主义”时,翻译一时卡住,不知所措。这时,许渊冲举起手,脱口而出,翻译得简明又巧妙,外宾纷纷点头。在日记中年仅20岁的他写下:“大约翻译真是我的优势,我应该做创造美的工作了。”
③在翻译界,许渊冲德高望重,但也争议不少。他绰号“许大炮”,不仅人长得高大、嗓门大,好辩论、爱“开炮”。于学术他是“少数派”。他总将追求美、创造美视为毕生目标。而认为翻译应忠实于原文的人,指责他的译文与原文不符,“已经不像是翻译,而是创作了”。
④他的一生,有无数次笔墨相伐,但欣赏他、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数。好友杨振宁评价他:“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植在翻译中。”他说:“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况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⑤许先生家里除了书,摆放最多的是与夫人照君的合影。夫人2018年去世,我们只能从照片中一睹伉俪情深。这种爱,被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用镜头捕捉下来——“老伴儿,咱们什么时候开饭?”“打完字就开饭。”“大约还需要多长时间?”“大约5点钟吧!还有一个钟头。”他坐在电脑前,头也不抬。她在一旁轻声耳语,搓着双手。画面一转,时钟滴答作响,已经快7点了。那年她85岁。这样的等待与陪伴,早已是家常便饭。
⑥夫人离世的第二天,学生们来探望,担心已97岁的先生撑不住。结果惊讶地看到,他还是纹丝不动地坐在电脑前,正翻译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全集。他说:“不用担心我,只要我继续沉浸在翻译世界里,就垮不下来。”
⑦很难想象,这位话语铿锵的老人,在2007年就查出直肠癌,医生估计他还能再活7年。而7年后,他不但没有走向生命的终点,反而拿下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我为什么能活这么久啊?因为我的翻译在为世界创造美。”那一瞬间,面前仿佛不是一位百岁老人,而是当年在西南联大的少年。
⑧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至期颐。许渊冲先生用澎湃的激情、美丽的文字,驾起一叶扁舟,载我们穿越于东西方文明之海,采撷文学的奇珍异宝,从一花一叶中看到大千世界。他将光阴幻化成诗,留下永恒之美。
14.请分析文章以“一生‘诗舟’播美,百岁仍是少年”为题目的作用。
15.结合语境,理解第④段加点词“植”的含义。
16.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17.许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他的翻译尽显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流韵。戴维的《The Portrait of a Lady》一书,有人译为《一位女士的画像》,许先生则译为《伊人倩影》,试结合所学及文段内容的理解阐述其妙处。
(四)阅读《当父亲老成了小孩》,回答小题。
当父亲老成了小孩
薛小玲
①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们兄弟两个跟着父亲过,他是老大。
②他从小就和父亲不亲,甚至有点怕他,可能因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也可能因为他生性孤僻自卑。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手掌上那根无名指,可有可无。和活泼的弟弟比起来,他安静得可以让人忽视,也真的被忽视了。童年、少年直至青年,长长的二十多年里,父亲和他没有过一次认真的畅谈,他和父亲的交流总是很简短的几句话,一问一答就结束了。在父亲面前他总是很拘谨,时时有想逃离的感觉。他很羡慕弟弟可以无所顾忌地攀住父亲的肩膀撒娇,但他学不来,或许骨子里就没有撒娇的基因吧。
③他其实也感受过父亲的温情。那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是个冬天,阴冷,下着很大的雪。那天早上醒来他头疼欲裂,身子很热,恨不得把被子掀掉。父亲看到了,伸手摸他的头,心疼地望着他。他看着父亲的眼睛,心里酸酸地就想哭,突然钻进被窝蒙住头,讪讪地不肯出来。无论父亲怎么叫他。他听到被窝外边的父亲叹息着说:哎,这孩子!他的泪湿湿凉凉地流了一脸。
④这个镜头温暖了他很多年。但即便如此,他和父亲依然亲近不起来,他依然被父亲忽视着,依然在弟弟和父亲玩闹时默默走开。
⑤他很想离开这个家,他太渴望展翅高飞了,外边的世界在引逗着他。高中毕业那年,大山里的陶瓷厂正在招工,他自己偷偷去报了名。直到报到前两天他才和父亲说,父亲不说话, 却抽了好几根烟,长叹一声说:好吧,随你。
⑥可生活总喜欢跟人开玩笑。渴望离开犹如牢笼的家,真的离开了,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太傻太天真。他干的是出窑的活儿,也就是用小铁车把烧好的碗盘从窑里拉出来码好放齐,那工作很辛苦,累还在其次,主要是热,他不知道窑里有多少度,反正是种在火里烤的感觉。他觉得自己身体里的水分在迅速流失,整个人都佝偻干瘪了许多,煎熬——他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这个词的含义。
⑦开始他还咬牙硬挺着,父亲来电话的时候他都说很好、没问题,但撂下电话他会哭半天。他时常感到委屈,这世上没有人会真心疼自己,即便是父亲,不也只是打几通电话而已吗?
⑧第十天,父亲来了,去他上班的地方看他。强装坚强的他很想让自己争气,但最后还是土崩瓦解。父亲深深地看他一眼,说:走吧,回家!
⑨他复读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天,他们父子喝了两瓶白酒,父亲喝多了,他也喝多了,他们说了很多的话。他哭,父亲也哭,然后又都傻乎乎地笑。他觉得那会儿的父亲真可爱,像个老顽童。
⑩四年的大学生涯很容易就挨过来了。离得远了,他和父亲的关系反而亲近了许多。弟弟也考上大学走了,家里就剩了父亲一个人。所以,毕业那年他回到家乡,在县里的学校开始了教书生涯。
父亲老了,不光是牙掉脸塌步蹒跚,而且变得啰嗦了,同一件事情翻来覆去地絮叨。每次回家,他都要坐在父亲的身边,边给父亲捏腿边听父亲说那些陈年旧事,哪怕父亲重复了好几遍,他也还是很有兴趣地认真听。他不是假装顺从,他是真的喜欢听父亲絮叨,这是他多少年的渴望啊,从小他就做着这样的梦。
学生们快要考试了,他忙了起来,白天黑夜连轴转,一个星期没有回家。虽然每天都给父亲打电话,虽然电话里他依然静听父亲的絮叨,但他的心里还是起毛,总是往不好的地方想。星期六晚自习结束,他终于按不住归巢的心,骑着电动车连夜回了家。
到家时已是半夜十一点多了,父亲却还没睡,在听电视。没错,是在听。电视机坏了,光有声音却不出图像了,父亲搬张椅子坐在电视机跟前听。他进屋的时候,父亲惊呆了,半天没回过神来,像个孤零零的孩子扎煞着手站在那儿。然后,他看到父亲的眼圈红了,两滴泪悄没声地从眼睛里滑出来,在满是皱纹的脸上蜿蜒。
他心里突然很酸,他仿佛看到很多年前的自己,那个无知轻狂的少年手足无措地在不苟言笑的父亲面前嗫嚅着,而明察秋毫的父亲不动声色地说,走吧,回家!他的泪潸然而下,满脸冰凉……
(选文有改动)
18.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划线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写出两点即可)
19.选文第⑤段“他”为什么很想离开这个家?
20.离开犹如牢笼的家“他”其实过得很辛苦,为什么父亲打电话时“他”都说“很好,没问题”?
21.接到通知书的那天,他们父子都喝多了,并且说了很多的话。他们可能说些什么?(写出三点即可)
22.文中画线处父亲和“他”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父亲的眼圈红了,两滴泪悄没声地从眼睛里滑出来,在满是皱纹的脸上蜿蜒。
(2)他的泪潸然而下,满脸冰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D.文章最后,作者以议论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故选D。
2.D
试题分析:A哺育(bǔ) 。一拍即合。B炽痛(chì) ;无暇及此。C亘古(gèn),仰慕。
3.C
A.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来形容故事情节,对象错误,使用不恰当;
B.附庸风雅: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贬义词不能用在褒义的语境里,感彩误用,使用不恰当;
C.不言而喻:意思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这里是说惠农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使用恰当;
D.歇斯底里:形容情绪激动、举止失常、狂喊乱叫的状态。用来形容演讲的精彩生动不合适,感彩误用,使用不恰当;
故选C。
4.B
A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故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B正确;
C约数之间不能用顿号,删掉三、两的顿号;
D说在说话的中间时用逗号,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故选B。
故答案为:B。
5.C
本题考查读病句的修改能力。C。“精力”不能与“健康”搭配,修改为“充沛”与“身体”也不搭配。正确的修改应该是“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故答案为:C
6.(1)C
(2)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示例一:“鸿门宴”化用典故,宴无好宴,会无好会,含蓄生动地告诫世人疫情期间请客吃饭的危险性,颇具调侃色彩,耐人寻味,给人深刻的印象。
示例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了疫情期间戴口罩、待在家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句式整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给人深刻的印象。
示例三:运用对偶手法,突出强调了疫情当前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语气肯定,掷地有声,震撼人心,给人力量,显示出抗疫的决心。
7.示例1:所谓“双层的悲哀”,一是叶老先生逝世,二是在这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喜庆日子里离世,更让人感到悲哀。
示例2: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8.①修改文章;②送客;③复信。这几件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人宽和厚道的品德。
9.(1)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以及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
(2)动作描写。写叶圣陶先生送客的举止,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他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品质。
10.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具体讲由上面讲的文字方面过渡到下面关于待人方面的叙述。
11.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字和日常交往上宽厚待人。
12.“坚决”一词突出了叶圣得先生对写文章用普通话的坚持、态度的坚定,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认真严谨,以及待人宽厚的品质,表达了作者的钦佩(赞美)之情。
13.运用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通过吕椒湘自述受到叶圣陶先生影响一事,表现(村托)叶圣陶先生认真严谨、待人宽厚的特点,表达对先生的敬重之情。
14.①富有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许先生一生的翻译工作,都在追求中国文化的美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传播)
③点明主旨,表达了对先生心无旁骛的工作精神的崇敬之情。
④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许渊冲先生一生翻译工作中的寻美之旅。
⑤标题呼应首尾。
15.“植”原意为种植、培植、栽植,在文中指根植、厚植(体现、表现)的意思。“植”字体现了许先生在翻译中根植民族文化,坚持体现中国文化的美感,坚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崇高工作追求。
16.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照君耐心地等待,对丈夫工作的支持,表现了伉俪情深。同时侧面表现了许渊冲先生忘我的工作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17.示例:伊人源自“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两个字很妙的,是美好的象征。形容人美丽的影子,倩影比画像好。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题目,富有美感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
18.感受到父亲的温情既惊喜又感动:觉得父亲一直忽视自己只有生病才来关心;既委屈又难过:多年的不亲近让他不愿意在父亲面前表达情感,觉得很不好意甩,想藏起来。(答出两点即可)
19.他和父亲亲近不起来,觉得自己被父亲忽视:他太渴望展翅高飞了,外边的世界在引逗着他。
20.自己坚持离开的家,咬牙也要硬挺着(不愿意跟父亲示弱,想给自己争气):觉得说了也没用,没人心疼自己。
21.父亲述说当年儿子的倔强无理;父亲述说拉扯两个孩子的不易;儿子述说自己孤身在外的艰辛;儿子述说父亲对弟弟的偏爱。
22.(1)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觉得孤独;儿子终于回来了感到开心激动;电视坏了无力解决而无助委屈(答出两点即可)
(2)为自己当年无知轻狂而愧疚;为父亲及时让自己重新规划人生而感激:为父亲年老无助而心疼;为终于理解了父爱而释然。(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