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王大绩作文专题讲座——《高考作文呼唤开拓性思维》
一谈到作文开拓性思维,人们往往认为这与高考作文相悖。其实不然,高考作文呼唤开拓性思维。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高考作文题目为开拓性思维提供着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这份对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中明确规定: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需要注意这里的措词,不是“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而是“鼓励不鼓励”的问题。如果哪个高考作文题目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就等于在对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应该是不可能的。如果哪个地区阅卷负责人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也等于在对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是必须严肃对待的。如果哪位语文老师不“鼓励”,不“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不“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反而限制“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封闭“广阔的写作空间”、增加“对写作的束缚”,那么,这位老师可能还不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或者对本地区高考作文阅卷心有余悸。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以及它的落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甚至是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课程改革“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对此,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信心。
其实,任何作文题目都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是如此。当然,任何作文题目,也都无法开启认识闭塞的心灵。考场作文,不取决于题目,而取决于思维品质。
一如浩渺的生活,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幅员开阔,角度丰富的。它有多么开阔、多么丰富?我达不到它的边际,穷尽不了它的角度;任何人也不能达到,不能穷尽;就是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仍然不能达到,不能穷尽。庄子说:吾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我们可以藉此认识:作文题目是没有边际的,有局限的是我们的认识——我们只是在自己特定的位置,特定的坐标点上,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看待作文题目的。每年高考之后,蜂拥而出评说作文题目的专家,他们的错误就在于,他们总认为自己可以双目遮天,涵盖作文题目的全部空间,全然不知道自己也只不过是盲人摸象。
这些热衷于评说高考作文题目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研究的领域,很有造诣,很有成就,无愧于专家学者的称号,我们十分敬佩。但是他们没有面对过高考作文,没有实践,没有研究,甚至没有真正思考过,他们本没有资格指手画脚。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和同学,不要让自己沦落为蒙起双目“摸象”的蠢人。须知,这是“新课标”明确的精神,我们总不能一面高唱“新课标”,一面抵制“新课标”。如果“新课标”哪一天被废弃,再另作它论,另寻它途——这是起码的光明磊落吧?
我们有必要重申:写作是一项创造,在写作领域,没有立意、选材“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或不好”的标准。前者,有意无意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才能;后者,旗帜鲜明地激励着学生的创造欲望。们要突破“写作常识观”,树立“写作思维观”。
有一则传统相声《关公战秦琼》,是侯宝林大师的保留节目,曾引得国人笑痛肚皮。单就这个发噱的节目名称就让人忍俊不禁,汉代的关羽怎么可能跟唐代的秦琼打起来,怎么可能?绝对不可能!稍具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觉得滑稽。让相距400年的人开打,这不是很荒诞吗?于是人们经常用这则“典故”讽刺艺术上的胡编乱造。我觉得,相声讽刺的锋芒主要是军阀作风。的确,韩复榘的老爷子满脑子军阀的“土围子”观念,又利用枪杆子威逼艺人,这可恨又可笑;但是,如果仅就“关公战秦琼”这个命题而言,它充满了童真童趣,洋溢着文学因素和乡土追求。我们谁没有过“关公战秦琼”的遐想呢?
南宋著名词人刘过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沁园春”词,大约在任何一本“宋词选”里都可以找到: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白香山、林和靖还有那位可爱的东坡老,拉上刘过,这大唐、北宋、南宋的四位,凑在一起,逛西湖,谈天竺,还要探孤山,访稼轩。这不也是“关公战秦琼”吗?凭什么刘过的词就流传千秋,韩老爷子的创意就万人嘲笑?没有这种道理!这里不是“行与不行”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分野。刘过的词写得好,我们就击节吟诵;艺人们只是没有演好,“叫你打来你就打,你要不打他不管饭”,颇为滑稽。为什么没有演好?因为演员被枪杆子威逼,饿着肚子,不爱演,演不好。如果把戏班子请进五星大酒店,餐桌有鱼,出门备车,中国戏曲舞台上,还真没准会出现一部“关公战秦琼”的样板戏呢。写得好,就是创作;写不好,便是瞎编!
不只刘过,毛泽东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谁不知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颺,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牺牲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烈士,一块儿去“问讯吴刚”,还感动得“嫦娥舒广袖”?这不也是一种“关公战秦琼”吗?
“关公战秦琼”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我们评选今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众多候选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怎么比较他们谁更杰出?某种意义来说,这不也是“关公战秦琼”吗?
古今中外,所有文章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打动读者,感染读者。怎么才能打动读者?一篇作文,陈词滥调、清汤寡水,谁也不爱读,只有写出新意,才能动人。我们需要认识的是:新,是谁觉得“新”呢?是读者觉得“新”。怎么才能让读者觉得“新”呢?作者只有守“旧”,只有坚持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才可能为读者提供新鲜感。如果作者主观上一味求新,其结果只能是出错。因此我们说,作文开拓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老舍先生说:“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老舍先生认为,“最好的作品”(肯定要比高考满分作文好许多)来源于“最亲切”,而“最亲切”,来源于“最熟悉”——无论它“多平凡”。
老舍先生在散文《想北平》里这样写道: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我常想,同学们在高考考场上,能不能克服那种紧张、焦虑的封闭心态?能不能有一种“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的心态?老舍先生之所以能够“心中完全安适”,因为他是在熟悉的环境里,面对从小喜闻乐见的熟悉事物。如果把老舍先生置于一种陌生的环境里,他的心态也不能安适。老舍先生就是死于1966年那个动乱的夏天。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他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更不用说安适的写作了。我们的同学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是不是像是到了“文化大革命”:焦虑、忐忑、迷茫、不安,恨不得都有跳太平湖的心,那还怎么可能写出好作文呢?正因为此,同学在陌生的考场上,面对目光威严的监考老师,不能孤单无助。他需要把自己置于熟悉生活素材的环簇之中——做好准备,胸有成竹,以获得从容安适的心态。
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高考作文题目必然具有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这个作文题目,绝不能是只有男孩子能写,女孩子不能写;只有城市的能写,农村的不能写;只有沿海的能写,内陆的不能写,或者只有南方的能写,北方的不能写……那就不是高考作文题目了。这个题目必须要让全国考生都能够从容写作。因此,高考作文题目实质是没有命题,或者说,历年高考作文实质是同一道题目。
写熟悉的生活完全可能,也并不意味可以手到擒来。写熟悉的生活要求思维突破。阻遏写作开拓性思维的不是作文题目,而是写作者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因为有思维定式,所以祥林嫂要一头撞向桌案角上,所以她一定要去捐那条赎罪的门槛;因为有思维定式,所以阿Q才会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所以他在受刑前才会无师自通地喊一嗓子“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听来无限悲凉——真是蒙昧!思维定式,说到根本就是一种蒙昧。突破了思维定式,便是一片崭新天地。夏瑜突破了思维定式,他就喊出了“这大清朝是我们大家的”;刘巧儿突破了思维定式,她就唱出了“这一回我要自己找婆家”;毛泽东突破了思维定式,他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战略;邓小平突破了思维定式,他就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突破思维定式,便是人类的一次飞跃。
各类作文题目,从来都允许多向思维,只是同学们的某种思维定式,往往封闭着写作的另一扇门。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任何作文题目,都不足以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同学写作的思维定式,主要存在于选材和立意两个方面。突破了单向思维的定式,开启思维的大门,就可以保证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立足于生活实际,任何作文题目,都在选材和立意范畴开启着两扇大门——正向的、贴近传统的大门,逆向的、开拓时尚的大门。突破单向思维定式的束缚,就能保证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者要求写得好,后者要求写得通。无论推开哪一面大门,都是创造,都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刻苦努力,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帮助,也都需要感悟熟悉的生活。
关于作文立意要表达真情实感,这里有必要多说两句。我们当然希望同学作文立意积极、健康、阳光。但,这应该是同学积极、健康、阳光思想的自然表露,而不应该是刻意的追求,更不应该是虚伪的表演。文如其人。同学要使自己的作文中具备积极、健康、阳光的立意,那就首先让自己的思想真的积极、健康、阳光起来。退一步说,一个人如果真的思想龌龊、阴暗(我们当然不希望同学们如此),那也应该在作文中如实表述,哪怕结果是作文“零分”。道理很简单,思想龌龊、阴暗的人就不该上大学。从长远来看,得个“零分”,对社会,对个人,倒不失为是一件好事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