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共29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9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14: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马 说
韩愈
《马说》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通常以托物寓意的手法,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
《少年中国说》
简介作者
韩愈,字 , 代 家、
家、 家,“ ”之
首,苏轼称他“ ”,与
柳宗元并称“ ”。世称 ,
谥号“文”,又称 ,官至吏部侍
郎,故称 。有《 》。
退之

文学
思想
教育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集
韩昌黎
韩文公
韩吏部
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 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背景链接
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zhǐ
pián
shí
shí


shí
xiàn

诵读课文— 读出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排除疑难;
3、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 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 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同“衹(只)”,只,仅。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著称
可是
马槽
虽然
受屈辱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奴仆
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日行千里
此,这
虽然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同“现”,表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怎么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 之不 以 其 道,食 之 不能 尽 其 材,鸣 之而不能 通 其意, 执 策 而 临 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 真无马 邪? 其 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驱赶
感叹词,唉
通晓
面对
加强诘问语气
加强感叹语气
按照
正确的方法
代指千里马
竭尽
才能、才干
音节助词
马鞭
拿,握
语气词,吗
【译文】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探讨1.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之间的关系
伯乐
食马者
善于相马
千里马
依赖
合作探究
千里马和普通的马有何不同?
一食能尽粟一石
有千里之能
探讨2:千里马之死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如果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千里马的处境会如何?
导致千里马如此遭遇的罪魁祸首是谁?他们为何如此?
食马者
伯乐?
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探究3.主旨
难道韩愈仅仅千里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都各指什么样的人?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人才
食马者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千里马的遭遇就是韩愈本人的现实写照。韩愈,满腹才华!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但他三次上书宰相们请求录用,却“志不得通”;他在京城寻找机会、奔走求告,滞留十余年之久!韩愈借马之口,诉说了自己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韩愈和千里马
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它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你认为作者想以马说为题,想发表何种感慨呢?
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论述的是 的问题,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 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知识分子的 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统治者进行了 ,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托物寓意
识别和发现人才
人才被埋没
愤懑不平
嘲讽和鞭挞
课堂小结
你认为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策之以其道
食之尽其材
鸣之通其意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千里马”的遭遇呢?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千里马,却没有伯乐,又该怎么办呢
拓展延伸
阅读书后练习四,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一个人总会有优点和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我来做“伯乐”
找找班级中的“千里马”
重点积累·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才美不外见:
“祗”同“只”,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表现
重点积累·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之不以其道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重点积累·一词多义
1、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
2、其 (3)其真不知马也!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凭借
按照
代词,代指千里马
表示诘问,岂、难道
表示推测,恐怕
代词,它的
重点积累·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不译
6、而 (1)执策而临之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却
重点积累·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状语,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3、省略句
(1)(食马者)执策而临之 (省略了主语“食马者”)
(2)(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了主语“食马者”)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省略了第二个“食”的宾语“之”)
推荐阅读
1.《马说》姊妹篇《龙说》
2. 岳飞《论马》
3.《战国策》之“燕策一”中的选段《千金市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