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贾生》课件(共18页)-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贾生》课件(共18页)-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14: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同学们,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传诵不衰。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泊秦淮》、《贾生》这两首唐诗。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诵读唐诗《贾生》,读出节奏和美音韵美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理解诗意:
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晚把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2.了解作者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杜牧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一生怀才不遇。受朋党之争时,被排挤,而后复为用。他喜欢兵法,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3.小组合作,赏析诗句
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写出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
——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②“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
③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④两个“笼”字连用有何作用?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小结:“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诗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赏析“夜泊秦淮近酒家”
①由“夜”字可知泊秦淮的时间是——
夜晚时分
②由“泊”字可知诗人是——
乘船而来停泊于此
③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是什么地方?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的生活。)之地。
④“近酒家”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商女”。
⑤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点名“夜泊”,交待写诗的时间,地点,用“近酒家”三个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了解背景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下了《泊秦淮》
4.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是些什么人?
豪门贵族
②这些豪门贵族明知《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这是一群沉湎(沉溺,迷恋)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 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③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④该怎样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这一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也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⑤概括诗歌主题:
这首诗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⑥探究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小结:
写景:忧愁伤感;
抒情:讽刺揭露。——悲愤忧国。
写法:借题发挥
特色: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
诵读唐诗《贾生》,读出节奏和美音韵美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理解诗意: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讨论的不是关心百姓生计而是鬼神之事。
2.了解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3.了解贾生
贾生,即贾谊。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
4.了解“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
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
4.理解诗句
①“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写什么内容?重在表现什么?
首句写汉文帝重贤,求贤若渴,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谊。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才华横溢推服(推许佩服。推许:推重并赞许。推重:对某人的思想、行为、成就等给予很高的评价、表示十分重视。赞许:称赞做得好)器重。
②“可怜夜半虚前席”写什么内容?
“夜半虚前席”,承接前两句,写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
③“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写汉文帝与贾谊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治国安民之道,天下百姓的问题。
④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前两句是赞美,是扬;后两句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5.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 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②.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 有没有深层含义
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主题:这是一首托古讽今的咏史诗,讽汉皇实则刺唐帝,诗人借汉文帝宣室召见悲自身不遇贾谊,夜半倾谈鬼神的情节,讽君主昏聩,悲自身不遇。
写作特点:
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艺术手法:
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
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这首咏叹贾生的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