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及说明文结构
(2020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
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
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斛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___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侯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岀,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7.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________、山地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进行了说明。(3分)
【答案】17.(3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8.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3分)
19.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3分)
【答案】18.(3分)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被风、流水搬运后形成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
【答案】19.(3分)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
20.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4分)
【答案】20.(4分)
【示例】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以及火山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
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一、说明对象及特点
1、概念: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
2、分类,根据说明对象来分
(1)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2)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时间的脚印》。
3、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种事物或事理区别于其他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例如:《蝉》的说明对象是标题,特征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特征: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4、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部分说明文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的标题正是它们的说明对象,但有一些题目运用了一定的修辞,需要通过阅读判断,如《时间的脚印》就将说明对象化石比作时间的脚印,生动形象。
(2)抓首括句或中心句。说明文往往在这样的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如《梦回繁华》第一段最后一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点明说明对象。
反之,如果要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3)逐段阅读,总结概括说明对象。
5、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2018.16(1)、2016.17(3)
(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题目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题目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时间的脚印》中“脚印”就暗示了时间流逝是有痕迹的。
(2)抓关键句。文段的首句或末尾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苏州园林》在第二段说明了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中提炼出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特征。采用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4)从分析材料入手。逐层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总结。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永定河发水时,来势……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特征:结构坚固)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1)概念:说明事物的制作、发展或演变过程,常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2)用途: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工序流程,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3)标志:时间名词:年月日、季节、时代、朝代、等变化。
(4)举例:公元282年的“旅人桥”,公元605年左右的赵州桥。
蝉卵的孵化,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
(1)概念: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
(2)用途: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
注:一般介绍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或反之。
(3)标志:方位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 等。
(4)举例:《梦回繁华》: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
《苏州园林)三、四自然段按空间顺序描写园林的画面美。
3、逻辑顺序(2020.19)
(1)概念:按照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2)用途: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
注:常用的逻辑顺序有: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主要→次要、抽象→具体(一般→特殊)、特点→用途,或反之。
(3)标志:排除法:没有具体时间、空间名词,即为逻辑顺序。
(4)举例:①从概括到具体:《中国石拱桥》先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具体)。
②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现象),佐证“板块构造”的理论(本质)。
4、如何判断说明顺序?
(1)根据说明文的类型做判断。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
(2)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做出判断。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形状构造,宜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宜采用逻辑顺序。
(3)根据说明语言标志做出判断。
①时间性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时间顺序,如“以前、如今”,朝代,具体的年月日等。
②方位词标示出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如“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等。
③关联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如“因为、因此”一般标明层次间的因果关系;“首先、其次”一般标明层次间的主次关系。
注: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
5、说明顺序的答题模板
本文使用了……说明顺序,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个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个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道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文结构
1、总分式
(1)“总——分”式,多用于事物说明文,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加以分说。
(2)“总——分——总”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如《被压扁的沙子》中第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第二段至第十六段具体说明了关于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理论;最后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3)“分——总”式,这种结构较少被采用。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逐层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
3、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注意:说明文有时会在一篇文章中运用多种说明结构,如在总分式结构中,又兼有递进或并列式结构。如《中国石拱桥》,总体上使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说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具体特点即取得的成就;但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又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对赵州桥、卢沟桥、江东桥等桥的具体特点做出介绍。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艳丽夺目的郁金香
祁云枝
①站在植物园里的郁金香前,大仲马的名言会飘然而至:“艳丽得叫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②郁金香如此美艳,花朵有香味吗?没有。
③俯身闻郁金香艳丽夺目的花朵,的确乏香可陈。别遗憾,这正是植物的高明之处,它们大都是哲学家,一直在践行“香花不艳,艳花不香”的原则。植物同时又是能量专家,懂得如何用最小的能量换取最大的收益。
④对植物来说,花朵的色彩和香味只是引诱昆虫传粉的手段,而昆虫对于花朵有不同的喜好,有的只认颜色,有的仅认花香。植物只要满足其中的一种诉求,能够吸引访客的注意力,让其乐颠颠地帮自己传递花粉,花朵的“广告”使命也便画上了句号,它们才不会无谓地浪费一丝一毫的能量。
⑤细心的观赏者或许还会发现,一早一晚和中午花朵的形态有很大不同。早晚绽放的郁金香花朵,看起来像一个个雅致的高脚酒杯,上小下大。中午再去看它,花朵的“杯口”已四散张开,外观更像是一个个饭碗。
⑥(甲)郁金香会随着气温与光线的改变,主动调整花柄基部细胞的膨压,以牵引花朵完成闭合运动。
(乙)还有人做过实验,将花瓣尚未完全伸展的都金香置于恒温条件下,实验显示:给其光照时,花瓣绽开;若使其一直处于黑暗里,花瓣则始终闭合。
(丙)通过观测即可发现,郁金香在气温升高时,选择绽开花瓣,反之,逐渐闭合花瓣。
(丁)郁金香正是通过花瓣的闭合运动,来减少花朵内部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这是一种保全能量的方式。
⑦说起来,中国还是郁金香的故乡。在我国西藏、新疆和青海等地的高山地带,就分布着矮小乖巧的郁金香原种。全球郁全香的原种
大约有150种。《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14种野生郁金香,其中11种产于新疆。经过人工培育,如今全球郁金香的品种已过万,且不断有新品种问世。
⑧在对郁金香的疯狂迷恋和广泛种植方面,没有一个国家能与荷兰相提并论。16世纪,在郁金香传入荷兰后不久,珍品郁金香甚至可以与珍珠、钻石、黄金媲美。
⑨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个博物馆里,至今珍藏着一块石碑,它本是该市一幢房子的奠基石。碑文上记载:1634年,这幢房子与另一幢建筑物是用3枚郁金香鳞茎换来的。还有一个文献记载颇为有趣,说一枚名为“亲王”的郁金香种球,可以交换24担小麦、10头肥牛、8头肥猪、12只羊、2桶葡萄酒、4桶啤酒、2桶食油、66千克奶油、1捆连衣裙和1个银杯。这枚种球简直价值千金。
⑩当然,这股疯狂投机的歪风很快被荷兰政府控制住,但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热情并未因此冷却。如今,荷兰每年大约培育90亿枚鲜花
种球。其中仅郁金香种球,就有30亿枚之多,如果把它们排列起来,能绕赤道7圈。每年春季,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荷兰,在郁金香汇成的花海里尽情畅游。
17.第④段中加点词“广告”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⑤段画线句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⑨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朵)以色彩或香味,吸引昆虫的注意力,引诱它们为自己传粉。
比喻
一早一晚和中午,郁金香花朵的形态有很大不同。
列数字
准确说明了这枚郁金香种球价值之高,体现了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疯狂迷恋。
20.根据文意,合理安排第⑥段四句话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1)正确的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郁金香的花朵艳丽夺目,香气却比较微弱。
B.郁金香花朵的形态在早间和晚间差异最大。
C.荷兰是对郁金香最疯狂迷恋、种植最广泛的国家。
D.全球郁金香原种共有150多种,而我国就有14种。
C
B
甲句总说气温和光线是改变花朵形态的两个条件,丙和乙句紧承甲句,依次说明气温和光线的影响,丁句在此基础上总结花瓣闭合运动的实质原因,这样的排序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