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秦腔
贾平凹
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3.品读作者所传达出的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4.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目标
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1.了解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一、导入
2.了解秦腔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它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1.字词积累
泾(jīng)阳 敦厚 疙瘩(gē da) 筋疲力尽 肺腑 涤荡 泡馍 别扭
熨(yùn)平 田埂 冗(rǒng)长 喷薄 嬉闹 熏蚊草 咳嗽 殷勤
煨(wēi)熟 攒(cuán聚)拥 叮咣 旋涡 帽翎 过瘾 气氛(fēn)
逞能 麦秸(jiē) 瞌(kē)睡
偌(ruò)大 嘁(qī )嘁喳( chā)喳
2.概括信息:请你以“秦腔的 ”为短语,概括每段段意。横线上允许填两个字。
秦腔的起源、必需、影响、彩排、观众、表演、观众、故事、神圣、唯一
二、预习
3. 梳理文脉: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秦腔源于秦川西府,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
第二部分(4-8):秦腔演出(排演、演出)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9-10):秦腔神圣,强调只有也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阅读课文删除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 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 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 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
三、初读
1.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与秦地的关系)
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
2.秦川、秦人、秦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他们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1)特点——秦川:广漠旷远;秦人:大苦大乐;秦腔:大喊大叫。
(2)联系——
广漠旷远的地形养育了豪爽粗犷的秦人;
复杂悠久的历史使秦人见多了兴衰成败,也让他们经历更多的大喜大悲;
他们的痛苦欢欣需要高亢有力的秦腔来表达。
三者之间血肉联系、不可分割。
3.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理解秦人。作者理解他们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理解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意义。
②欣赏秦人。秦人质朴、豪迈、幽默性格。
③热爱秦人、秦川,爱得理智而深刻,爱得专注而执着。这种感情上的认同,使得作者能够满怀激情地为秦腔文化呐喊、辩护,能够将秦腔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秦腔不只是为了那声音之大,而是我感受到了他周身因为对秦腔的热爱而迸发出的强烈火花。那时,对秦腔的不解与偏见荡然无存。我突然明白了秦腔是多么值得人们去热爱的东西!它是一个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剧种,凝聚了无数代陕西人的热血与活力!从那以后,我渐渐了解并接纳了秦腔。这个奔放的戏剧,坚守着与秦川大地相协调的格调,坚守着与秦砖汉瓦相匹配的古老,坚守着与陕西人相一致的厚重。秦腔属于并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无论时日如何变迁,这种唱腔终不会泯灭!”
1.第3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突出秦地的历史悠久,渲染了苍凉悠远的意境,衬托秦腔的雄壮厚重。
2.研读第4和第6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秦人喜爱秦腔
【4段】
细节描写。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
环境描写。寺庙里有 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 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场面描写。从演员到导演到观众,屋内屋外,夏天蚊虫,冬天透风,表现了人们对秦腔的认真严肃,对秦腔的钟爱,也反映出秦川人的生活状态。
四、品读
【6段】
演出效果用演员正面描写、观众侧面描写体现。
视听结合。“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3.第5段和第7段都是观众,有何不同?
【5段】
侧重场面描写。写秦腔演出前的观众席场面。占位,闹台的锣鼓,前边后边,里边外边,争抢,拥挤,甚至打闹,喊声骂声哭声,等等,场面热烈,全都是为了秦腔,表现出秦腔与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
【7段】
侧重点的描写。特殊的观众,“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有闲阶级”。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点:喝倒彩的观众、慧娘的出场、老一辈的秦腔迷、从树上掉下来的小观众、相亲等等,面:观看秦腔演出的场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秦腔与秦人的关系,有声有色地展现了秦川的风俗民情。
4.贾平凹曾说,“我羡慕那种横空排浪式的汪洋场面……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你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
表明了作者对宏大的场面描写的青睐,对场面描写的妙处的体会。
5. 阅读第5段,请概括开演前人们的活动,作者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描摹?
(1)写作内容
①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人头攒拥;
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
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
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
(2)运用了侧面描写:
①这些细致描摹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激动的情绪和各种行为,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点;
②有力地渲染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和痴迷;
③使读者如临其境真切亲昵之感,角色代入感强烈。
6.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①再次扣题,突出讴歌秦腔的内容;
②呼应了开头,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强化主题,深化作者对秦腔的喜爱和痴迷,赞扬这种文化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
【知识点】结尾的作用
①呼应标题
②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总结全文,卒章显志,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④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7.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生动鲜活,风味独特。
方言土语的穿插,民间传闻的补充,使文章庄谐并重,活泼风趣,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世界。
(2)灵活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对比、比喻、通感)
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 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
(比喻)
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通感)
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夸张)
如 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 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
(夸张、比喻)
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
(通感)
“秦腔戏里铁面无私的包公,赤胆忠心的杨继业,舍妻救嫂的周仁等仁人志士的故事种在我心里。……每当不如意时,听上一段秦腔的雄浑高亢、大气磅薄秦腔红生戏,让我像吃了一大口油泼辣子,大汗淋漓般舒畅,人立即变得淡定;悲伤时,听上一段秦腔哀怨凄楚、如泣如诉的苦情戏,五腹六脏苦的情绪,全部彻底释放出来,浑身轻松;而若快乐成功时,听段欢快活泼秦腔快板戏,那种高兴劲犹如燃放的花炮,灿烂尽情飞溅。……一时兴起,唱上一段,浑身从脚到头,从心底到血液到皮肤都是受活的。秦腔的粗犷豪放是种豁达,秦腔的气势磅礴是种高远,秦腔原生态是种率真。我想,秦腔将与我相伴一生。”
(对比、比喻、通感)
贾平凹与中国叙事传统
汉语汉字的生成法则中潜藏着中国叙事传统的根源和奥秘。贾平凹以40多年手书10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形成了对汉语汉字的敏感和领悟,并由此触摸到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根脉:象。汉字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直接以事物的表象命名事物的本质,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组由“象”组成的故事。如“秋”字, 禾、火组合,禾是庄稼的象形,火是烈焰的象形,两“象”组合,就变成了故事。
五、延伸
与造字的法则相同,汉语也是用“象”来表情达意的。《易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寄寓了中国人本初宇宙观的《易经》,本身就是以“象”推测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象征哲学。于是“象”成了汉语表意的核心元素。以“象”为核心元素也就成了汉语叙事的基本传统。这与西方以史诗为源头的叙事传统大相径庭。著名汉学家、美国人浦安迪在 《中国叙事学》中说,西方学者对中国神话“非叙述、重本体、善图案”非常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看来,“神话的定义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没有叙事哪里会有什么神话”。显然,西方人不了解汉语、汉字“立象以尽意”的叙事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在文学叙事中是决定性的,即使哲学思想的表达,也没有像西方人那样依靠逻辑推演,而是一个“立象以尽意”的故事化过程。这种以“象”为基本元素构成的造字法则和语言方式, 就是中国特有的象征化叙事的思维基础。
象征化叙事传统在贾平凹小说写作中有充分的表现:
寻找心灵的对应物,也就是寻求内心世界与自然事象的感应点。即天地征候、四季运行、动物植物、山川河流,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事象与自我内心相互感应、相互印证。这样的叙事在贾平凹小说中随处即是。《山本》中有一段对陆菊人心理活动的叙述:“低了头又想到刘老庚打碎了碗的事,心里说,早上过来见蔷薇都是骨朵,如果这阵花全开了,那就没事。猛一抬头朝院墙头看去,所有的骨朵全都开放了,红灿灿的耀眼,她就一下子轻松了,高声说,花生,你出来看,花全开了!”用蔷薇是否开放来测定婚事的凶吉和自己的心理走势,此类叙事在贾平凹小说中十分普遍。人的心情转换、事态的凶吉,总会通过四季的变化、草木的枯荣、风雨雷电叙述出来。
营造作为叙事支点的象征意象。意象的营造是诗歌的主要方法,但在贾平凹小说中被大量使用。这或许正是贾平凹的写作被认为是一种诗意化叙事和具有神秘主义特色的主要原因。意象的营造是贾平凹的自觉追求。《带灯》中,天生自带一盏灯的“萤火虫”被叙述为一个极具批判性的象征意象:作为一点微弱的光,“萤火虫”是对强大无边的黑暗的批判,而小说末尾处“萤火虫”的聚集,以及“萤火虫”将带灯的佛化,又成为聊可寄寓的希望。
人的意象化。贾平凹叙事中始终有一个意象化的人物序列:如《废都》的老乞丐;《秦腔》自宫的引生;《老生》的唱师;《山本》的哑巴尼姑宽展师父、盲人医生陈先生等。这些意象化的人物,一方面或残缺、或衰老、或颓废,另一方面又是通灵和全知全觉的。而残缺和全知全觉的合一本身就是大自然阴阳造化的象征。
这种源自汉语汉字思维的象征化叙事,是贾平凹习以为常的叙事基调。这赋予他的叙事诗性品质,因为象征是诗性的,意象是诗性的,汉字和汉语的构成法是诗性的。这种诗性的叙事品质,使贾平凹这位生长于秦头楚尾,横跨南方北方的作家,第一步就踏入了中国叙事传统主脉之一的诗骚传统。他早期写诗,后又写诗意化的散文和诗意化的小说。这种诗骚传统在他的写作中始终挥之不去。
(节选自李震《贾平凹与中国叙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