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2 07: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单篇精读
答司马谏议书
破题入文
答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书信,司马光任翰林学士时,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作者简介——王安石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为改变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发动了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大规模的政治变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
背景链接——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背景链接——王安石变法
但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背景链接——司马光的来信
一心富国强民的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这无疑是向当时的传统势力发出宣战,身处风口浪尖的王安石甚至遭到了欧阳修、苏轼兄弟等名家的集体抵制。
熙宁变法第二年,与王安石共事多年的司马光以书信形式写了3000字的《与王介甫书》,表达反对意见,劝说王安石放弃变法,并在得不到王安石回应的情况下,紧接着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与王介甫第三书》。
背景链接——司马光的来信
信件内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向王安石变法提出反对意见: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疏通文意:第一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强聒: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不蒙见察:不能被你理解。
略上报:简单的回信。
辩:通“辩”,分辩,辩白。
疏通文意:第一段
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重念:又考虑到,又念及到。
视遇厚:看重,重视,视遇:看待。
反覆:指书信往返。
卤莽:简慢草率
辩:通“辩”,分辩,辩白。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冀:希望
见恕:原谅我。
疏通文意:第二段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发语词,表推测。
尤:尤其,特别。
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
明:明确。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见教:指教我
侵官:变法中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致:招致。
怨谤:怨恨非议。
疏通文意:第二段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pì)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接受命令。
人主:君主。
议法度:议定法令制度。
修:修正,修订。
授:交付,交给。
有司:有关部分,专责官吏。
不为:不是,不算。
举:实行。
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辟,批驳,驳斥,排除。
难壬人:排斥巧辩的佞臣。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的人。
怨诽:怨恨非议。
固:本来。
疏通文意: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习:习惯。
苟且:暂且,得过且过。
不恤:不忧虑,不顾念。
同俗自媚:符合世俗,献媚讨好。
量:计量,考虑。
何为:为什么,怎么会
汹汹然:形容声势浩大或凶猛。
盘庚之迁: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胥怨:全都抱怨。胥:皆。
非特:不仅仅。
疏通文意:第三、四段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度:计划。
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
是:意动,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
守前所为:守着以前的成法、作为。
知:领教,认可。
不任:不胜,承受不起。
区区:小,自称的谦辞。
行文思路
一.写信原因和目的
二.批驳保守派指摘
三.表明改革坚定态度
驳“侵官”
驳“生事”
驳“征利”
驳“拒谏”
驳“致怨”
短小精悍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驳论典范
答司马谏议书
四.书信常规自谦结尾
举“盘庚迁都”
驳论特色
1、语气委婉严正,不涉私人意气,不屈从反对意见。
2、先立后破,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3、举例论证与当下论证相结合。
4、当下现状与历史事实相结合
5、排比句式与反问句式相结合。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侵官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生事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 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征利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拒谏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致怨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攻方
连篇累牍,气势汹汹,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驳方
要言不烦,镇定自若,
斩钉截铁,态度坚决。
对比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 相似点 司马光
1021年10月17日出生 相差两岁 1019年12月18日出生
21岁考中进士 年少及第 19岁考中进士
1070年-1074年 官至宰相 1085年-1086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文豪 主编《资治通鉴》
1086年5月21日 同年离世 1086年10月11日
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沈括《梦溪笔谈》)
为官清廉
王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团山人参入药,确找不到这东西。恰好当时薛师政从河东回来,刚好有这种人参,便赠送给王安石几两用,王安石却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大人您的病不用这味药没法治,这病着实令人担心哪,没必要退回这些赠药啊。“王安石说:“我一辈子没用紫团参, 也活到今天了。"最后也没接受。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
“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的一生清贫,和他同朝为官的王拱辰,家中富丽堂皇,好似天宫一般,但是司马光的住宅非常的破烂,而当时的洛阳城酷热难耐,于是司马光就在家中的地下挖了一个洞来避暑。
“典地葬妻”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以尽丈夫职责。
为官清廉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
王安石升职为知制诰,吴夫人为他买了一个小妾,荆公见到说:“这是什么?”那女子说:“夫人让我侍奉您左右。”王荆公说:“你是谁家的女人?”那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官员,运米时船沉,家中资产都赔上还不够,还要卖了我来补偿。”王荆公伤感地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荆公叫来她的丈夫,让那对夫妇和好如初,还给他们金钱。
拒纳侍妾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
昔司马温公未有子,夫人为置一妾,乘间送入书房,公略不顾。妾欲试之,取一帙问曰:“此是何书 ”公庄色拱手对曰:“此是《尚书》。”妾乃逡巡而退。
司马光一直没有孩子,他的夫人为他安置了一位侍妾,乘着间隙送入书房,但司马光看都不看一眼。侍妾想要试试与他交谈,取下一卷书问:“这是什么书?”温公神色庄重地对妾拱手回答说:“这是《尚书》。”侍妾于是徘徊犹豫地离开了。
拱手对妾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担任宰相时,皇帝询问他对保守派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和文学造诣都给予极高评价。
司马光为相时,保守派对下马的王安石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而司马光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忠心耿耿,胸怀坦荡,有古君子之风,劝谏陛下不可听信谗言。
登相互评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
帝言:
卿等皆君子也
小结
王安石作为改革派,不规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是责任担当;
司马光是保守派,担心变法过于激进,危及百姓国家,是责任担当;
苏轼仕途一次受挫因反对变法,二次受挫因支持变法,是责任担当。
为人臣者,胸怀国家,心系百姓,不以政治站位论成败,但以政治追求论高低。
您的欣赏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