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终极攻略28:题型专练-概念型选择题 学案(解题指导+最新模拟专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历史终极攻略28:题型专练-概念型选择题 学案(解题指导+最新模拟专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2 15:0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攻略28:概念型选择题题型精选最新模拟专项练习
概念型选择题考查对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一般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等。
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1)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2)此类题型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或因果倒置,所以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
(3)还要注意对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在量度上进行界定;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在属性上进行界定。只有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后,才能灵活自如地应对概念型选择题的考查
(4)概念型选择题的题干限制性条件较多,所以审题时要一一分析,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否则解题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解题通法:
1.表2为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据表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特点是(  )
①美国和德国成果突出 ②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
③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④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破题步骤】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生产,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技术革命。因此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排除。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和德国成果突出,成就最多;并且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已经超出一国范围,许多国家有着重大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成果可以看出,技术成就的领域更加广泛。因此,答案为A。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无锡·一模)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新时代中国青年如何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提出了6点期望: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下列最能体现五四精神的口号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中人们高呼口号“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其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D项正确;“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出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排除A项;“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出自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或国民革命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出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B.同盟会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 D.1911年发生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未能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是对“同盟会”进行价值的评判,属于历史评价,B项正确;而ACD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客观的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022·湖南常德·一模)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的“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开始,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江苏扬州·一模)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他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潮”指( )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D项正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排除A项;启蒙思想是指欧洲特定历史时期,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时的思想,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江苏扬州·一模)1915年4月,《大公报》针对欧洲形势发表评论称:“交通阻绝,航路危险,舶来物品,一时难以运输,洋货之价目,陡然增高”。该形势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
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欧洲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C.外交形势急剧恶化 D.群众性的反帝浪潮不断高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1915年,欧洲形势“交通阻绝,航路危险,舶来物品,一时难以运输,洋货之价目,陡然增高”是因为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战的爆发使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外国商品难以输入国内,使民族工业迅速发展,A项正确;欧洲列强因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而不是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外交形势急剧恶化和 群众性的反帝浪潮不断高涨,且都不属于对经济范畴,排除CD项。故选A项。
6.(2022·广东河源·一模)“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数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以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呈现出的特征是( )
A.夹缝求生,艰难发展 B.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C.新旧并存,多元发展 D.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数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这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存,多元发展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新旧并存,多元发展,并没有涉及夹缝求生,艰难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表述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排除B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天津滨海新·一模)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这是对“一五”计划完成的作用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一五计划相关史实的客观叙述,排除。故选D项。
8.(2022·辽宁葫芦岛·一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指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改革开放的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题干中“站起来”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富起来,不是站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2·山东济宁·一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根本相同点是( )
A.来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 B.发挥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D.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根本相同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来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排除A项;发挥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与党的十二大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江苏无锡·一模)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当前我国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上已经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也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B项正确;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但不是目前我国实现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制度,与海峡两岸关系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1953年周恩来在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台湾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2·湖南常德·一模)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中国梦”,中国梦就是
A.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B.完成“一带一路”建设
C.解决国人的温饱问题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D项正确;“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说法不够全面,排除A项;完成“一带一路”建设,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B项;“解决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实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2·湖北荆州·一模)1948年,海牙“欧洲大会”决议指出:“无论就工业或政治而言,德国问题的唯一解决办法有赖于欧洲联邦。”将德国的重工业(这意味着战争潜力)纳入超国家机制的控制,是使德国的力量“欧洲化”,保证和平与安全的关键之一。为此,欧洲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B.建立政治报告的制度
C.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 D.审判德国法西斯分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将德国的重工业(这意味着战争潜力)纳入超国家机制的控制,是使德国的力量‘欧洲化’”结合所学可知将德国的重工业即军事工业实现“欧洲化”,就是实现欧洲共管,即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彻底消除德国的法西斯主义,A项正确;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成立,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2·湖南娄底·一模)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 B.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C.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D.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形成”是“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所产生的影响,属于“史论”,C项正确;而AB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如实叙述,属于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2022·辽宁葫芦岛·一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使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和暴力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国际联盟的成立 B.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C.联合国的成立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和暴力的标志性事件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D项正确;国际联盟的成立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不是二战期间“正义力量携手合作”的标志,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联合国的成立,均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不是二战期间“正义力量携手合作”的标志,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15.(2022·山东济宁·一模)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汉武帝派张赛出伸西域,联络大月氏对抗匈奴
B.开国大典上,人民群众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
D.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2022·北京朝阳·一模)20世纪50年代,美国音乐家科普兰的音乐风格广受欢迎,但这一风格恰好符合苏联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标准,为此他受到美国政府调查,作品在美国被停止演奏。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背景是( )
A.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B.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C.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D.冷战后流行音乐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风格恰好符合苏联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标准……作品在美国被停止演奏”可知,艺术受到了意识形态敌对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当时正在与苏联进行冷战,对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敌对手段。A项正确;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内部走向联合。与题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述事件发生在美国,与苏联的改革发展无关。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但题干所述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冷战期间。且主题与流行音乐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2·江苏无锡·一模)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美国肩负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这一演说标志着( )
A.冷战开始 B.北约建立 C.德国分裂 D.苏联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3月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A项正确;北约建立是1955年,排除B项;德国分裂是1949年,排除C项;苏联解体是199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2·江苏扬州·一模)一位农民在给列宁的信中说,战争期间他们为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但1920年对余粮征收额的增加是我们无力负担的”。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C.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1920年苏俄农民无力负担政府的余粮征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政权巩固后,战时共产主义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为此,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恢复与发展,D项正确;当时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没有涉及分配制度、工商企业方面的信息,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9.(2022·广东河源·一模)“1921年春天,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赢得了内战,但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食物供应几乎耗尽。3月,俄国宜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材料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的含义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 B.对工业、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
C.在高度集中的指令下实现工业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21年3月,俄国宜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主张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这符合“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D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不符合,排除A项;“对工业、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是斯大林模式下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在高度集中的指令下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2·广东茂名·一模)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局部战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这说明( )
A.冷战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B.冷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和平
C.冷战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战争 D.冷战源于美苏意识形态对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说明冷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和平,B项正确;“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说明冷战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也造成了…。局部战争”说明冷战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战争说法错误,排除C项;听啊没有涉及冷战发生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