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课《蜀相》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C.王维,中唐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孟浩然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下列对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负:违背、背弃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名词,老朋友、老交情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回头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
3.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开创,“济”扶助。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下列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D.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5.选出对“堪”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能)
B.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愿意)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孔雀东南飞》(胜任)
D.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与尹师鲁第二书》(忍受、经受)
6.下列对《蜀道难》文段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人放的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是写实。
7.《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二、综合表达
8.阅读下文,《蜀相》的颔联自古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改为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三、阅读理解
10.阅读宋词《破阵子》,回答(1)--(2)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11.阅读《武侯庙》,回答后面的题目。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法法,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所引《武侯庙》诗“为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对比《蜀相》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呜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第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考点】文学常识;蜀相
【解析】【分析】C张冠李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应该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2.【答案】C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蜀相
【解析】【分析】副词,反而、难道。
【点评】对于文言实词,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结合语境理解含义,并加以归纳整理。
3.【答案】C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C项“‘频烦’即频繁,连续”解释有误,应为“多次地烦劳”;“‘两朝’指东汉和蜀汉”理解有误,应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点评】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从诗句的语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即:手法+翻译+感情+生动形象,极强的感染力,即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并能做出一定的评述
4.【答案】C
【考点】成语的使用;蜀相
【解析】【分析】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正确。A.选项中,“长歌当哭”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此处使用“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彩不当。D.选项中,“振聋发聩”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在这里与语境不合。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5.【答案】B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蜀相
【解析】【分析】B项:忍受。
【点评】对于文言实词,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结合语境理解含义,并加以归纳整理。
6.【答案】D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青泥岭攀援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点评】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7.【答案】D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陆游立志于恢复中原而难以实现和诸葛亮一致,引起共鸣。
【点评】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从诗句的语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即:手法+翻译+感情+生动形象,极强的感染力,即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并能做出一定的评述
8.【答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作者用“自”“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赏析诗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作者的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属于景物描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由“自”“空”两字可体会出凄清的环境氛围,由此可得出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因此采用的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点评】景情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情感是否一致。景情关系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景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然后选择恰当的术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9.【答案】(1)“美轮美奂”;“丰富多彩”。
(2)B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成语的使用;蜀道难
【解析】【分析】(1)“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2)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
10.【答案】(1)(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不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样也写到黄鹂,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明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与诗歌思想感情有关的资料,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歌。(2)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考生在解答这个题目时,除了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外,不要忽视第二问“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刻画青年女子的角度有:①声音:巧笑 。②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③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点评】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艺术形象。1.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以外的人物形象。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塑造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③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11.【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2)不同意。杨慎的引诗在内容上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身份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赞颂诸葛亮的探究题,答题时,可先明确自己的看法,即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然后可结合着杜甫与杨慎的不同身份遭遇和思想感情,联系两首诗歌思想内容对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类题目,应该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大意进行分析
12.【答案】(1)运用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意思对即可)
(2)①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②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感慨。③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令我内心宁静。
(3)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1分)丰富了文章内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4)①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②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题目,写了自然界、《诗经》里、生活中的秋虫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虫声钟爱之情。③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扬州慢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所谓赏析语句,主要需从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方面去分析。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起的作用是: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2)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一语中“哪些角度”和“充满诗意”这两个词进行分析。文本从三个角度表现了秋虫之声充满诗情画意:首先,文本前三段写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以此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其次,文本第④段着力写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第三,文本最后两段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3)要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核对文本结构的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从对文本结构方面的作用看,此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4)回答此题,可从标题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和对结构文章的作用两方面分析。在表现文章主旨方面,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在结构文章方面,这个标题起到了文章线索的作用。
【点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课《蜀相》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C.王维,中唐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孟浩然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答案】C
【考点】文学常识;蜀相
【解析】【分析】C张冠李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应该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2.下列对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负:违背、背弃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名词,老朋友、老交情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回头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
【答案】C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蜀相
【解析】【分析】副词,反而、难道。
【点评】对于文言实词,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结合语境理解含义,并加以归纳整理。
3.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开创,“济”扶助。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答案】C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C项“‘频烦’即频繁,连续”解释有误,应为“多次地烦劳”;“‘两朝’指东汉和蜀汉”理解有误,应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点评】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从诗句的语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即:手法+翻译+感情+生动形象,极强的感染力,即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并能做出一定的评述
4.下列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D.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答案】C
【考点】成语的使用;蜀相
【解析】【分析】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正确。A.选项中,“长歌当哭”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此处使用“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彩不当。D.选项中,“振聋发聩”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在这里与语境不合。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5.选出对“堪”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能)
B.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愿意)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孔雀东南飞》(胜任)
D.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与尹师鲁第二书》(忍受、经受)
【答案】B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蜀相
【解析】【分析】B项:忍受。
【点评】对于文言实词,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结合语境理解含义,并加以归纳整理。
6.下列对《蜀道难》文段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人放的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是写实。
【答案】D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青泥岭攀援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点评】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7.《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答案】D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陆游立志于恢复中原而难以实现和诸葛亮一致,引起共鸣。
【点评】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从诗句的语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即:手法+翻译+感情+生动形象,极强的感染力,即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并能做出一定的评述
二、综合表达
8.阅读下文,《蜀相》的颔联自古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作者用“自”“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赏析诗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作者的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属于景物描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由“自”“空”两字可体会出凄清的环境氛围,由此可得出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因此采用的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点评】景情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情感是否一致。景情关系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景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然后选择恰当的术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改为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答案】(1)“美轮美奂”;“丰富多彩”。
(2)B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成语的使用;蜀道难
【解析】【分析】(1)“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2)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
三、阅读理解
10.阅读宋词《破阵子》,回答(1)--(2)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答案】(1)(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不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样也写到黄鹂,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明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与诗歌思想感情有关的资料,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歌。(2)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考生在解答这个题目时,除了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外,不要忽视第二问“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刻画青年女子的角度有:①声音:巧笑 。②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③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点评】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艺术形象。1.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以外的人物形象。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塑造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③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11.阅读《武侯庙》,回答后面的题目。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法法,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所引《武侯庙》诗“为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对比《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2)不同意。杨慎的引诗在内容上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身份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蜀相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赞颂诸葛亮的探究题,答题时,可先明确自己的看法,即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然后可结合着杜甫与杨慎的不同身份遭遇和思想感情,联系两首诗歌思想内容对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类题目,应该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大意进行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呜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第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运用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意思对即可)
(2)①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②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感慨。③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令我内心宁静。
(3)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1分)丰富了文章内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4)①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②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题目,写了自然界、《诗经》里、生活中的秋虫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虫声钟爱之情。③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扬州慢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所谓赏析语句,主要需从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方面去分析。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起的作用是: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2)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一语中“哪些角度”和“充满诗意”这两个词进行分析。文本从三个角度表现了秋虫之声充满诗情画意:首先,文本前三段写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以此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其次,文本第④段着力写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第三,文本最后两段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3)要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核对文本结构的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从对文本结构方面的作用看,此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4)回答此题,可从标题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和对结构文章的作用两方面分析。在表现文章主旨方面,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在结构文章方面,这个标题起到了文章线索的作用。
【点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