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改变的是微粒的
A.大小 B.种类 C.间隙 D.化学性质
2、在元素周期表中可寻找制备半导体材料的元素,位置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B.镓属于非金属元素
C.锗与硅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砷的质子数为74.92
3、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的粒子
B.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证明分子可以再分
4、能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过氧化氢分子 B.氧分子 C.氢分子 D.氢原子
5、高铁上装有烟雾传感器,主体是放有镅(Am)的电离室。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下列有关镅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95 B.质子数为148
C.元素符号是Am D.相对原子质量为243
6、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
7、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并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捂在塑料瓶的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段变化是由于氧分子不断运动导致的
B.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PQ段变化较大的原因是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会越来越小
8、银的元素符号是
A.AG B.aG C.ag D.Ag
9、钼是稀有矿产资源,在钢铁工业的应用中居首要地位。下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 D.元素符号为MO
10、镓元素的单质是半导体材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镓的核电荷数是31 B.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
C.镓属于金属元素 D.镓原子中子数是31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
(2)由图②、图③可得到: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_。
2、如图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填“分子”或“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______(填“有”或“没有”)增减,反应后生成______种物质。
(2)根据如图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化学反应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填编号)。
②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填编号)。
③若D中粒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X=______。
④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_____。
3、下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共有_______种元素。
(2)A在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C中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
4、下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B-F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A信息可推测物原子中的质子数为_____________。
(2)在B-F五种粒子中,共有______(填数字)种元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5、用化学用语表示:
(1)磷元素__________。
(2)3个铁原子_______。2个氢氧根离子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已知X和Y原子的质量分别为2.325×10-26kg和2.657×10-26kg,求这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据此推断它们可能是哪两种元素,写出元素名称,指明每种原子各含多少数目的核外电子。(要求:求相对原子质量时列式子,写步骤,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已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10-27kg)
2、 (1)已知一个C原子的真实质量为akg,则一个氧原子的真实质量为_______kg。
(2)若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需氧气7.15g,则燃烧时需要空气的体积约是多少?(假设该状态下,氧气密度为1.43gL)。
3、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请填空或进行计算:
(注:第2、3小问写出计算过程并对钠原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1)钠原子核内有____________个中子。
(2)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多少?
(3)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图 I 是某同学按课本进行的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 II 所示。
(实验操作)
a.向 B、C、E 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5mL 的蒸馏水,各滴入 1~2 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 A、D 试管中分别加入 2mL 浓氨水,立即用带导管的橡皮塞按实验图 II 连接好,并将D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
(1)改进后实验的优点:______。
(2)进行操作 b 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4)本次实验结束,试管中废液你如何处理:______。
2、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答有关问题。已知酚酞和氨水相互接触会变红,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方案一)如图1。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小纸花是用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白色滤纸折叠而成,再用细线固定在瓶中,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浓氨水均落到瓶底,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迅速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约10℃)和热水(约40℃)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由此得出的结论:温度越_______(填“高”或“低”),分子运动得越快。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大小和种类均没变,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也没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故选C。
2、C
【分析】
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边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错误;
B、由汉字结构可知,镓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C、锗与硅属于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正确;
D、砷的质子数=原子序数=33,错误。
故选C。
3、B
【详解】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的粒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分子、原子间都有间隔,错误。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大,错误。
故选:B。
4、A
【详解】
A、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则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故选项正确;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不正确;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氢分子,故选项不正确;
D、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不是氢原子,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
5、B
【详解】
A、由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表示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镅元素的原子序数是95,选项A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镅元素的原子序数是95,所以质子数为95,选项B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表示的信息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镅元素的元素符号是Am,选项C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表示的信息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选项D正确。
故选:B。
6、A
【分析】
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详解】
A. 核内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所以为阴离子。
B. 核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所以为原子。
C. 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所以为阳离子。
D. 核内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3),所以为原子。
故选:A
7、D
【详解】
A、敞口放置,氧分子不断运动,瓶内氧分子逐渐减少,故选项正确;
B、用手捂在塑料瓶外壁,使瓶内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选项正确;
C、PQ段将塑料瓶瓶口朝下,因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大量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氧气体积分数快速减少,故选项正确;
D、空气中本就含有氧气,所以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得的体积分数越接近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但不会更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8、D
【详解】
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所以银元素的元素符号写为Ag,故选D。
9、A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如图:容易看出: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正确,
B:钼是金属元素。B错。
C: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C错。
D:元素符号为Mo。D错。
【点睛】
综上所述:选择A。
10、D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镓的核电荷数是31,故选项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选项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镓,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D、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为39,故选项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2) 水分子 原子
【解析】
(1)
由图可知,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2)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填:水分子;原子。
2、
(1) 分子
没有 三
(2) BDE AE#EA 12 C
【分析】
(1)
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氮气、水三种物质;
(2)
①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层为2)的微粒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选BDE;
②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E;
③若D中粒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表明失去了两个电子,故X=2+8+2=12;
④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C。
3、
(1)3(或三)
(2) 二 得到
(3)Cl-
【分析】
①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②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1)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C和D属于同种元素,因为核内质子数相同,故图中共有三种元素;故填:3(或三)。
(2)
该元素的核外电子层数表示该元素位于第几周期,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A粒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2,说明A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其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故填:二;得到。
(3)
由C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17,说明该元素是氯元素,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说明为阴离子,故其粒子符号为Cl-;故填:Cl-。
4、
(1)37
(2) 4
D CF
【分析】
(1)
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图示中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所以它的质子数为37;
(2)
核电荷数相同的属于同种元素,BC相同,且与剩余选项均不同,所以共有4种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当电子层数为1时,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其中CDF最外层电子数为8,但CF的核外电子数与核电荷数不相等,属于离子,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D;
阴离子是由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所以属于阴离子的是CF。
5、
(1)P
(2) 3Fe 2OH-
【解析】
(1)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故磷元素表示为P;故填:P。
(2)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若表示多个原子,则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铁原子表示为3Fe;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离子,则在该离子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2OH-;故填:3Fe;2OH-。
三、计算题
1、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元素名称为:氮,核外电子数为:7;
Y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元素名称为:氧,核外电子数为:8。
【分析】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详解】
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此可以推出X元素的元素名称为氮元素,氮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所以其核外电子数也为7;
Y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此可以推出Y元素的元素名称为氧元素,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所以其核外电子数为8。
2、(1)原子的质量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设一个氧原子的真实质量为x,akg:x=12:16,x=kg;
(2)需要氧气的体积为:7.15g÷1.43g/L=5L,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需要空气的体积为5L÷21%≈23.8L。
【详解】
(1)见答案;
(2)见答案。
3、
(1)12
(2)解:设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x。
由题可知: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有:
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x=3.820×10-26kg
答: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3.820×10-26kg。
(3)解: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分析】
(1)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质子数为11,所以钠原子核内中子数=23-11=12,故填:12;
(2)
见答案(2)
(3)
见答案(3)
【点睛】
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并会计算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四、实验探究
1、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环保,能够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倒入废液缸(或倒入指定容器)
【详解】
(1)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能够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4)实验结束,试管中废液不能随意丢弃,要处理后倒入废液缸(或倒入指定容器)。
2、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缺少氨气处理装置 冷水和热水中的小纸花都会从下至上依次变为红色,但热水中的小纸花先全部变红 高
【详解】
方案一:
(1)已知酚酞和氨水相互接触会变红,浓氨水有挥发性,图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2)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缺少氨气处理装置;
方案二:
(1)观察到的现象是:冷水和热水中的小纸花都会从下至上依次变为红色,但热水中的小纸花先全部变红;
(2)由此得出的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