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十一课《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治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答案】D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有误,应是“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故不我若也
【答案】C
【考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鸡狗不得宁焉
B.因舍其名 因击沛公于坐
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答案】D
【考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D项都是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
A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B项副词,于是,就/介词,趁机;
C项连词,并且/连词,尚且。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区别、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乡人号之“驼” B.既然已,勿动勿虑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
【答案】C
【考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A项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B项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C句意为: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而已,古今义都是“罢了”。
D项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儿,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或者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B.其培之也
C.虽曰爱之 D.其实仇之
【答案】A
【考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A项为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区别、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6.下列各句中画线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具告以事
C.以致天下之士 D.木欣欣以向荣
【答案】B
【考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例句与B项中的“以”均为介词,把。A项,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目的;D项,连词,表修饰。
故答案为:B
【点评】实词和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如何正确理解或者推断它们的含义极为重要,可采用的方法有: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字形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等。结合语境上下文判断和借助学习过的内容迁移联想,这两种方法最为常用。
7.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早缫而绪 B.隆然伏行
C.苟有能反是者 D.击木而召之
【答案】A
【考点】通假字;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A项“早缫而绪”中的“而”通“尔”,你们。
故答案为:A
【点评】主要考查通假字。分析的方法有字义分析法,字音分析法,字形分析法。
二、综合表达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① ,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流逝的江水,②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③ ;面对暴风雨,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答案】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会平息烦躁的心情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根据后文的几个例子,可以发现,产生感悟和联想的关键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①所填内容应该和某种联系有关。②所填内容应该和江水的特点有联系。③所填内容应该和寂静的山林有关。
故答案为:①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②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③会平息烦躁的心情
【点评】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9.为下面的文段补写一句话。要求:用语简明、连贯,不超过30个字。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乐于外出游览。他在游览时,对景观建造很感兴趣。还亲自动手在永州周围规划建造了愚溪、龙兴寺西轩、龙兴寺东丘、法华寺西亭等多处景点。后来,他被派到广西柳州做刺史,又在柳州城西南建造了柳州东亭。他建造的这些景点,都写有文章以记其始末。
【答案】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建树,而且在景观建造上也颇有造诣。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通读文段可知,横线前交代了柳宗元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横线后则重点讲其在景观建造上的造诣,横线处明显是一个过渡句,学生可采用“不仅……而且……”的句式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建树,而且在景观建造上也颇有造诣。
【点评】语境补写类试题必须读完整个语段,对整体的内容和句子间的结构逻辑关系有所了解,方能判断出填写句子的方向。特别是填空处的前后语境以及标点符号,都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填写句子后,再重读语段,检查填写之后的内容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符合。
三、阅读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活得长久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实:果实
C.若不过焉则不及 若:如果
D.则又爱之太恩 爱:吝啬
(2)下列各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 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中的“已”通“矣”,可译为“了”。
B.“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为“种植它们的时候像对待孩子那样,将它们放在一边不管的时候,像抛弃了它们”。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中的三个“以”都是连词,意义也完全一样。
D.该文段交代了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经验,写得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饶有兴味。
(4)该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概括文段中的两组对比内容。
【答案】(1)D
(2)C
(3)C
(4)①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②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的对比。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言句式;课文理解;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爱:喜爱。
⑵本题考查倒装句。“故不我若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故不若我也”。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前两个“以”字,都是表目的的连词。“验其生枯”是“爪其肤”的目的,同样“观其疏密”是“摇其本”的目的。第三个“以”是表修饰的连词,“日”是“离”的状语。
⑷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进行筛选并概括的能力。从文段内容来看,主要是拿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进行比较;从“苟有能反是者”等句可知又有种树人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的对比。
【附参考译文】
“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故答案为:⑴D;⑵C;⑶C;⑷①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②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的对比。
【点评】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实词和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如何正确理解或者推断它们的含义极为重要,可采用的方法有: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字形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等。结合语境上下文判断和借助学习过的内容迁移联想,这两种方法最为常用。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语序。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锻炼自己在翻译时判断采分点的能力。课文理解部分根据文章内容作答即可,注意审题。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已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等同、相等。
B.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罹:遭到。
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用事:使用的事情。
D.尤精西汉诗骚 诗骚:《诗经》和《离骚》。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为朋友着想及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禹锡有母年高
②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③当时流辈咸推之
④蕴骚人之郁悼
⑤仍出私钱赎之
⑥请以柳州授禹锡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政治上,柳宗元没有显示出他的才能来,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D.柳宗元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当得知朋友要远贬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想替朋友减轻点痛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②吾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答案】(1)C
(2)A
(3)B
(4)①(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②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课文理解;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用事”:掌权执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②是说他有才能、才华;③是说当时的人很推崇他;④是说他有诗人的情怀。
⑶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由原文来看并不是皇帝居位不久,而是王叔文自己任职不久就失败了。
⑷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的关键点是:写情:抒情;执友:好朋友;若是:这样。注意第二句判断句的翻译。
【附参考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的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哀痛悲伤。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办理柳宗元的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⑷①(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②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十一课《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治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故不我若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鸡狗不得宁焉
B.因舍其名 因击沛公于坐
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乡人号之“驼” B.既然已,勿动勿虑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B.其培之也
C.虽曰爱之 D.其实仇之
6.下列各句中画线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具告以事
C.以致天下之士 D.木欣欣以向荣
7.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早缫而绪 B.隆然伏行
C.苟有能反是者 D.击木而召之
二、综合表达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① ,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流逝的江水,②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③ ;面对暴风雨,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9.为下面的文段补写一句话。要求:用语简明、连贯,不超过30个字。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乐于外出游览。他在游览时,对景观建造很感兴趣。还亲自动手在永州周围规划建造了愚溪、龙兴寺西轩、龙兴寺东丘、法华寺西亭等多处景点。后来,他被派到广西柳州做刺史,又在柳州城西南建造了柳州东亭。他建造的这些景点,都写有文章以记其始末。
三、阅读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活得长久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实:果实
C.若不过焉则不及 若:如果
D.则又爱之太恩 爱:吝啬
(2)下列各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 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中的“已”通“矣”,可译为“了”。
B.“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为“种植它们的时候像对待孩子那样,将它们放在一边不管的时候,像抛弃了它们”。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中的三个“以”都是连词,意义也完全一样。
D.该文段交代了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经验,写得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饶有兴味。
(4)该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概括文段中的两组对比内容。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已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等同、相等。
B.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罹:遭到。
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用事:使用的事情。
D.尤精西汉诗骚 诗骚:《诗经》和《离骚》。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为朋友着想及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禹锡有母年高
②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③当时流辈咸推之
④蕴骚人之郁悼
⑤仍出私钱赎之
⑥请以柳州授禹锡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政治上,柳宗元没有显示出他的才能来,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D.柳宗元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当得知朋友要远贬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想替朋友减轻点痛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②吾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有误,应是“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2.【答案】C
【考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答案】D
【考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D项都是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
A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B项副词,于是,就/介词,趁机;
C项连词,并且/连词,尚且。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区别、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4.【答案】C
【考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A项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B项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C句意为: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而已,古今义都是“罢了”。
D项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儿,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或者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5.【答案】A
【考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A项为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区别、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6.【答案】B
【考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例句与B项中的“以”均为介词,把。A项,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目的;D项,连词,表修饰。
故答案为:B
【点评】实词和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如何正确理解或者推断它们的含义极为重要,可采用的方法有: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字形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等。结合语境上下文判断和借助学习过的内容迁移联想,这两种方法最为常用。
7.【答案】A
【考点】通假字;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A项“早缫而绪”中的“而”通“尔”,你们。
故答案为:A
【点评】主要考查通假字。分析的方法有字义分析法,字音分析法,字形分析法。
8.【答案】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会平息烦躁的心情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根据后文的几个例子,可以发现,产生感悟和联想的关键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①所填内容应该和某种联系有关。②所填内容应该和江水的特点有联系。③所填内容应该和寂静的山林有关。
故答案为:①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②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③会平息烦躁的心情
【点评】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9.【答案】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建树,而且在景观建造上也颇有造诣。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通读文段可知,横线前交代了柳宗元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横线后则重点讲其在景观建造上的造诣,横线处明显是一个过渡句,学生可采用“不仅……而且……”的句式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建树,而且在景观建造上也颇有造诣。
【点评】语境补写类试题必须读完整个语段,对整体的内容和句子间的结构逻辑关系有所了解,方能判断出填写句子的方向。特别是填空处的前后语境以及标点符号,都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填写句子后,再重读语段,检查填写之后的内容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符合。
10.【答案】(1)D
(2)C
(3)C
(4)①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②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的对比。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言句式;课文理解;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爱:喜爱。
⑵本题考查倒装句。“故不我若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故不若我也”。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前两个“以”字,都是表目的的连词。“验其生枯”是“爪其肤”的目的,同样“观其疏密”是“摇其本”的目的。第三个“以”是表修饰的连词,“日”是“离”的状语。
⑷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进行筛选并概括的能力。从文段内容来看,主要是拿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进行比较;从“苟有能反是者”等句可知又有种树人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的对比。
【附参考译文】
“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故答案为:⑴D;⑵C;⑶C;⑷①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②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的对比。
【点评】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实词和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如何正确理解或者推断它们的含义极为重要,可采用的方法有: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字形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等。结合语境上下文判断和借助学习过的内容迁移联想,这两种方法最为常用。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语序。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锻炼自己在翻译时判断采分点的能力。课文理解部分根据文章内容作答即可,注意审题。
11.【答案】(1)C
(2)A
(3)B
(4)①(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②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课文理解;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用事”:掌权执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②是说他有才能、才华;③是说当时的人很推崇他;④是说他有诗人的情怀。
⑶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由原文来看并不是皇帝居位不久,而是王叔文自己任职不久就失败了。
⑷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的关键点是:写情:抒情;执友:好朋友;若是:这样。注意第二句判断句的翻译。
【附参考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的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哀痛悲伤。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办理柳宗元的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⑷①(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②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