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十三课《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十三课《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16:55:2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十三课《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神秘莫测 广袤无垠 朝气蓬勃 好大喜功
B.夙兴夜寐 穿流不息 长年累月 面目全非
C.信马由缰 常年积雪 微不足道 模棱两可
D.碧波荡漾 疏疏朗朗 因地制宜 茫无际涯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B.“穿流不息”应写作“川流不息”。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题中考查的主要是同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尤其注意同音字的区别。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ké) 颤栗(zhàn) 戎装(róng) 徘徊不前(huái)
B.脚踝(huái) 璀璨(càn) 粟米(sù) 同舟共济(jì)
C.广袤(mào) 滂沱(páng) 椭圆(tuǒ) 奄奄一息(yǎn)
D.纤维(xiān) 旋涡(xuàn) 晕车(yùn) 好大喜功(hào)
【答案】B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地壳”中的“壳”应读“qiào”;B.无误;C.“滂沱”中的“滂”应读“pāng”;D.“旋涡”中的“旋”应读“xuán”。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题中所给的字有习惯性误读字、多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
3.下列对《宇宙的边疆》中有关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如大洋洲的有袋类、美洲的贫齿类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为何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举例子)
B.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列数字)
C.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下定义)
D.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作比较)
【答案】C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C项最后一句是作诠释,“巨大火轮”是描述性的词语,不是严格的下定义。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把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熟练运用。
4.下列对《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动植物就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
B.地球上的一些类群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一些物种又会灭绝,是因为灭绝的物种缺乏竞争力。
C.自然界的美无处不在,就是因为自然选择让那些动植物为了生存而变得艳丽多彩或叫声悦耳。
D.原本适合一个地区的物种后来为从其他地区迁来的物种所打败和代替,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文中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这里面有两个限定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而C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俄罗斯专家发现该国境内传播的新冠病毒发生了一些突变,但这些突变并未导致新冠病毒的_________发生重大变化。
⑵一件防辐射的孕妇装少则四五百,动辄上千元。专家称,这些孕妇装是商家的营销噱头,它的防护作用_________。
⑶_________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_________其结果很难确定,_________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
A.性质 微不足道 尽管 但 所以
B.性状 微乎其微 虽然 并且 但
C.性质 微乎其微 由于 且 所以
D.性状 微不足道 虽然 并且 但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近义虚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性状”是指可遗传的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称。“性质”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句子是对病毒的描述,所以选“性状”。排除A、C两项。“微不足道”指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意思是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根据语境,强调作用小,应该用“微乎其微”。排除D项。据此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6.下面对本文语言特点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地球比作“宇宙汪洋之滨”,形象生动,也更能体现出宇宙的无边无际。
B.把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比作是向大海“涉足”。把星系比作是“贝壳”——动人的发现物,比作“珊瑚”——永恒的产物。
C.运用拟人,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做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
D.“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了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
【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宇宙的边疆
【解析】【分析】A项,应改为“把地球的表面比作‘宇宙的汪洋之滨’”。
故答案为:A。
【点评】《宇宙的边疆》一文的写作特色:(1)说明准确严密。例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用了几个确切的数字“18.6”“30”“10”来说明光传播的距离之长,能够让人们有确切的印象;
(2)语言优美,富有情感。 作者以通俗浅显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浩渺无边、宇宙的奥秘、宇宙久远的历史,从而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更能激发起人们探索宇宙的欲望。如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整个宇宙比做是“大海”,把地球的表面比做“宇宙汪洋之滨”,形象生动,也更能体现出宇宙的无边无际。文章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具有文学色彩的。如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来表达作者对地球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还用了一些经典性的语言,更使文章增色不少,并且也很有哲理性。如:“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________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②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________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③________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________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A.演化 湮没 虽然/但是
B.演变 淹没 即使/但是
C.演变 湮没 即使/但是
D.演化 淹没 虽然/但是
【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近义虚词辨析;宇宙的边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演化”主要指自然界的变化。“演变”指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①句选“演化”更恰当。
“湮没”指名声或成就被埋没。“淹没”指水漫过或被声音盖过。②句与“汪洋”搭配,选“淹没”恰当。
③句是转折关系,“即使/但是”不搭配,选“虽然/但是”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就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汉语词语是多义的,但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双关修辞义除外)。本题考查的是“演化”与“演变”、“湮没”与“淹没”、“即使/但是”与“虽然/但是”的区别。
二、综合表达
8.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为“行星系”下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行星系   
【答案】(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结合“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湿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分析,按照“行星系是……的星系”句式来写即可。
故答案为:(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下定义的形式考查。首先要分析短句之间的联系,看每个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相同;看各个句子有无共有元素;看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句子之间有包容关系的,可先确定主干句,然后用附加或替换的方法加以整合;互不包容的可以拼接;下定义的题则按定义的形式处理,下定义的一般格式:小概念+“是”+修饰语+大概念。或者: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变换时这些方法要灵活运用。
9.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全国各地的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答案】①将标题中的“启示”改为“启事”或“公告”;②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③将第一个“提高”改为“普及”;④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⑤将“务必”删掉。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的文字是“启事”。“中国天气网”不是书名,只是网站名,应该用双引号。“提高”与“常识”不搭配,应将“提高”改为“普及”。“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语序不当,应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请务必踊跃投稿”中“务必”语气强硬,使用不得体,将“务必”删掉。
故答案为:①将标题中的“启示”改为“启事”或“公告”;②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③将第一个“提高”改为“普及”;④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⑤将“务必”删掉。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而言属于语言运用中的得体角度,这类题较之选择题有一定难度,除了会判断语病,还得修改好,需要综合能力。从语病、简明、连贯、得体角度考虑。首先判断要准确,动小手术(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答案表述要规范,注意审题,不要把正确的改为错误的。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 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B.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12.请结合材料,简析北斗系统建设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答案】10.D
11.A
12.①科学制定并成功实施“三步走”计划;②研发团队秉持“北斗精神”为国铸重器;③北斗人敢于技术创新;④北斗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 此题考核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出细微的差别进行选择。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进行归纳总结。考生要注意筛选信息的顺序,每段都注意到,不要漏掉任何一点。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错,原文没有依据,原文的表述有“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并未阐述已经领先于其他导航系统。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原文是“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原文的意思是“加快步伐”,是已经开始组网,而选项是未然,还没有开启组网。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从原文表述“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可以概括出北斗导航系统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率,提高国产化水平。
“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中可以直接运用其中的关键词“主动写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可以看出,北斗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代代相传的精神。
“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可以看出,北斗导航系统一代一代不断发展,是在科学家们的不断攻坚克难下实现的,可以概括出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14.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16.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7.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D
15.B
16.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③《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17.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进行分析,可见《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4)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总结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我们要清楚各则材料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找到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根据题干进行信息归纳、要点总结,逐条列出答案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是错误的,由原文“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可知,只是“首次提出”,并不是确定的结论。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是错误的,由原文“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可知,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而不是不强调。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材料只是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
由原文“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可知,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
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
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十三课《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神秘莫测 广袤无垠 朝气蓬勃 好大喜功
B.夙兴夜寐 穿流不息 长年累月 面目全非
C.信马由缰 常年积雪 微不足道 模棱两可
D.碧波荡漾 疏疏朗朗 因地制宜 茫无际涯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ké) 颤栗(zhàn) 戎装(róng) 徘徊不前(huái)
B.脚踝(huái) 璀璨(càn) 粟米(sù) 同舟共济(jì)
C.广袤(mào) 滂沱(páng) 椭圆(tuǒ) 奄奄一息(yǎn)
D.纤维(xiān) 旋涡(xuàn) 晕车(yùn) 好大喜功(hào)
3.下列对《宇宙的边疆》中有关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如大洋洲的有袋类、美洲的贫齿类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为何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举例子)
B.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列数字)
C.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下定义)
D.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作比较)
4.下列对《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动植物就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
B.地球上的一些类群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一些物种又会灭绝,是因为灭绝的物种缺乏竞争力。
C.自然界的美无处不在,就是因为自然选择让那些动植物为了生存而变得艳丽多彩或叫声悦耳。
D.原本适合一个地区的物种后来为从其他地区迁来的物种所打败和代替,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俄罗斯专家发现该国境内传播的新冠病毒发生了一些突变,但这些突变并未导致新冠病毒的_________发生重大变化。
⑵一件防辐射的孕妇装少则四五百,动辄上千元。专家称,这些孕妇装是商家的营销噱头,它的防护作用_________。
⑶_________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_________其结果很难确定,_________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
A.性质 微不足道 尽管 但 所以
B.性状 微乎其微 虽然 并且 但
C.性质 微乎其微 由于 且 所以
D.性状 微不足道 虽然 并且 但
6.下面对本文语言特点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地球比作“宇宙汪洋之滨”,形象生动,也更能体现出宇宙的无边无际。
B.把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比作是向大海“涉足”。把星系比作是“贝壳”——动人的发现物,比作“珊瑚”——永恒的产物。
C.运用拟人,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做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
D.“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了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________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②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________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③________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________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A.演化 湮没 虽然/但是
B.演变 淹没 即使/但是
C.演变 湮没 即使/但是
D.演化 淹没 虽然/但是
二、综合表达
8.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为“行星系”下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行星系   
9.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全国各地的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 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B.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12.请结合材料,简析北斗系统建设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14.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16.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7.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B.“穿流不息”应写作“川流不息”。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题中考查的主要是同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尤其注意同音字的区别。
2.【答案】B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地壳”中的“壳”应读“qiào”;B.无误;C.“滂沱”中的“滂”应读“pāng”;D.“旋涡”中的“旋”应读“xuán”。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题中所给的字有习惯性误读字、多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
3.【答案】C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C项最后一句是作诠释,“巨大火轮”是描述性的词语,不是严格的下定义。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把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熟练运用。
4.【答案】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文中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这里面有两个限定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而C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近义虚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性状”是指可遗传的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称。“性质”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句子是对病毒的描述,所以选“性状”。排除A、C两项。“微不足道”指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意思是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根据语境,强调作用小,应该用“微乎其微”。排除D项。据此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6.【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宇宙的边疆
【解析】【分析】A项,应改为“把地球的表面比作‘宇宙的汪洋之滨’”。
故答案为:A。
【点评】《宇宙的边疆》一文的写作特色:(1)说明准确严密。例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用了几个确切的数字“18.6”“30”“10”来说明光传播的距离之长,能够让人们有确切的印象;
(2)语言优美,富有情感。 作者以通俗浅显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浩渺无边、宇宙的奥秘、宇宙久远的历史,从而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更能激发起人们探索宇宙的欲望。如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整个宇宙比做是“大海”,把地球的表面比做“宇宙汪洋之滨”,形象生动,也更能体现出宇宙的无边无际。文章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具有文学色彩的。如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来表达作者对地球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还用了一些经典性的语言,更使文章增色不少,并且也很有哲理性。如:“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7.【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近义虚词辨析;宇宙的边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演化”主要指自然界的变化。“演变”指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①句选“演化”更恰当。
“湮没”指名声或成就被埋没。“淹没”指水漫过或被声音盖过。②句与“汪洋”搭配,选“淹没”恰当。
③句是转折关系,“即使/但是”不搭配,选“虽然/但是”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就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汉语词语是多义的,但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双关修辞义除外)。本题考查的是“演化”与“演变”、“湮没”与“淹没”、“即使/但是”与“虽然/但是”的区别。
8.【答案】(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结合“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湿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分析,按照“行星系是……的星系”句式来写即可。
故答案为:(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下定义的形式考查。首先要分析短句之间的联系,看每个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相同;看各个句子有无共有元素;看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句子之间有包容关系的,可先确定主干句,然后用附加或替换的方法加以整合;互不包容的可以拼接;下定义的题则按定义的形式处理,下定义的一般格式:小概念+“是”+修饰语+大概念。或者: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变换时这些方法要灵活运用。
9.【答案】①将标题中的“启示”改为“启事”或“公告”;②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③将第一个“提高”改为“普及”;④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⑤将“务必”删掉。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的文字是“启事”。“中国天气网”不是书名,只是网站名,应该用双引号。“提高”与“常识”不搭配,应将“提高”改为“普及”。“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语序不当,应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请务必踊跃投稿”中“务必”语气强硬,使用不得体,将“务必”删掉。
故答案为:①将标题中的“启示”改为“启事”或“公告”;②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③将第一个“提高”改为“普及”;④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⑤将“务必”删掉。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而言属于语言运用中的得体角度,这类题较之选择题有一定难度,除了会判断语病,还得修改好,需要综合能力。从语病、简明、连贯、得体角度考虑。首先判断要准确,动小手术(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答案表述要规范,注意审题,不要把正确的改为错误的。
【答案】10.D
11.A
12.①科学制定并成功实施“三步走”计划;②研发团队秉持“北斗精神”为国铸重器;③北斗人敢于技术创新;④北斗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 此题考核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出细微的差别进行选择。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进行归纳总结。考生要注意筛选信息的顺序,每段都注意到,不要漏掉任何一点。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错,原文没有依据,原文的表述有“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并未阐述已经领先于其他导航系统。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原文是“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原文的意思是“加快步伐”,是已经开始组网,而选项是未然,还没有开启组网。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从原文表述“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可以概括出北斗导航系统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率,提高国产化水平。
“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中可以直接运用其中的关键词“主动写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可以看出,北斗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代代相传的精神。
“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可以看出,北斗导航系统一代一代不断发展,是在科学家们的不断攻坚克难下实现的,可以概括出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
【答案】13.D
14.D
15.B
16.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③《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17.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进行分析,可见《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4)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总结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我们要清楚各则材料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找到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根据题干进行信息归纳、要点总结,逐条列出答案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是错误的,由原文“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可知,只是“首次提出”,并不是确定的结论。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是错误的,由原文“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可知,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而不是不强调。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材料只是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
由原文“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可知,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人民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
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
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