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
朗读课文
1
朗读
课文
绝句
fǔ
﹝唐﹞杜甫
①
②
yuān yāng
迟日 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 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迟日]春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注释】
朗读
课文
②
③
惠崇春江晚景
①
huì chóng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 短,正是河豚 欲上时。
①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②[芦芽]芦苇的嫩芽。
③[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注释】
﹝宋﹞苏轼
sòng
sū shì
lóu hāo
tún
朗读
课文
①[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
②[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③[却]再,又。
④[阴]树荫。
【注释】
②
③
三衢 道中
①
q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 却 山行。
绿阴 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宋﹞曾几
zēng
jiǎn
④
认识生字
2
会
认
字
鸳
yuān
鸯
yāng
惠
huì
崇
chóng
豚
tún
减
jiǎn
豚
减
会认字
tún
海豚 河豚
河豚
融
róng
燕
yàn
鸳
yuān
鸯
yāng
惠
huì
崇
chóng
芦
lú
芽
yá
短
duǎn
梅
méi
会
写
字
溪
xī
泛
fàn
减
jiǎn
róng
融化 消融
会写字
书写注意
“融”字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
易混字
融(róng):自然界的冰、雪、霜因气温升高而变化成水。
溶(róng):具体物质在水或其他液体里分化溶解。
冰雪融化
燕子
yàn
泥融飞燕子
会写字
yuān
yāng
会认字
会写字
鸳鸯
雄鸟
雌鸟
恩惠 惠及 贤惠
huì
会认字
会写字
伴读
【惠崇】人名,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擅画水乡景色,点缀鹅、雁、鹭鸶,作品多画寒汀远渚、水鸟飞集,将山水与花鸟相融合,形成诗意盎然的小景山水。其中 《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惠崇也擅长写诗,多写自然小景与生活琐事。
崇敬 崇高
chóng
形近字
祟(suì):鬼鬼祟祟。
会认字
会写字
芦苇 芦荟
lú
会写字
形近字
庐(lú):庐山。
发芽 嫩芽
yá
会写字
芦芽(芦苇的嫩芽)
短小 短促 短浅
duǎn
会写字
梅花 梅雨
méi
形近字
悔(huǐ):后悔、悔改。
晦(huì):隐晦、晦暗。
会写字
梅子
小溪 溪流
xī
会写字
书写注意
“溪”字的右下部分是“大”,第十一笔的横要写得长一些。
泛滥 泛指
fàn
会写字
减法 减少
jiǎn
会认字
会写字
形近字
缄(jiān):缄默。
碱(jiǎn):盐碱地。
喊(hǎn):呼喊、喊叫。
讲课文一
3
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讲
课
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讲
课
文
【迟日】春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讲
课
文
批注:借助注释以及下句的“春风”,可以知道“迟日”就是春日的意思,用“迟”是为了避免与下句的“春”重复。“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词语,勾勒出明丽的春日景色。“丽”和“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强烈的喜爱。
【迟日】春日。
讲
课
文
思考:读一读这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从中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讲
课
文
思考:读一读这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从中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让我仿佛看到了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的清丽之景。我仿佛置身其中,感觉到了春风拂面的温柔,闻到了春天花草的清香和醉人的味道。
讲
课
文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燕]
yàn:燕子。Yān:燕山。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批注:燕子是候鸟,秋去春来,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这两句诗是工笔细描的特写画面,“泥融”“沙暖”呼应“迟日”,用“飞”和“睡”描摹燕子与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讲
课
文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燕]
yàn:燕子。Yān:燕山。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讲
课
文
思考:边读边想象这两句诗中的景物组成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讲
课
文
思考:边读边想象这两句诗中的景物组成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描绘了春日里冰雪融尽,泥土变得潮湿、松软,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的画面,还描绘了水暖沙温,鸳鸯恬然安静入睡的场景。
讲
课
文
思考:“飞”和“睡”描绘出的燕子和鸳鸯的情态,展现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讲
课
文
思考:“飞”和“睡”描绘出的燕子和鸳鸯的情态,展现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飞”写出了燕子筑巢的繁忙,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睡”写出鸳鸯的闲适,体现出了春天的温暖、柔和。
讲
课
文
思考:回顾全诗,说一说“迟日”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讲
课
文
思考:回顾全诗,说一说“迟日”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使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机地组成一体,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的立体春景图。
·参考译文
讲
课
文
绝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变湿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回顾全诗
讲
课
文
讲课文二
4
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讲
课
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能够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时节的景象。读完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
讲
课
文
竹绿桃红,色彩鲜明,我能感受到诗中浓浓的春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能够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时节的景象。读完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
讲
课
文
初春时节,江岸边的竹林被新叶染成了嫩绿色,竹林外的桃树上有两三枝粉嫩的桃花。
竹绿桃红,色彩鲜明,我能感受到诗中浓浓的春意。
讲
课
文
【芦芽】芦苇的嫩芽。
【上】逆江而上。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批注:通过“满地”和“短”,我们知道这句诗写的是岸边长了大片大片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因此能了解这是早春时节的景象。作者根据春天河豚产卵,由海入江逆流而上的生活常识,联想到“河豚欲上”,从而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引人遐想。这种写作技巧叫作“虚实结合”,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它的内容一部分是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另一部分写诗人的联想与想象。
讲
课
文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思考:结合“欲”字的含义,想一想,在这幅画中能看到河豚吗?“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明了什么?
讲
课
文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思考:结合“欲”字的含义,想一想,在这幅画中能看到河豚吗?“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明了什么?
讲
课
文
不能。“欲”在这里是将要的意思,即河豚目前还没有逆江而上,所以不能看到河豚。这说明河豚逆江而上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思考:你觉得“暖”“欲”两个字妙在哪里?
讲
课
文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讲
课
文
“暖”和“欲”两个字借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写出了视觉之外的春水方生的暖意和这股暖流之下“河豚欲上”的信息,写出了画家难画之状和未画之意,使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而自然。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思考:你觉得“暖”“欲”两个字妙在哪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批注:前3句诗写了6种景物,分别是
诗人的视线变化是从 到 再到 ,逼真地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讲
课
文
批注:前3句诗写了6种景物,分别是
诗人的视线变化是从 到 再到 ,逼真地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讲
课
文
竹子和竹林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刚发嫩芽的芦苇。
江岸
江面
江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
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讲
课
文
·参考译文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等内容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
回顾全诗
讲
课
文
讲课文三
5
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讲
课
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梅子黄时】梅子成熟的季节。
讲
课
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批注:这两句诗交代了出游的天气和路线。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一般多雨,恰逢难得的连续晴天,所以诗人强调“日日晴”,“晴”赋予全诗明丽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一个“却”字便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讲
课
文
【阴】树荫。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讲
课
文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批注: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添得”二字暗示诗人游玩归途中兴致犹浓,所以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作者构思之机巧、取景之精妙。“四五声”以动写静,以清脆悦耳的黄鹂声衬托出深山的幽静。
讲
课
文
思考:“绿阴不减”说明了什么?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讲
课
文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绿阴不减”既表示归途中看到的景致并不比来时少,又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减,兴致更浓。
讲
课
文
思考:“绿阴不减”说明了什么?
思考: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你读“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两句诗的感受。
讲
课
文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思考: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你读“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两句诗的感受。
讲
课
文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答案示例:我仿佛置身清幽宁静的山路上,看到四周浓浓的绿荫,呼吸着山中湿润的空气,心旷神怡,还仿佛听到了黄鹂那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三衢道中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很晴朗。乘小船来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
讲
课
文
·参考译文
讲
课
文
回顾全诗
这首诗描述了夏季梅子成熟时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江三衢山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小溪、绿阴、鸟鸣,构成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
课后题讲解
6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讲课
后题
默写的时候注意把字写工整哦!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
样的景象。
讲课
后题
答:《绝句》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惠崇春江晚景》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等内容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三衢道中》描述了夏季梅子成熟时,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江三衢山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
讲课
后题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
样的景象。
参考素材
7
·作者介绍
参考
素材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漂泊西南时的作品,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生活获得暂时安宁后产生的闲适情怀。
·创作背景
《绝句》创作背景
参考
素材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艺术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古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词人,他开辟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作者介绍
参考
素材
苏轼简介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春江晚景》所作的题画诗,共两首,这是其一。惠崇的《春江晚景》共是两幅图,一幅为《鸭戏图》,一幅为《飞雁图》,这首诗便题在《鸭戏图》上。该诗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两种说法,课本采用“晚景”作题目。
《惠崇春江晚景》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参考
素材
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诗体。广义的题画诗是指一切以画为题、歌咏画意的诗作。狭义的题画诗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作。直陈画意、品评画作、迁想发挥、抒情写志是题画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题画诗
·资料卡
参考
素材
河豚
·资料卡
参考
素材
河豚生活在海中,有些也进入江河。春季是河豚产卵高峰期,这个时间段,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河豚的踪迹。河豚肉鲜美,唯肝脏、卵巢、肠等器官含有毒素。
·作者介绍
参考
素材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宋代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曾几通贯六经,尤长于《易》《论语》。在诗歌方面,他推崇杜甫、黄庭坚、陈师道,其诗歌风格与黄庭坚相近,后被归入江西诗派。其诗句律严整,有一种清新活泼、明快流畅的风格。
曾几简介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去浙江衢州旅游时写的,抒发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是一首记行诗(一边欣赏山水风光一边写的诗歌)。
《三衢道中》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参考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