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1930年,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当时的入学考试,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其一,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青岛大学。
含义: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一直在追逐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和希望,但是一旦把梦想看作是遥不可及、无法达到的,那么就会感到绝望,丧失前进的动力,整个人就会陷入无边的痛苦。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
任务一:朗读课文,梳理文路
闻一多先生的“说”
闻一多先生的“做”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
1、从文中摘录表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四字短语。
2、文中先生的“说”和“做”具体指什么事?
“说”: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政治
“做”:钻研典籍,振兴民族----文化
爱国
3、补充结构图。
课文结构
课文内容
第1、2段:①
第7--9段:过渡
第7段总结其作为② 的特点
第8、9段引出其作为③ 的特点
第19、20段:④
⑤
钻研典籍,振兴民族:写成《唐诗杂论》
⑥
革命家:说了就做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起稿政治传单
⑦
总起
学者
革命家
总结
学者:做了不说
群众大会演讲;参加游行示威
著成《校补》和《古典新义》
任务二:精读课文第3、4段,探究细节描写,感知人物
1、参照示例,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探究闻一多的精神追求。
知识卡片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是刻画物精神的最重要的方法。
【示例】
细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
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精神追求:“群蚁排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小楷字写得多而工整,侧面衬托出闻
一多先生勤奋刻苦和一丝不苟的治学严谨的态度。
【示例】
细节: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精神追求:句中的“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如饥似渴,一个争分夺秒做研究、竭力“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谋救国之路、有深沉爱国情感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他具有实干精神和谦虚的美德;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他毫不懈怠,是个典型的行动派。
2、请概括闻一多的形象特征。
任务三:跳读课文,体味语言韵味
【示例】
摘录: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发现:这两个句子内容并列,结构对称,不仅概括了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也表明他是我们光辉的榜样,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摘录: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发现:内容递进,结构对称,赞颂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恒心、毅力,令人佩服;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1、仿照示例,摘录对称句子并写出你的发现。
2、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示例】
摘录: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
乐美。“钻探”一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表达了对
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展示1】
摘录: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分析: 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展示2】
摘录: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
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分析: 运用拟人、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热爱和执着,“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及钻研的精深。“文化药方”实际上是指闻一多先生在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表现出了闻一多炽热、高瞻远瞩的爱国情怀。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革命家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行的高标口的巨人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板书: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没有事不关己,心存侥幸,
只有戮力同心,携手共进。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