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空气的成分
【课标要求】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3.2)
【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2.探究简单器材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探究空气的成分;经历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 在活动过程中总结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交流合作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难点:探究对比实验的操作探究空气的成分
【评价任务】
任务一: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燃烧剩下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检测目标1)
任务二: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氮气可以做什么?(检测目标2)
任务三: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程。(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1.课前准备:大小不同的两只去底塑料瓶、蜡烛(4厘米左右)、红墨水、烧杯、火柴、培养皿。
2.学习过程:首先,通过小实验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接着,探究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不支持燃烧;再次,知道空气的组成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3.本课学习重点是 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难点是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将有助于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
课前探究
任务一: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燃烧剩下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检测目标1)
一、情境聚焦
人类的活动需要空气,动物的生存需要空气,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空气有哪些秘密吗?
在实验台上放一个空杯子,观察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二、方案探究(一)基础活动
1.演示:点燃蜡烛,扣上矿泉水瓶后,蜡烛燃烧有什么变化?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吗?观察有什么现象。
2.蜡烛熄灭后,瓶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剩下的气体支持燃烧吗?
3.空气的成分大致可以分成哪两类?
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引出课题。
评价标准:
说出用常识判断蜡烛会熄灭。
(2)通过学习知道空气的成分组成。
(3)语言表达流利,解释蜡烛熄灭现象。
任务二: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氮气可以做什么?(检测目标2)
二、方案探究(二)进阶活动
探究燃烧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2)讨论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
a.先把水槽内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
b.拧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
(4)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
(6)通过现象,提出问题:
a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b被用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c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评价标准: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
正确操作实验步骤,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人人参与。
(3)通过学习认识氮气的作用。
三、交流评价
阅读材料,认识空气的组成。
(1)学生看课本第19页内容。
(2)教师结合空气成分比例图小结:
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不支持燃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任务三: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程。(检测目标3)
四、拓展应用
1学生体验生命与空气的关系。
(1)让学生短时间内憋气。
(2)让学生做短暂的室内运动。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空气的应用。
查阅资料,结合资料卡,认识到人类活动离不开空气。
评价标准:
能结合生活经验大胆猜测空气的成分;
体验生命与空气的关系;
(3)表述语言清晰、条理、正确。
五、梳理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课下探究空气的成分及用途。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观察,了解生活中的空气的成分,并搜集空气的成分相关资料。
【检测与作业】
填一填
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不支持燃烧。(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 ),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 )、( )等。
选择题
空气中是一种( )的气体。
A单纯 B多种气体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