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暨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暨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2 15:0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暨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例如古希腊的“迷狂说”“净化说”,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空灵说”等等,然而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存在则是近代和现代的事情。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开始出现对审美现象的心理阐释,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用他的形象说法,这是用“自下而上” 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
从研究对象看,实验心理学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转向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从研究方法看,它不是采用演绎的方法,从理论出发,推演出一套美学体系,而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一套观点和理论。美学研究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重要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同时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实验心理学同时兴起的还有“移情说” 和“距离说”等心理学理论,它们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努力使美学走向心理学。
如果说实验心理学19 世纪开创了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的研究,文艺心理学在20世纪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各种心理学流派的蓬勃发展给文艺心理学带来生机,形成了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等一系列文艺心理学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它们把审美体验作为核心命题,研究对象都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
心理活动。
西方文艺心理学在我国也引起反响。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是从接触西方近代心理学开始的,它与我国古代文论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王国维是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他在20世纪初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到了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其代表是朱光潜。特别是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他的研究意图是“丢开一切哲学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他所说的“心理事实”就是“美感经验”,这本书的中心实际上就是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既要把我的情感移注于物,同时我与物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美感经验是与生理运动有关的,也是富有个性的。显然,朱光潜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是对西方美学移情说、距离说、直觉说的运用,同时也融入中国古代的美学文论,是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见解的。在现代,正是先光潜第- -次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文艺心理学》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摘编自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类文艺审美和文艺心理学思想早在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B.现代实验心理学使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转向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
C.近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用理论的演绎方法来推演出一套审美观点和理论。
D.王国维20世纪初用西方文艺心理学思想探讨文艺创作开启了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大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主要围绕西方和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现象进行论述,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B.文章举“迷狂说”、“虚静说"等例子,从一个方面证明文艺心理学思想的古老。
C.文章罗列20世纪流派纷呈的西方美学,意在论说文艺心理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D.文章深度剖析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充分论证了他对中西方美学的融汇与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
A.文艺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较为密切,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现代心理学是难以
完成的。
B.文艺心理学认为文艺创造和欣赏都是心理事实,因而把“审美体验”作为研究的核
心命题。
C.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理论优于西方,在于他运用西方美学理论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
的文论。
D.鲁迅关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的论述,蕴含着文艺心理
学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
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
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困扰了科学家多年。
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
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
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C,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
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C。可是,在北京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C ,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
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克·鲍登和T.P.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
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提供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例的现象。
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
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
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
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 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城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
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
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
(摘编目孙瑜《冰为什么那么消 》)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生活中,油、蜡、水等润滑剂是让物体变得光滑的利器。其中,水作为天然润滑剂,更环保健康,适用范围更广。
B.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的冰面无法依靠压强和摩擦产生的热量使冰面融化而变得光滑,因为比赛场地的冰面温度低。
C.研究证实,冰在压力作用下会融化,只要对冰面产生了压强.冰面就会融化,而压强越大,冰面也就会越光滑。
D.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可以捏爆水膜中的微小碎冰,从而增加水膜厚度,让冰面变得更光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部分,以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引出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下文。
B.由水和微小碎冰组成的水膜位于冰面的最上-层,具有黏弹性和抗压性,是冰面光滑的源头之一。
C.文中“应该”“可能”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游荡”“小水坑”等词语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D.文章用“为什么”“哪里来”“会不会”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联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6.文章详细介绍--种可以“听”的测力仪的构成和实验原理,有何用意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五十七……五十八……”
寒风细雨中,守望在女牢门边的人们,在黑暗中仰头看天,仔细分辨着飞机越过高空的嗡嗡响声。“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孙明霞深思着,“敌人慌慌张张,飞来飞去,一定是解放军快进川了!”
牢门边突然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孙明霞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惊喜
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 站了起来。许多战友早已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你快点念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着血迹。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绣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来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曲亮的金星,随着红旗飞舞,她充满幸福地说:“让
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江姐激动的目光,转向李青竹。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孩子不知何时已经醒
来,圆圆的眼儿,正望着欢乐的孃孃们。一阵火热的温暖,冲激着江姐的心,她不禁带着红
旗,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
“孩子,快点成长吧!叔叔孃孃们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
“梆梆郴……”
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
“梆梆梆!梆梆梆!”
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
一阵杂乱的皮靴,踏过女牢,粗暴的声音狂喊着:“开门!开门!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转移?”孙明霞立刻追问特务:“什么地方?”“白公馆。”特务支吾着。
江姐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异常平静。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带着笑容,站起
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孙明霞不禁感到一种痛楚的迷惘,瞧着江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江姐回过头来,微笑着,“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
孙明霞心里涌出无尽的话语,嘴里却简单地回答着:“没有,一丝乱发也没有……”
江姐换上被捕时穿的那件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孙明霞蹲在江姐脚边,轻轻拉平她衣襟上的褶皱,禁不住滴下了眼泪。江姐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她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
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她轻轻走到“监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她脸蛋上吻了一下。
孙明霞抬起泪眼,凝望着江姐。“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轻轻取下了孙明霞攀在自己肩头上的手,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李青竹点头微笑着,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又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凝泪的战友的脸。
“监狱之花”忽然哇哇地哭了,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迎上一步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江姐笑了,又一次吻着孩子:“孃孃回来抱你!”
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有删改)
【注】罗广斌,1948年3月由江竹筠(江姐原型)介绍入党;同年9月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杨益言,1948年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风细雨”“黑暗”“黎明”“浓雾弥漫”等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人物心理活动作了铺垫。
B.“突然出现”的“连续不绝”的“梆声”,打断了江姐与孩子的交流,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是情节突转的标志。
C.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和“再也没有回头”,前后对比,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却仍然英勇赴死的决绝。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红”是红色,是烈士的鲜血;岩是岩石,象征革命者坚定的意志。“红岩精神”传承至今。
8.小说多次写“监狱之花”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纪实性小说,《红岩》的创作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过夏口》云∶"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镠得之大喜,以书辟曰∶"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遂为掌书记。镠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作者称赏。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九)
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曰∶"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初,隐费窘,因谒邺王罗绍威,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径。幕府僚吏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经视太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患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器,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济不让。及将行,绍成赠以百万,他物称是。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附《五代史补·罗隐东归》)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B. 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悟子宜自择之/
C.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D. 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悟子宜自择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昭谏,是罗隐的字,"昭"和"隐"意义相反,这是古人常用的取字方式。
B.荆州,是汉代十三州之一,刘表曾任该州刺史,所以用"荆州"称呼他。
C. 拥旆,是古代出郊迎宾的礼节,文中用来对人表示归顺或依附时的诚意。
D. 家世,指家族的世系,罗隐排列罗姓世系,意在拉近他与罗绍威的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隐想要投靠钱镠,把自己之前写的一首诗给钱镠,试探他是否能够容纳自己。
B.罗隐之所以科举不顺遂,除了恃才傲物得罪人之外,还因为他的相貌非常丑陋。
C.罗尊师和卖饭姐都劝罗隐回故乡,只不过罗尊师说得委婉,卖饭姐说得更直接。
D.罗绍威一向重视读书人,他容忍了罗隐的做慢,礼遇罗隐,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5分)
(2)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绍威素重士,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闲行
曾巩
草软沙匀野路晴,竹枝乌帽称闲行。
鸟啼绿树穿花影,风出青山送水声。
转觉所忧非己事,似从多难见人情。
闲中我乐人应笑,忙处人争我不争。
[注]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成闲居常服,明朝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郊野之外的小路上草软沙匀,天气晴好,诗人拄着竹杖戴着乌帽悠闲出行。
B.鸟啼、风声、水声从听觉着笔,生动形象,“穿”和“送”二字尤为传神。
C.“转觉"意为突然觉得,诗人于郊外闲行之时顿悟人生,两字领起后四句。
D.诗的前两联写出诗人惬意愉悦的心情,而后两联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失落。
15. 本诗的“闲”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6分)
16.(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 , ”;而用泉水酿制美酒,口味清冽。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 , ”。
(3)《诗经·氓》中“ , ”。两句,女主人公回忆了少年时愉快玩耍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 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 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 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 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 ,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不容置喙 大有可为 揭露 宵衣旰食
B. 不言而喻 大有作为 揭露 栉风沐雨
C. 不容置喙 大有作为 揭示 宵衣旰食
D. 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揭示 栉风沐雨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B.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C.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D.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只有吃得好,睡得好,① ,对于航天员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在电视里,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② ,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出舱任务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算起,到后期收尾为止,航天员需要连续十个小时高强度工作,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消耗可想而知。既然航天员的工作如此繁重,③ ,而在没有上下之分的失重环境下睡觉,专用的睡眠区是必不可少的。
而说到睡眠区,( )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显得有些憋屈,在航天员乘组轮换期间,仍然会出现航天员没有床位的情况;天宫空间站的睡眠区相对安静,空间更大,采用了规则的横向布局,更有利于航天员的精神放松。
20. 联系上下文,在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B.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C.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D.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十九世纪欧洲大地涌起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义如喷薄的岩浆,在蜜月中的诗人裴多菲不愿庸碌地沉溺于私家生活,写下《自由与爱情》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2020年世界新冠疫情肆虐,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遭到严重成胁,德国司法高层对此展开争论,有人认为人的自由权比生命权更重要。今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新一轮疫情来势凶猛而持久,打乱了自由的生活节奏,阻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防疫异常艰难,部分国家为了自由已经开始“躺平”,全面放松防疫。我国也有人心存疑问:这么多国家已“躺平”,我们为何放弃自由,坚持“封城”并“动态清零”?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暨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 (9分)
1. (3分) C (理解错误,意思相反。实验心理学美学研究是从审美的主体出发,采用的是归纳的方法,通过审美体验来推演出一套审美观点和理论)
2. (3分) A (分析错误。文章主要论述了文艺心理学的形成、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 (3分) C (“优于西方”于文无据)
4.(3分)D[解析]A."“适用范围更广”说法无依据; B.“无法依靠压强”错误,文中是“无法单纯依靠压强”;.C证实”说法错误,文中是“假说”;“只要对冰面产生压强,冰面就会融化,而压强越大,冰面也就会越光滑”,推理过于绝对。
5.(3分)B[解析]“抗压性”与原文不符,水膜由水和微小碎冰构成,易被压碎,不具有抗压性。
6.(6分)参考答案:①用实验事实和数据说话.真实可信,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严谨性和科学性。②借助权威杂志《自然》发表的研究实验,更具有说服力。③呈现水分子在冰表面“游荡”的形态轨迹,测量冰表面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冰为什么滑。(每点2分,共6分)
7.(3分)C(“内心虽有迟疑”理解有误)
8. (6分)①人物方面: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刚强中不失温情。江姐和李青竹亲吻“监狱之花”,体现革命者不仅坚韧刚强,也有母性柔情。
②情节方面:丰富故事情节内容,双线索构思巧妙。革命者读信、绣红旗、赴刑场,“监狱之花”睡着、醒来、哭闹,大人的故事和孩子的故事交织,情节发展明晰集中。
③主题方面: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信念精神需传承。“监狱之花”代表未来和希望,江姐们希望下一代继承遗志,传承信念,肩担责任。
(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6分)①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体现纪实性:小说取材作者的亲身经历,江姐等人物有真实原型;小说是一部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斗争实录。
②以精彩的写人叙事体现文学性:善于运用动作、语言、环境等细节刻画人物,“站起”“换上”“披上”等动词,塑造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形象;情节构思跌宕起伏,狱友绣红旗迎解放,江姐、李青竹赴刑场,故事一喜一悲,富于变化。
③纪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江姐李青竹等文学形象生动感人,源于真实的历史;文学的虚构和想象使江姐李青竹等革命者的形象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D(3 分)句意:对于你一心参加科举一事,从我的角度来看,即使你技压群芳,名列第一,也不过做个主簿或县尉这样的小官罢了。你如果能放弃科举,回到(投靠)东部有实力的诸侯来求得重用,那么一定富贵。两条途径你自己应该好好选择。 “首冠群英”的意思是“技压群芳,名列第一”,“群英”作“冠”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 “则必富且贵矣”句意完整,且“矣”一般作为句子结尾的标志,故应在“矣”后断开,据此排除B。 故选D。
11.C(3 分)“拥旆”说法错误。应该是“郊迎”是古代出郊迎宾的礼节,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 故选D。
12.B(3 分)B(3分)“还因为他的相貌非常丑陋”说法错误。文中只说“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并没有说是因为他的相貌非常丑陋而科举落第。 故选B。
13.(1)现在浙西刚经历战火劫乱,朝臣正急切想着索取财物,上奏这样一份表章,他们会把我们当作(鹰犬追捕的)猎物一样搜刮掠夺的。(5 分)
(2)罗隐只是一个平民罢了,却把大王您当侄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罗绍威向来尊重文人,说:“罗隐天下闻名,王公大臣有很多都被他轻视
(二) (9分)
14.(3分)D(“心中的失落”错误)
15. (6分)①景致之闲:作者行于山野所见之景,充满闲情逸趣;
②出行之闲:作者手握竹枝,头戴乌纱帽,悠闲地走在野外;
③心境之闲:作者从繁忙事务中解脱出来,不再为忧烦之事劳心;
④处世之闲:作者悠闲为乐,与世无争,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可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6.(1)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2)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3)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17.D
18.B
19.①引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句话正体现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②比喻: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第一点 2 分,第二点 3 分,共 5 分,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0. ①工作才能干得好 ②似乎十分惬意 ③那么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句 2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1.C
【参考译文】
罗隐,字昭谏,是钱塘人,少年时就非常出色机敏,擅长写文章,尤其是诗写得很好,诗中充满浩然正气。乾符初年,开始参加进士考试,多年没有考中。广明年间,因为避乱而回到家乡,当时钱镠镇守东南,身份非常尊贵。罗隐想要去投靠钱镠,献上了自己平时写的《过夏口》,其中写道:“一个你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钱镠看后非常高兴,用公文来征召他:“王璨原来投靠刘表,是因为乱世的缘故;孔子乐于担任鲁国的司寇,是因为鲁国是孔子的故乡。”罗隐就说:“这样我就不能离开(钱镠)了”,于是就担任掌书记一职。钱镠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之初,命令沈崧起草奏章以谢恩,奏章上极力描述浙西的富饶。罗隐说:“如今浙西正当兵火战乱之后,朝中大臣们正急迫地想索求贿赂,这个奏章递上去,他们看了就要把我们当成(鹰犬追捕的)猎物一样搜刮掠夺的。”钱镠就请罗隐来起草,罗隐写道:“天寒而糜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文人们称赞不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九)
罗隐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他倚仗自己的才能轻视他人,很被达官贵人忌恨,所以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当时有一个罗尊师,精通看相的方术。罗隐因为自己相貌丑陋,担心被相术唾弃,每次与尊师交谈,常妄自尊大来堵住对方的口。到他多次遭受落第的命运,才迫不得已前去请教罗尊师。尊师笑着说:“对于你一心参加科举一事,从我的角度来看,即使你技压群芳,名列第一,也不过做个主簿或县尉这样的小官罢了。你如果能放科举,回到(投靠)东部有实力的诸候来求得重用,那么一定富贵。两条途径你自己应该好好选择。”罗隐还是没有明白,几天不知所措。有个卖饭的邻居老太,见到罗隐说:“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名声,何必一定要考取功名才认为有得呢!不如马上求得富贵,这也是我这老婆子的希望啊。”听了老太的话,罗隐内心的疑虑顿时消失,于是就回到了钱塘。开始,罗隐缺少路费,于是就去拜谒邺王罗绍威,向邺王献上叙述自己家世的文章,结果邺王(按辈分)成为(罗隐的)侄子。邺王府中的僚属都感到愤怒,说:“罗隐只是一个平民罢了,却把大王您当侄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罗绍威向来尊重文人,说:“罗隐天下闻名,王公大臣有很多都被他轻视,今天他肯高兴地来到我这里,实在是一件盛事。我能够被他当成侄辈,感到非常荣幸,怎么敢不向他表达恭敬,各位不用多说了。”于是用隆重的礼节到城外去迎接罗隐,见到罗隐就行了跪拜大礼,罗隐也没有推辞。到罗隐要离开时,罗绍威赠给罗隐一百万钱,其他的礼物也差不多价值一百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