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⒈ 回顾诗歌的表达技巧
⒉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⒊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⒋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作者在诗歌创作时所运用的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蕴更含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它主要有四大方面:
一是修辞手法;
二是表达方式;
三是表现手法;
四是篇章结构。
【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或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简要分析。
⑵请从动、静(或其他)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⑶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或:表现了怎样的景与情?)
⑷某个字是怎样贯穿全篇的?试做简要分析
⑸某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以上问题指向明确)
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抒情手法
鉴赏篇章结构
鉴赏描写手法
难: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提问笼统,指向不具体)
【关于笼统提问答题思路】
先考虑修辞;
然后描写手法或抒情手法(写景诗的特点基本上离不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基本上从这两个方面考虑就够用了。
最后篇章结构。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
一、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常用修辞
比 喻
比 拟
借 代
夸 张
反 问
设 问
对 偶
排 比
反 复
双 关
互 文
通 感
顶 针
少见少用修辞
描绘事物特征 抽象化为具象 深入浅出易懂
比 喻 明 喻 本体 & 喻体 有比喻词 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暗 喻 本体 & 喻体 无比喻词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借 喻 只有喻体 无比喻词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李白《清溪行》)
语言生动形象 表达亲切有趣 给人深刻印象
比 拟 拟 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拟 物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王令《春旱苦热》)
区分:比喻和比拟
1.比拟是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是保留喻体的特征,让它直接加在本体上。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 ,如“槛菊愁烟兰泣露”,直接让菊愁、兰哭;
2.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如“落花犹似坠楼人”,将落花比作坠楼人。
3、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借用相关事物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以事代情
借 代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代物)(特征代本体) (李清照《如梦令》)
(2)终岁不闻丝竹声 。(代物)(具体代抽象) (白居易《琵琶行》)
丝竹:用具体的丝竹代指抽象的音乐。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代物)(部分代整体)
——(李白《望天门山》)
孤帆: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微积累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异族
楼兰——边境之敌 柳营——军营 山村——隐居
钟鼓馔玉——权贵利禄 青衫——下级官吏
鸟、兔——时光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4.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三维设计P205 第2题
夸张 突出本质特征 表达强烈感情 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汪伦》)
反问 问而不答 答在问中 增强语气 强化情感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设问 自问自答引思考 读来更有说服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排比 内容集中 增强语势 节奏鲜明 强化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反复 写景抒情 增强感染力 承上启下 强调层次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双关 利用多音多义 表达双重含义 言在此意在彼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谐音。
互文 同一句子两个意思 分写到两个句子 (或分多层来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通感 利用感觉相通 借助想象联想 新颖别致隽永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以形写声
顶真 下一句头续接上一句尾 表现递相依存关系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理解运用1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③终岁不闻丝竹声。( )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⑧主人下马客在船。( )
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拟人
拟物、夸张
借代
比喻、夸张
比喻、夸张
设问、借代
对偶、双关
互文
对比、借代
比喻、夸张
【提问方式】
1.本诗第×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诗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句。
【方法点拨】赏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
步骤一: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作用。
点手法
释手法
明效果
【当堂练习 】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①:古为北方交通要道,也常在这一带用兵。②:即甘肃玉门关。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①“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②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描绘了战士们日日夜夜在边塞挥舞马鞭手握刀环出征的画面。③表达了征人对长期征战边塞的怨恨之情。
课后作业
三维设计P210 【典例示范】《水仙子 舟中》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1)常规技巧:
(1)写人技巧:正面描写(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情感),侧面描写。
(2)写景技巧:运用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空间),色彩(颜色、光影)(明暗),角度包括视角变换(仰视、平视、俯视),感官角度(视、听、嗅、味、触),时间角度(晨昏、冬夏、古今)等来写景。
1.描写
2.特殊技巧
(1)白描工笔
(2)细节描写
(3)动静描写
(4)虚实描写
(5)正侧描写
(6)点面结合
正面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或通过描写景物的大小,高低,轻重等特点直接表现景物。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陌上桑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判断标志:用词上,如念、想/遥想、忆、料得、拟/也拟;
时间副词、名词,如今/而今、昔、今宵。
理解运用 判断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因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8)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反衬,以动衬静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对比、神态描写
3、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使用托物言志的诗词)托物寓理)
c.用典抒情
抒情手法
情与景
情与物
情与事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怀古伤今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的悲怆凄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作者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情景与哀乐的关系
情景交融的诗歌,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也有反衬的情况——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乐景
乐情
哀情
哀景
a.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间接抒情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赋予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人格化色彩,借之表达某种品格、情操、志向、理想。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用典指诗歌当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
用典能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言简意丰,增强艺术感染力。
c. 用典
典故的类别
1. 引用前人语句
2.引用历史故事
3.引用神话传说
a.直接引用
b.化用
1.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京口北固亭怀古》
3.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4.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2.引用历史故事
1a 直接引用前人语句
3.引用神话传说
1b化用前人诗句
练习:请指出下列诗句用典的类别。
理解运用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解析 A项运用了谢安的典故。
B项“燕然未勒”运用了窦宪的典故。
D项运用了楚霸王项羽的典故。
常见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 五柳—隐者的代称 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 桑榆——垂老之年 折桂——科举及第 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采薇——隐居避世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请缨——杀敌报国
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 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青鸟——传信的使者
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抱柱——坚守信约
微积累
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易混辨析——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两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且会被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即便有多个“事物”,也有主次之分。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
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在一个画面中。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判断下面几句诗,都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绝句二首 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多感官参与: ①视觉 ②嗅觉 ③触觉
上下、远近、动静、俯仰结合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表达技巧。
1、突出色彩的描写。“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红”与“绿”,色彩鲜明,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抒写诗人愉快的心情。
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的“花落”“莺啼”烘托环境的幽静,表达闲适的心情。
3、情景交融。通过“桃花”“宿雨”“柳绿”“朝烟”“落花”“啼莺”等景象的描写,写出生机勃勃、恬静的春天特点,表达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或闲适的心境)。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比兴等。
类别 特点 示例
点染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
对比 对比是指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作用通常有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等。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衬托 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然后才集中描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能够起到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想过程叫想象。想象可以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通常有深沉蕴藉、发人深思的作用。
悬想(对面落笔、一笔两面) 悬想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想象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衬托与对比的区分
1、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步骤
(1)找出用于对比或衬托的双方。(2)分析双方关系
2、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区别一:
(1) 对比:并列关系,不分主次。
(2) 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区别二:
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
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而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烘托与衬托的区分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对写
不直接由自身说起,不是从眼前写起,而是换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对方写起的艺术手法。
对写都是虚笔呈现,是主客换位、背面敷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特殊就特殊在它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诗人却身居客舍,远离家人,只能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诗中对写手法的运用。
①诗歌的后两句是“对写”。②诗人遥想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他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深感怅然;似乎自己独在异乡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③诗歌因此烘托出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更浓郁,更曲折有致,思家的情感表现更加细腻动人,更耐人寻味。
问: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从对方着笔,也即对写法(反客为主)的表现手法。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当堂检测
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借景抒情。借助“鸟”“绿芜”“蝉”“黄叶”等意象,营造了荒凉破败的氛围,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哀伤之情。
②虚实相生。鸟下蝉鸣,绿芜遍地,黄叶满林,是实写;“秦苑夕”
“汉宫秋”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对王朝更替的感慨。
③反衬。鸟下蝉鸣是动,绿芜黄叶是静,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幽静。
小黄 p469 第3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课后作业
四、结构技巧
1、开头:开门见山、托物起兴
2、照应:题文照应、首尾照应
3、线索:情线、物线、事线、时线、空线
4、结尾:启人想象、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5、以小见大、抑扬、铺垫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照应
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句“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尾句写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未休兵”则“断人行”,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扣题照应。 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
伏笔照应。 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样的结尾有一种“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使整首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扬先抑”,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多用叙事来写人。
a.欲扬先抑法
b.欲抑先扬法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当堂练习
试分析本诗的抑扬。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两句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末句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扬抑手法的巧妙运用。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
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
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③以景结情。诗人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小黄 p472 第7题《春晚》
春 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课后作业
总结回顾
通法要明——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