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画杨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画杨桃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2 21: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想当然”、“半晌”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
三、研读重点,串讲课文。
(一)理解老师、父亲给予我的相同教诲。
1、自读课文,找并画出:老师、父亲教诲我的话。
2、交流,齐读。
3、他们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板书:是什么样 画成什么样
设计意图:文中老师和父亲话的相似处——“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是全文的理解重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加以理解,看看不同的人物(我、同学们、老师)在看杨桃时候是不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使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这句话的含义,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二)引导体会“我” 的作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引导交流。
出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齐读。
2、说话训练:“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预设学生的回答(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板书: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
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小结。如果我凭着自己的印象来画杨桃,就是父亲话中的?(想当然)
5、课件出示:“想当然”典故
想当然 成语,典出《后汉书·孔融传》。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其子曹丕把袁绍儿子袁熙的娇妻甄氏占为己有。谋士孔融不满,又不便直说,就写信给曹操,说周王把纣王的宠妃妲己送给了辅佐自己建立周朝的周公。历史上本没有此事,曹问出自何典,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用意在于讽刺曹操父子。后来,就用“想当然”为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6、再读父亲的话,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教诲。
设计意图:抓住“我” 的作画态度,让学生体会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进一步理解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实事求是精神。
(三)引导体会“同学们”的语言变化。
1、对比朗读老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7-10自然段和13-16自然段两段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段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估计学生能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
(2)这些标点符号,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自主朗读,指名读。
引导:“!”说明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呢?
出示提示语: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
(不假思索、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地说。(吞吞吐吐、迟迟疑疑、支支吾吾、结结巴巴)
小结: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进入角色,想象说话。
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我们错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设计意图:出示老师和学生的两段对话。使学生找出标点的不同,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情感。体会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几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从“同学们”的语言变化,感知“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想象说话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们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四)体会“老师”的神态变化。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得益于是谁的教育?
1、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
交流。(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解读“严肃”、“半晌”。
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
交流。(听到同学们的嘲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
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学生放声朗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
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理解 “和颜悦色”。
“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自由读,比赛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
设计意图:从以上三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五)理解老师教诲的另一层含义。
老师和父亲的话语是那么相似,而又有不同。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
1、齐读老师和父亲的话。
2、交流。
相机板书: 尊重别人 相信自己
小结。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设计意图: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说的那句话的理解时,让学生写批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画杨桃如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呢?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
1、盲人摸象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
2、苏轼《题西林壁》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3、小结。
五、巩固作业
1、搜集杨桃的有关资料。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你熟悉的 事物,把所看到的与同学交流。
3、摘一摘有关为人诚实的名言,格言。
4、写一段读了这篇文章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画杨桃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尊重别人 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