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4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多种物质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物理变化。该课不仅让孩子知道小苏打与白醋放在一起会产生化学变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寻找证据验证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那是否该课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能达成这样的
目标呢?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各有什么特点;观察在玻璃杯内倒入三匙醋然后加一匙小苏打的现象;探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仔细分析,这三个活动相对比较独立,结构性不强。我们可以按教材设计让学生研究气体,也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探究留下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通过活动,不仅掌握小苏打与白醋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主动对现象进行解释等科学品质,同时运用实证意识证明杯中的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从而对“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通过前面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对观察到的现象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孩子们通过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对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清楚地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变化?这需要孩子寻找证据,从而证明这是化学变化。如果把重点放在研究产生的气体这种新物质上,当然可以,但我们发现孩子对如何去观察研究气体没有基础,认知及技能两个方面都如此。所以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活动更多的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观察活动,凸显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孩子们观察到小苏打与白醋在一起会产生气泡,于是便想,再加小苏打或白醋它们还会产生气泡吗?不断地加是不是可以不断地产生气泡呢?这相对比较符合孩子们的特点,同时也比较适合孩子们进行自主探究,所以把活动的重点定在杯中的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醋,而是一种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遇到白醋产生的气泡是一种气体,杯中无色透明的液体并不是原来的白醋。像这样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及两者放在一起产生的现象,归纳出小苏打遇到白醋会产生气泡,白醋遇到小苏打也会产生气泡这一性质;
2. 通过检测哪杯透明液体是白醋及小苏打溶液,强化小苏打遇白醋会产生气泡这一性质;
3. 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方法,对气泡的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2. 对现象进行解释需要讲实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杯中的液体是否还是原来的白醋。通过观察、记录、解释,发现这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是一种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研讨,最终形成班级共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
小苏打水溶液、水、醋、小苏打。
小组活动材料:
黑色卡纸、小苏打、一小杯白醋、小苏打三小袋、白醋三小瓶、记录单。
【教学过程】——可选择(1)或(2)
【教学过程】(1)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6分钟 一、观察描述白醋和小苏打的特点 1.学生观察白醋与小苏打灯片:注意事项:
(1)不用尝的方法
(2)闻的方法---- (每组桌上:一次性透明塑料杯装适量的白醋;黑色卡纸倒适量的小苏打) 2.交流白醋与小苏打的特点。 (学生通过看、闻、摸观察这两种物质的特点,发现白醋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酸酸的气味;小苏打是一种白色无气味的粉末。) 3.观察小苏打与白醋放在一起产生的现象。 4.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认识到小苏打的另一个特点是遇白醋产生气泡,白醋的另一个特点是遇小苏打产生气泡。 5.强化小苏打与白醋放在一起会产生气泡这一特点。 (1)分辨两杯无色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白醋。 (2)分辨两杯无色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溶解了小苏打的液体。 以开门见山的形式出示小苏打与白醋,意图让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这两种物质上。通过单独观察小苏打与白醋,观察两种物质放在一起产生的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小苏打与白醋这两种物质的特点。 通过分辨液体,强化小苏打与白醋遇到一起会产生气泡这一性质。
18分钟 二、检测杯中液体是否还有白醋 1.桌上的这杯液体还有没有白醋,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2.不断地加入小苏打,是不是不断地产生气泡呢? 灯片: 检测杯中液体是否还有白醋提示: (1)加小苏打,等不再冒气泡再加另一包小苏打;(2)加白醋,等不再冒气泡再加另一瓶白醋;观察、比较、记录并解释现象,组内达成共识。 3.明确实验内容:加入三小包基本等量的小苏打、三小瓶白醋,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关注每组学生实验进程;关注每组学生观察记录的情况;对于问题小组给予一定帮助。 该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持久高效的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一个观察实验活动中有更多的思维参与呢?通过灯片提示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过程与目的,这让每位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怎么做,这在探究活动前占有重要的作用。活动过程中通过有结构的材料适时地发放,每人一张记录单进行记录,有效地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包包地放小苏打,一小瓶一小瓶地放白醋,意在引起学生对观察到的不同现象进行深入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一会儿冒气泡,一会儿又不冒气泡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一会儿有白色沉淀,一会儿没有白色沉淀呢?白色沉淀是不是小苏打,透明液体是不是醋等系列问题。有思维参与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希望学生经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
13分钟 三、交流整理信息 灯片: 观察活动结束,请把材料放到盘子里,由3号同学归还。 我们准备交流研讨了。 1.说说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我们全班共同的发现是什么? 3.聚焦气泡的变化,并进行解释。灯片:不断加入小苏打: 气泡:多——少——基本不冒 再加白醋: 气泡:多——少——基本不冒 对此现象,怎么解释? 4.我们全班共同的解释是什么? 5. 说说我们全班共同的发现与解释。 联系观察到的现象与解释,理解像小苏打与白醋这样放在一起会产生新物体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当学生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后,信息的交流与整理显得比较重要,它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流整理信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客观的交流。每个小组都表述后,让孩子们说说我们全班共同的发现。这便聚集到气泡的变化上来了。第二个层面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这便需要学生用到前面所学的小苏打与白醋的性质进行解释,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现象解释作铺垫。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这一水平肯定太过浅显,我们希望孩子面对现象能主动作出自己的解释或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时又要以观察到的现象作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分钟 四、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学到这儿,还有什么问题产生? 科学学习并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而是引发孩子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能主动地研究为目标。所以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希望孩子能继续主动思考,提出可研究的问题,带着问题下课,优秀的孩子能利用课余时间再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2)
一、观察、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1.引入:出示小苏打和白醋,说说生活中的使用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1)分别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遇到一起产生的现象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达成共识
(小苏打:白色、粉末、遇白醋会冒泡;白醋:酸味、无色、液体、遇小苏打会冒泡)
4.强化小苏打遇到白醋会产生气泡的特点
(1)两杯无色透明液体,用小苏打鉴别哪杯是白醋
(2)两杯无色透明液体,用白醋鉴别哪杯是小苏打溶液
二、检测杯中是否还有白醋
1.活动要求
1)加小苏打,等不再冒气泡再加另一包小苏打;
2)加白醋,等不再冒气泡再加另一瓶白醋;
观察、比较、记录并解释现象,组内达成共识。
2.学生活动
三、交流整理信息
1.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加小苏打气泡由多变少;加白醋气泡由多变少。
2.对现象进行解释:
加小苏打气泡由多变少是因为白醋由多变少;
加白醋气泡由多变少是因为小苏打由多变少。
提升:如果缺少其中一种物质,便不会产生气泡;两者需要有一定的比例。
四、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
(气体) (新物质)
小苏打 + 白醋 产生气泡 + 液体
白色粉末 无色透明液体
无气味 酸气味
遇白醋产生气泡 遇小苏打产生气泡
【相关表单】
“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 ” 观察记录单
观察日期: 班级 姓名
项目 放入的物质 观察到的现象 我的解释
产生气泡(多少无) 沉淀物(多少无) 其他现象
第一包小苏打
第二包小苏打
第三包小苏打
第一瓶白醋
第二瓶白醋
第三瓶白醋
【作业辅导】
(1)留在杯中的液体是否还有一点白醋,可以用( )的方法进行检测。
A 闻一闻是否有酸酸的气味 B 看液体的颜色是否透明
C 加小苏打看是否产生气泡 D 尝一尝液体是否有酸酸的味道
(2)下列两种物质放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小苏打与水 B 小苏打与白醋
C 白醋与水 D 味精与白醋
答案: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