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22: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社戏》同步训练
一、填空题
1.《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________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________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________的美好品德。
2.选词填空。
①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________(A.期望 B.盼望 C.希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②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________(A.聚会 B.集合 C.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③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________(A.舒展 B.舒畅 C.舒服)到说不出的大。
④母亲便________(A.宽慰 B.安慰 C.欣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 )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gé( ),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yōu扬;我心老里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jiǎo( )洁 仙山楼gé( ) yōu( )扬
(2)“漂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说的是有着魏晋风度的人物和幽深精微,令人叹为观止的晚唐诗歌。
B.近日,在女足世界杯第三天的比赛中,美国队与泰国队的比赛以13:0的比分戛然而止。
C.语文考试考差了,小雨知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复习好,关键是该做整理的时候不做,寄希望于老师画重点,她这时候大彻大悟还不算晚。
D.作为班长,小真劳动的时候总是能够很好地协调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大家都说小真起到了马前卒的作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这些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
B.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C.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犯错呢?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和转机。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夏天的庐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
B.从2021年9月1日起,我校将基本上完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C.班主任老师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五小行动”,畅所欲言,广泛地交流了意见。
D.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就是要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力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读到好书,就如同和名师交谈,与伟人对话,可以让我们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 B.③①④②⑤ C.①⑤④③② D.③⑤④①②
三、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运用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为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这一活动,请你参与。
8.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班会活动的最后,有一个人人参与的分享环节——“推荐精忠报国英雄”。你最崇敬的英雄是谁?请向同学们推荐。(要求:概述英雄事迹及主要品格,语言简洁准确)
我最崇敬的英雄是:__________主要事迹和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鲁迅的《社戏》选段,完成小题
【甲】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0.分析【甲】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11.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3.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的经历吧,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你们游玩的快乐。(30字左右)
(二)阅读《社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③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④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⑤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
⑥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⑧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⑨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⑩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有删改)
14.阅读文段,梳理情节,在横线处填写四字词语。
(1)________——赵庄看戏——(2)________——夜深至家——(3)________
15.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好”在哪里?请谈谈你的理解。
1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⑨~⑩段内容,补写语句。
怀念临海平桥村,钓鱼钓虾掘蚯蚓。童年乐土得优待,热情好客民风淳。
怀念船头潺潺响,豆麦水草散清香。踊跃连山兽脊飞,远听横笛声悠扬。
怀念戏台疑仙境,红红绿绿人物动。蒙白捧棒跳老虎,缥缈戏台看老生。
怀念白鱼浪花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7.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8.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19.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20.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四)阅读《倒挂的油画》选段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1)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2)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
(3)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4)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
(5)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6)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7)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8)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账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9)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10)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11)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12)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13)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21.请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的情节发展图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2个字)① ___________ 画→收画和挂画→② _________ 画→正画(把画扶正)
22.小说第七段写我和父母面对油画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这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23.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分析。
24.小说结尾写道:“一个人的风雅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而在于他有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请问:这里的“风雅”与“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有何关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天真烂漫、童趣盎然; 活泼、开朗、善良; 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2. B C A A
3. 皎 阁 悠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4.A
5.B
A.把问号改为逗号。C。顿号应该去掉。D。第一个句号应去掉。故选B。
6.C
本题主要考查病句修改。 A句压缩句子主干可知“庐山是季节”主谓搭配不当,B句“基本上”与“完全”矛盾,D句谓语“杜绝”之后的宾语部分缺少中心语“行为”,答案为C。
7.B
③句直接提出观点,应为首句。排除AC;①句中的“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紧承③句中的“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应为次句。④句中的“他们”紧承①句中的“学生们”,应为第三句。排除D;②句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紧承④句中的“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应为第四句。⑤句得出结论,为末句。故排序为:③①④②⑤。故选B。
8.示例:追忆英雄事迹,传承爱国精神
9. 示例:岳飞 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0.伤心、失落
11.(1)运用语言描写,写双喜看出“底细”,说服长辈让“我”去看戏,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智,“写包票”体现了双喜富有责任感。
(2)运用动作描写,展现江南水乡的孩子们开船技艺高。
12.(1)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我”如愿以偿后,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衬托出“我”看完戏后喜悦的心情。
13.示例: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用泥巴做各枪炮之类的“玩具”,泥巴干了以后,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拿出“手枪”,嘴里还“突突突”地模仿着枪响的声音。
14. 月夜行船 停船吃豆 再谈吃豆
15.示例:那夜的戏好看,因为坐船看戏的过程让“我”觉得很刺激,小伙伴们的正直、热情让“我”很感动。那夜的豆好吃,因为偷豆、煮豆、吃豆的过程让“我”觉得很好玩儿,小伙伴们的天真、善良让“我”很感动。
16. 示例:肚饥力乏船行慢 阿发摸爬偷自家 煮豆撮吃记心间
17.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的母亲(意思对即可)
18.(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19.(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2)运用了动作描写,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意思对即可)
20.“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21. (1)赠画(或赠送画、送画); (2)赏画(或看画、欣赏画)
22.(1)内容上:表现了画的魅力;表现了家人对画家和画的尊重。(2)结构上:为后文写该油画价值不菲等情节作铺垫。
23.(1)乐善好施,不计回报。父亲热心帮助陈画家出机票钱,让他回老家看望病危的母亲,当陈画家来感谢他时,父亲说让他不要放在心上。(2)尊重他人,敬畏艺术.父亲不懂艺术,但很尊重搞艺术的人,对艺术有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3)重情义,不贪婪.父亲把陈送的画一直保留着,并且喜欢看它倒挂的样子,说明 父亲很看重跟陈的情谊;即使那幅画价值百万,他也绝不卖掉,可以看出父亲不贪财。
24.(1)①“风雅”是“高雅”、“高洁”、“高尚”的意思.(2)“风雅”与“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的关系是:一个人,如果尊重他人,敬畏艺术,那么他就是高雅的.小说中的父亲是个“粗人”,不懂得艺术,但他对他人和艺术很尊重,陈说父亲是他“见过最有文化的厨子”,可见,在陈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个高雅的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