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1课时 地理差异显著 教案
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分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成因。(2)初步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观察、对比的方法归纳我国南北、东西方面的地理差异。(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归纳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 图表法、逻辑推理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追随航拍的脚步让我们一起天际遨游!播放视频《中国地理差异》这些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观看视频,体验最美国度的不同景观,思考回答问题。 以最美的景观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
活动一:一探自然环境差异 1.出示中国景观:黑龙江雪乡与海南岛绿树如茵;西藏与浙江鱼米之乡;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台湾火烧寮;提出问题:对比这些景观,你会发现中国地理景观体现在哪些方面?2.出示中国气温图、降水图、地形地势图,引导学生探究景观差异产生的根源:3.出示中国气温分布图,提出问题:(1)读图分析影响海南岛和黑龙江冬季景观差异的原因。(2)读图分析影响海南岛和黑龙江冬季景观差异的因素。提示:影响因素:纬度因素4.分析中国的降水:(1)读图分析影响火烧寮和塔里木盆地景观差异的原因。(2)读图分析影响火烧寮和塔里木盆地景观差异的因素。温馨提示:引出主要原因是降水导致的两地差异。5.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特点:(1)读图分析影响上海和拉萨景观差异的原因。(2)读图分析影响上海和拉萨景观差异的因素。温馨提示: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 1.对比分析——小组交流2.读图分析:景观产生差异的根源:气温、降水、地形地势。3.对比分析:(1)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规律是: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4.思考归纳:(1)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2)我国降水分布特点: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海陆因素是导致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5.归纳整理:(1)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2)归纳产生差异的原因:地势因素。 由景观图分析入手到地图中规律的分析,降低知识分析的难度指导学生如何读图——图例——内容——归纳规律提醒学生从图中标画主要信息,然后在地理角度去分析
活动二:二探人文环境差异 1.展示图片——我国农业分布图,展示农业的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农业分布格局呢?和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活动。2.展示我国工业、交通、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总结发现的规律。总结: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3.引导学生说出还发现哪些不一样的人文特点?逐步展示图片:全国各地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特色传统娱乐项目等,鼓励学生说一说这些人文特点出现的原因。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通过中国的八大菜系,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和饮食之间的关系。4.情景再现: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我们一般午后要休息一会,晚上9点以后喜欢走上大街,很晚才回家。我们一般午后不休息 ,一年中除夏季外,晚上8点以后,街上很少有人了。请思考:这种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思考交流:南北差异:南稻北麦——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东西差异:东耕西牧——降水的影响2.分析归纳:小组合作交流发现无论是工业分布、还是人口、交通线路的分布都是东密西疏3.畅所欲言:举例说出民居、饮食、服饰、传统文化娱乐项目的不同。中国八大菜系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八个省区,原因是:东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食材产量大,且来源丰富4.思考交流:能通过思考知道这是因为纬度的原因导致的白昼时间长短和气温的差异 充分利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总结分析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在调动已有知识的同时,锻炼整理表达能力
活动三:三探我国重要分界线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你发现秦岭—淮河南北的植物有什么差别吗?由图引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说明古代人很早就发现了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2.出示秦岭-淮河地图,我国气温分布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提出问题:你发现这条界线的神奇之处了吗?3.出示动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1)秦岭——淮河南北的农村生活景观对比(2)展示植被的差异:(3)展示耕地和民居的差异:4.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5.拓展应用 1.观察发现:秦岭——淮河以北的水果小,主要种植苹果等水果,以南橘子又大又甜,种植的有茶叶等植物。2.合作探究:从温度、热量带、干湿地区图中总结规律,进行交流展示3.交流展示:(1)从农田类型、农作物、作物熟制、交通工具、民居特点等方面对比。观察对比:北方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南方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对比展示:北方以旱地为主,窑洞(降水少);南方以水田为主,屋顶坡度大(降水多)4.归纳整理:注意评价修改5.逐步探究,规范用语,学会探究的方法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河流流量小;南方河流流量大 常用对比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发现差异给学生充足的资料进行探讨,让学生调动思维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思考、交流,并学会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整理以植被和河流两要素引领学生学会梳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堂总结:
课堂达标 图1是我国局部地区图,图2是某地作物种植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我国哪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图1中的甲山脉( )A.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B.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C.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图2所展现的耕作场景,可能位于图1中的(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3.下列因素不属于影响我国“东耕西牧”农业特色的是( )A.地形差异 B.纬度差异 C.降水量的不同 D.距离海洋的远近4.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玉米 C.青稞 D.小麦5.关于秦岭—淮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年均温0℃等温线基本一致 B.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C.与年平均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D.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认真完成,当堂达标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课时 地理差异显著
导入新课
观看中国不同地区最美的时刻……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追随航拍的脚步让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分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成因。
2.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讲授新课
海南 1月风景
黑龙江 雪乡
西藏 草原风光
浙江 鱼米之乡
新疆 塔里木盆地
台湾 火烧寮—雨极
对比这些景观,你会发现中国地理景观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探自然环境差异
讲授新课
气温的差异
降水的差异
造成中国地理景观差异的主要是……
地势的差异
讲授新课
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
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1.读图分析影响海南岛和黑龙江冬季景观差异的原因。
2.读图分析影响海南岛和黑龙江冬季景观差异的因素。
讲授新课
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
1.读图分析影响火烧寮和塔里木盆地景观差异的原因。
2.读图分析影响火烧寮和塔里木盆地景观差异的因素。
塔里木盆地
火烧寮
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
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降水差异
讲授新课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海陆因素
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
1.读图分析影响上海和拉萨景观差异的原因。
2.读图分析影响上海和拉萨景观差异的因素。
拉萨
南京
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
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讲授新课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
地形因素
我国地势特点
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
自然环境
二探人文环境差异
人文环境
影响
读图发现我国农业类型有什么特点
南北差异:
南稻北麦——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东西差异:
东耕西牧——降水的影响
合作探究
6%
94%
人口分布
交通线路分布
工业分布
这些图反映了哪些人文差异,并说出每种差异具体特点?
东多西少
东密西疏
东部发达
西部落后
合作探究
北京四合院
窑洞
蒙古包
江南水乡
贵州苗寨
傣家竹楼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人文方面的差异?
民居
合作探究
鲁菜
苏菜
徽菜
湘菜
粤菜
浙菜
川菜
闽菜
八大菜系
饮食文化
合作探究
元宵节灯会
傣族泼水节
南方地区赛龙舟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文化习俗
合作探究
广州人
哈尔滨人
这种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一般午后要休息一会,晚上9点以后喜欢走上大街,很晚才回家。
我们一般午后不休息 ,一年中除夏季外,晚上8点以后,街上很少有人了。
是由纬度位置导致的
讲授新课
三探我国重要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你发现秦岭—淮河南北的植物有什么差别吗?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合作探究
你发现这条界线的神奇之处了吗?
从温度、热量带、干湿地区图中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讲授新课
它们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岭——淮河南北的农村生活景观对比
农田类型
农作物 作物熟制
民居特点
交通工具
讲授新课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讲授新课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旱地
屋顶坡度大
窑洞
讲授新课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 (高于0℃或低于0℃)
年降水量
主要地形
河流冬季结冰 (有或无)
农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低于0℃
<800mm
>800mm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高原
有结冰现象
无结冰现象
旱地
水田
小麦
水稻
高于0℃
讲授新课
植被
类型
河流
流量
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不同?
北方:
南方:
北方:
南方:
为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共同的影响因素: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归纳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小
大
气温
降水
气 候
随堂训练
图1是我国局部地区图,图2是某地作物种植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哪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图1中的甲山脉( )
A.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B.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图2所展现的耕作场景,可能位于图1中的( )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A
D
随堂训练
3.下列因素不属于影响我国“东耕西牧”农业特色的是( )
A.地形差异 B.纬度差异
C.降水量的不同 D.距离海洋的远近
4.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青稞 D.小麦
5.关于秦岭—淮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年均温0℃等温线基本一致
B.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C.与年平均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D.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B
D
A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1.通过对比中国景观差异我们知道了我国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气温、降水、地势图,我们掌握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分布规律。
2.通过探讨中国人口、交通、经济发展等图,我们知道了我国人文环境存在东西部的差异。
3.对比秦岭—淮河南北的植被、河流、农业、气候等条件,我们知道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板书设计
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自然差异
人文差异
气温
降水
地形地势
人口分布、衣食住行
农业、工业、交通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气温—温度带
降水—干湿地区
气候—植被类型
作业布置
查找秦岭——淮河南北的地理差异,并制成思维导图。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