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信息与知识》
一、基本信息
学科:信息科技 实施年级:高一 上课时间:2021.04.19
单元课时:8课时 课程标准模块:模块1 数据与信息 授课教师:
二、单元教学规划
1、主题名称:数据与信息
2、主题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与数据打交道,数据也时刻影响着人们的选择。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数据已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日益庞大的各种数据,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已力不从心,更多时候需要依靠计算机来处理这些数据。计算机已成为处理数据最主要的工具。互联网的普及与传感器的大规模应用,使得人们可以从更多的途径获取数据。数据量的快速增长,数据形式多元化、数据的时时变化,催生了大数据技术。现在,大数据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3、主题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只是时间相隔甚远,恐怕也已淡忘。前期他们也只是对“信息”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与新教材中内容相比,还不够完整。《数据、信息与知识》这一节的内容以概念为主,偏向理论,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作为新教材的第一节课内容,通过生活中的项目活动,贯穿所有教学内容,既有条理又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数字化信息工具的应用,学生们了解到需要不断提升个人信息素养,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4、开放性学习环境:标准化机房,多媒体教室,极域教学软件,演示文稿。
5、单元学习目标:
A信息意识 认识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辨别数据与信息,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感受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对学习和生活的作用。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了解数据管理的基本方法,理解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意义。
B计算思维
C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D信息社会责任
6、单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据、信息与知识第二课时:进制及其转换第三课时:数字化及其作用第四课时:编码与字符编码第五课时:声音编码与图像编码第六课时:数据压缩第七课时:大数据作用与价值第八课时:项目活动展示与分享
三、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数据、信息与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电子书项目活动感知数据与信息以及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身边的案例,感受数据和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作为新教材的第一节课内容,通过生活中的项目活动,贯穿所有教学内容,既有条理又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数字化信息工具的应用,学生们了解到需要不断提升个人信息素养,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授课地点:计算机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学校图书馆近日将举办一场诗词大会,需要选购一些电子书。 认真倾听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一:选购电子书 老师提问:1、网站上提供了哪些数据来帮助人们选择要购买的图书?如何描述一个学生?如何确定某一地理位置?……2、这些数据对人们选择图书有什么帮助(价值)?老师小结:数据是对事物描述的记录。(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加工、可处理;有一定价值) 1、选购电子书。2、观察选购页面,回答问题。3、举一反三。 在具体感知数据的基础上,描述数据的特征
读图填表提问:如果希望购买其中一本出版日期较新的,应该选择_____,选择依据是_____;如果希望购买其中一本较为热门的,应该选择_____,选择依据是_____;老师小结:数据经过加工信息 读图填表,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试着总结信息的特征并能合理应用信息。 理解数据与信息的相互关系
活动二:语义分析工具的应用 1、提供语义分析工具平台网址。示范操作过程。老师小结:知识是人们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科学知识。 1、打开语义分析工具平台。2、用语义分析工具分析《唐诗三百首》的读者评论,提取到重要评论信息。3、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得知识。
拓展 数字化信息系统(DIS)实验室做“测定位移和速度”实验。
总结 这节课通过两个活动,感知数据、认识信息、学习知识。
课后作业 1、结合生活学习,及时发现身边的有用信息,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得知识。2、如果可以,及时作记录,期待你的交流!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