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九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课件) (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 九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课件) (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10:08:52

内容文字预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学习重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作品介绍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三、导读理解
1.一词多义
(1)朝
①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②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③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2)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
②孰视之(形容词,同“熟”,仔细)
(3)上
①受上赏 (形容词,上等)
②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向上级呈递)
2.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以……为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与坐谈(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邹忌与之坐谈”)
(3)倒装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自我检测
1.重点字词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__________
(2)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__________
(3)而复问其妾曰 复:__________
(4)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__________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__
(6)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_
(7)闻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__
(8)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____
2.通假字
孰视之 _________同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活用情况: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活用情况: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活用情况: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
(4)闻寡人之耳者
活用情况: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孰视之
③吾妻之美我者
(2)朝 ①朝服衣冠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能谤讥于市朝
(4)若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门庭若市
5.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明日徐公来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3)臣之妻私臣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4)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句式:___________
(2)忌不自信 句式:___________
(3)王之蔽甚矣 句式:___________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句式:___________
(5)能谤讥于市朝 句式:___________
7.填空。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末年__________将其编订成书,其体例为__________。全书共33篇,__________策,着重记录了__________。
8.默写。
(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邹忌从日常家事中反思,总结出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
(4)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满一年之后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5)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_______________。
9.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赶上,比得上
(3)又
(4)第二天
(5)的确,实在
(6)动词,以为,认为
(7)使……听到
(8)满一年
2.答案:孰;熟;仔细
3.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3)名词作状语;当面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答案:(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徐公;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①在早晨;②名词,朝廷;③动词,朝见
(3)①介词,向;②介词,比;③介词,在
(4)①动词,及,比得上;②动词,如,像
5.答案:(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
(2)次日,第二天;明天
(3)偏爱;自私
(4)土地方圆;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
(5)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方位词
6.答案:(1)判断句
(2)宾语前置
(3)被动句
(4)定语后置
(5)状语后置
7.答案:刘向;国别体;12;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8.答案:(1)而形貌昳丽
(2)能谤讥于市朝
(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虽欲言,无可进者
(5)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
9.答案:(1)A
(2)命令刚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廷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3)C
(4)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都是“早晨”的意思。B项,间或、偶然/参与。C项,用于比较,哪一个/同“熟”,仔细。D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千里马”。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准确翻译“初”“门庭若市”。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求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两个方面来说。从邹忌的角度,劝说他人要有理有据,讲究技巧;从齐威王的角度,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及时改正缺点。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背景介绍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邹忌 (zōu) 昳丽(yì) 朝服 (zhāo)
衣冠 (ɡuān) 窥镜 (kuī) 谤讥 (bànɡ)
间进 (jiàn) 期年 (jī) 妾 (qiè)
孰 (shú) 谏 (jiàn) 寡人 (ɡuǎ)
2.一词多义
(1)朝
①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②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③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2)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
②孰视之(形容词,同“熟”,仔细)
(3)上
①受上赏 (形容词,上等)
②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向上级呈递)
3.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4.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以……为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与坐谈(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邹忌与之坐谈”)
(3)倒装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六、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七、精读课文,把握文章
1.“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自觉其美,颇有炫耀之意。
2.“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心理
明确: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是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使他反而不敢自信,说明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为。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又怀疑不如徐公的心理。
3.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明确: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明确: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明确: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9.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八、合作探究
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2.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明确: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3.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明确: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4.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
明确:(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九、人物形象
1.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1)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2)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十、本文主旨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才能富强。
十一、文本特色
1.三叠结构,别致精美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一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威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功绩。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邹忌的进谏,却只作概括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只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到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略而不写,只从侧面暗示,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描写人物的神态、举止等,而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文章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
请你为下面的对联补写一个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______________
答案:威王悬赏改过失
解析:根据对联上下联词性相同、内容相关的特点,联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采用“何人+做何事”的格式作答即可。(共40张PPT)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背景介绍
邹忌 _____ 昳丽 _____ 朝服 _____
衣冠 _____ 窥镜 _____ 谤讥 _____ 间进 _____ 期年 _____ 妾 _____
孰 _____ 谏 _____ 寡人 _____
yì 
kuī
jiàn
bànɡ
qiè
zhāo

shú
jiàn
ɡuǎ
zōu 
ɡuān 
读清字音
文意梳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窥镜:照镜子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译文: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旦日:第二天
不若:不如,比不上
译文: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明日:次日,第二天
孰:同“熟”,仔细
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美我:认为我美
私:偏爱
译文: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诚:确实,的确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译文: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侍妾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到的蒙蔽很深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善:好,对
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译文: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门庭若市:门口、院内像集市一样
时时:常常,不时
间进:偶然进谏
期年:满一年
译文: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门口、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积累文言词语
1.朝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3.上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名词,早晨
名词,朝廷
疑问代词,谁
形容词,同“熟”,仔细
形容词,上等
动词,向上级呈递
动词,朝见
一词多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古今异义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古今异义
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以……为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词类活用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
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邹忌与之坐谈”)
文言句式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倒装句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文言句式



(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层次结构
1.“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什么样的心态
自觉其美,颇有炫耀之意。
精读课文
2.“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心理
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是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使他反而不敢自信,说明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为.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又怀疑不如徐公的心理。
3.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
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精读课文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精读课文
5.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精读课文
6.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受了邹忌的启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精读课文
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精读课文
9.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精读课文
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合作探究
2.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合作探究
3.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合作探究
4.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
(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合作探究
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才能富强。
文章主旨
三叠结构,别致精美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一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威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功绩。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文本特色
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邹忌的进谏,却只作概括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只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到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略而不写,只从侧面暗示,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描写人物的神态、举止等,而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文章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文本特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
请你为下面的对联补写一个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威王悬赏改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