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2 20: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详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xx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开篇章。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点: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知道诸子百家,能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要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并且要能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也要知道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理解老子的“道”,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第一,我将引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第二,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分组讨论。
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首先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儒学在我国古代社会以及当今社会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以上就是第二方面,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早期儒学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在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构建起关于本课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高中学生对于历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儒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史实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这一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高中学生对于本课所提及的几位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对活动参与的热情也比较高,但他们历史知识储备的水平仍然有限。针对这些特点,我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首先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史实有科学的认识。
第二是演示法。在课堂上,我将利用PPT将图片、图表等相关资料向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将相关文献资料和所学内容进行联系,锻炼学生阅读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三是课堂讨论法。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我将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或是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展开分组讨论,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之间,锻炼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我将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他们关注现实。例如,在本课中,我就将会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我国当今社会的意义这一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部分是对教学过程的阐述。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步骤,分别是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授;三、探究学习。具体的教学过程是这样:
一、情境导入。在这一部分中,我将以电影《孔子》引出课题:电影《孔子》描写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从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我将向学生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借由答案“春秋战国”导入新课。我会向学生介绍,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像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趋向瓦解;战国时期,互相兼并,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时期,是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同时,春秋战国也是一个无数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百家争鸣”的时代。
接着,我会向学生提问“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骤:新课讲授。
对于本课第一部分的内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我将利用PPT,首先向学生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从“百家”和“争鸣”的单独含义入手,由浅入深地向学生介绍这一概念。
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后,结合课本内容,设置问题“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回忆并且联系自己在之前所学的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史内容,回答和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在我的带领下,学生基本会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答案,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而这些原因的具体内容,将由我借助多媒体工具一一向学生展现。
教授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后,自然而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百家争鸣”局面的基本情况,也就是当时的道家、法家和墨家这几个书本特别提及的主要流派,而对于其他的一些流派只是略微带过,作为课外补充知识。并且,我会将本课有关于儒家学派的内容置后,待到介绍完“百家争鸣”内容之后,再做系统和详细的讲解。
在讲解“诸子百家”时,我将主要采取文献阅读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反映其主要思想观念的原始文献,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和总结,得出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同时也是锻炼了学生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
例如,我将向学生提供有关于法家的这么一段材料
在我的带领下,和学生一起研读这些材料,不难得出法家的主要观点就是“制定法律”、“依法治国”和“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用同样地方式,学生依次探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的主要观点,就不难使学生对“百家争鸣”局面中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等人的主要思想有系统的了解。
为了使学生对墨道法三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我将在讲授完这三家的思想后,会在PPT上列出一张表格,利用图表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记忆。
说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基本情况,我将带领学生共同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由于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理论水平,点拨学生从对当时和长远的影响来认识“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意义。
在讲授完本课第一部分有关于“百家争鸣”的内容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第二部分的学习——孔子和早期儒学。
在这一部分课文内容的教授中,我将遵循一条大体的时间轴——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分别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最终到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给学生讲授本章节内容。
同样,在讲授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时,我将采取文献资料阅读的方法,分别将有关于三位思想家核心思想的材料原文给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在我的带领下归纳出各位思想家的思想。
在这里,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我将引入这么一个例子: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孔子主要思想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谢和认识,深化对教材的理解。
在这里,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要使学生了解孔子是我国古往今来一位伟大的“圣人”,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要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在总结孔、孟、荀三位思想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让他们讨论并归纳,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在“仁”、“君臣关系”、和“伦理观”方面分别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共同完成表格。这样,三位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对比就一目了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系统讲授完本课内容,学生对本课能够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后,我将根据本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争议问题“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说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在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就不难简单概括出: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就是在孔子创立的基础上,经过他人的改造和总结,慢慢形成的。
针对本课所讲的课文知识,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我将带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部分——探究学习。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先在PPT上展示一些关于儒学在当社会仍然具有的影响力的照片,继而向学生提问“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探究儒学思想的深远影响,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在学生回答后,我将放映PPT对问题回答进行总结。
最后,对于本课的作业,则是结合本课的板书设计,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早期儒家三大思想家以及道家、法家的主要观点,并将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完成,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 “诸子百家”的相关书籍。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