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讲 古代中国史
24~27题分析与突破
统计与趋势研判
表1 2019~2021年全国乙卷古代中国史考题统计
24 25 26 27
2021 西周采邑制度 两汉南北居民户数 宋代对工商的观点 明清善书的流行
分封制 小农经济 商业经济 理学
说明 可知 看出 作用
2020 春秋楚君自立现象 唐代《步辇图》 宋南北粮作物推广 清代修宗谱
分封制 史料运用 小农经济 儒学
表明 体现 说明 表明
2019 商与西周王位传承 汉武帝皮币的做法 唐代拔河运动 明中后期长途贩运
宗法制 中央集权 唐代文化 商业经济
反映 这种做法 可知 主要因素
2018 墨子思想 唐藩镇割据 宋四川制盐业状况 明郑和下西洋
百家争鸣 唐地方行政制度 民营手工业 朝贡贸易体制
反映 由此可知 反映 表明
2017 周初分封情况 汉行政区划演变 唐有关李世民西讨记载 明中期玉器世俗化
分封制 郡国并行 史料解读 商业发展的影响
分封(作用) 据此可知 据此认定 反映
古代中国史的考查是一个高频考点,全国卷一般是在24~27题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考查。24题考查主要的先秦时期部分的知识,25~26题考查秦至元时期的知识点,27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知识点。
核心考点有: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进;经济上小农经济与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儒学的发展演变。
从试题材料来看,近些年更喜从考点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现象创设情景。如2021年24题从采邑的增加现象切入考查,27题从明清善书流行现象切入考查。
从知识点来看,近些年并不喜单独的考查,而是政治与经济相结合、或经济与文化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尤其是25~26题对秦至元时期知识点考查表现突出。
精讲精练
先秦时期
核心考点
核心考考点
政治 分封制 演变:商代萌芽;西周盛行;春秋战国崩溃
内容:诸侯的权利与议务
影响:积极、消极
宗法制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对西周;对后世:宗法观念
经济 小农经济 出现:铁犁牛耕与土地私有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 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典型练习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答案】A
【解析】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又称“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嫡长子孙为天下大宗,故B错误;“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故D错误。
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三十二年,虢公祭祀神明,请求赐予土地,周内使日“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虢国大臣史嚣也说“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这表明春秋时期
A.神权退出政治舞台 B.祭祀活动遭到否定
C.人定胜天思想确立 D.民本思想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材料“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体现的是对对民众是否重视决定国家的兴亡,说明的是民本思想已经出现,D项正确;当时神权并未退出政治舞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祭祀活动的否是,排除B项;材料与人定胜天思想确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周代社神为禹,谷神为稷,不仅将周人的祖先神“后稷”定为了国家神,而且让分封的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国,都作为共同的“神”进行祭祀。这一做法旨在
A.确立周王共主地位 B.建立统一的宗教体系
C.提高文化信仰认同 D.强化周政权的合法性
【答案】C
【解析】周代将周人的祖先神“后稷”,让分封的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国,都作为共同的“神”进行祭祀,这有利于提高文化信仰的认同,故选C;分封制、宗法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排除A;仅从材料无法体现“宗教体系”的建立,排除B;材料中的做法与强化周政权的合法性无关,排除D。
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逐层分封。周都城被迫从西往东迁移后,有些诸侯国逐渐强大,新开拓的疆土或从私家剥夺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而由诸侯国国君直接统治,地方行政区划开始出现。由此可知
A.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初步形成 B.中央集权正在萌芽发展
C.周文化的辐射力和吸附力增强 D.郡县制度已经开始推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新开拓的疆土或从私家剥夺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而由诸侯国国君直接统治地方行政区划开始出现”可知,东周以后,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国君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而是通过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进行直接统治,这反映了中央集权正在萌芽发展,B 项正确;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涉及周文化的辐谢力和吸附力,排除 C 项;材料仅涉及地方行政区划开始出现,体现不出郡县制度开始推广,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先秦婚姻礼制将秋李定为嫁娶时节。《卫风氓》诗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荀子》载“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嫁娶始于霜降,至冰融化结束)。吕思勉认为,秋末至春初是农闲,因收成而有余财办礼。这一情况说明先秦
A.礼乐仪式规范细密而烦琐 B.礼制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
C.将时令节气作为礼乐制度 D.政府在思想方面严控民众
【答案】B
【解析】将秋季定为嫁娶时节,是因为农闲和余财,这说明社会生产生活与礼制的规则制定存在密切的关系,B 项正确;材料所述不能体现细密而烦琐”,且并未涉及“乐”,排除 A 项;C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 项;对婚时的规定是符合生产生活节奏的合理选择,不属于严控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秦至元时期
核心考点
政治模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认与强化)
一个核心:皇权
两个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经济模块
小农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与影响(经济重心移对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文化模块
董仲舒新儒学
宋明理学
典型练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表1为部分碑文节选。
表1
秦灭六国原因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觽,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据此可知,秦始皇意在
A.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B.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 D.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答案】D
【解析】材料分别反映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秦国统治的安定繁荣以及对秦始皇的歌功颂德,秦始皇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从而塑造和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关东地区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秦始皇是为了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A、B、C三项均是片面解读,排除。故选D项。
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B项错在“化解”,排除B项;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从封禅还,坐明堂议事,颁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住宿场所)泰山下。这表明汉武帝
A.遵循古法推行分封制度 B.确立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加强对诸侯的政治控制 D.有效地解决了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封禅回来,认为古代天子封禅时诸侯不仅随行并有“朝宿地”,也下令诸侯在泰山下修治住宿场所,意在加强对诸侯的监督与控制,C正确;材料未体现推行分封制,排除A;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确立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D项中“有效地解决了”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
宋朝把全国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占全国户数比大约如表所示,由表可知,要巩固统治和确保社会稳定,北宋政府可能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项目 户数占比 土地占有比 赋税负担
主户 约70% 100% 主要承担者
客户 约30% 无 不承担
A.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取消农民赋税徭役的负担
C.保护和扩大主户的基数 D.允许主户和客户订立契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表中信息可知,主户(拥有土地的人家)占宋朝人口大多数,他们还是国家税收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要巩固统治和确保社会稳定,北宋政府必须保护和扩大主户的基数,C项正确;“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取消农民赋税徭役的负担”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允许主户和客户订立契约”,排除D项。故选C项。
明清时期
核心考点
政治模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顶峰阶段)
经济模块:小农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表现与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模块:宋明理学,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典型练习
日本学者上田信在《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一书中指出,从16世纪开始白银连续不断地流人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去。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被比喻成“白银的坟墓”。中国成为“白银的坟墓”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手工制造业的发达 B.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C.世界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D.西欧价格革命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根据“从16世纪开始白银连续不断地流人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去。”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在当时新航路开辟的情况之下,西方国家大量白银用于购买中国的产品,使白银流入到中国,B项正确;A项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一个部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当时世界市场并没有初步形成,排除C项;西欧价格革命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明代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记簿册显示,当地大户朱学源崇祯十五年时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户所在的乡里以外。类似的情况在当地比较普遍。上述状况反映出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 B.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D.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大户的土地数量虽然较多,但是较为分散,而且每个地段的平均亩数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散而且面积较小的土地适应当时小农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A项正确;通过材料的静态描述无法看出当时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土地利用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答案】C
【解析】材料“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是指让士人参政分享治理国家的权力,C项正确;黄宗羲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不可能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排除A项;B项与材料“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矛盾,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规定“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年)又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下诏“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旨在
A.极力维护国内秩序的稳定 B.消除江南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
C.严格限定区域间长途贩运 D.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禁商贩米出洋”“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可知,康熙、乾隆时期,为了平抑国内一些传统商品物价,严厉禁止米粮、茶叶等出口;而为了维持清政府统治,严禁火药等商品出口,A项正确;清政府严厉禁止出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内秩序的稳定,而不是为了提高国内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不是为了消除江南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排除BD项;材料体现的是严格禁止商品出口,而没有限定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排除C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