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城镇化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城镇化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3 06:5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第二册 2.2 城镇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北村位于广州市的西北部,地处“流溪河”和“沙坑涌”两河冲积平原上,地形相对完整,是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古村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北村距离中心城区18km,距离白云国际机场5km,是城郊型村庄。下图示意北村的空间布局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北村空间布局演变过程可反映出( )
A.村落用地空间关系呈单一化 B.各类用地空间竞争趋于缓和
C.外来居民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传统居住区的宜居环境改善
2.北村空间布局发生演变有利于( )
A.缓解人地矛盾 B.保护传统民居 C.改善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
“我是京东智能配送机器人,已顺利抵达您的楼下,请凭提货码提取商品。”这是在北京海淀区一居民楼下发生的一幕。这些配送机器人可以识别、躲避障碍物,辨别红绿灯,还能规划路线、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这些配送机器人完成快递工作,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RS B.GPS C.GPS、GIS D.RS、GIS
4.下列城市管理工作中,未来最先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是( )
A.道路清扫 B.医疗救护 C.幼儿看护 D.事故处理
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概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依次递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根据图中信息可推知( )
A.从a到d分布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市区边界应在c线附近
C.城市主干道为环形道路网
D.图中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
6.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选择厂址的最佳位置可能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街道空间既承担交通功能,又承担生活功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曾长期以交通功能为主。随着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的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江苏省昆山市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嵩山路街道进行了改造。下图为嵩山路街道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嵩山路街道主体功能改造主要依据该区域
A.街道的宽度 B.街道的走向
C.建筑物的密度 D.土地利用类型
8.嵩山路街道改造后
A.沿街商铺租金提高 B.城市绿地面积显著增加
C.行人过街距离增加 D.汽车最高限行速度提高
如图是“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图”,回答下列小题。
9.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
1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11.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特大城市数量
半城市化是指人口已进入城市但户籍仍在农村的现象。下图为中国人口半城市化率的演变模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目前,我国东部大多数省份半城市化率处在T2阶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城市规模 B.人口数量 C.城乡差异 D.交通状况
13.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国半城市化率向T3阶段演变的是( )
①降低人口机械增长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③提高城市服务水平④完善城乡交通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
15.“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猴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6.“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17.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8.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水循环状况受到影响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建成区随之扩大。下图为宁波市杭州湾新区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宁波市建设杭州湾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住房价格 B.减轻交通拥堵 C.促进经济发展 D.缓解热岛效应
21.杭州湾新区的建设对宁波主城区的主要影响是( )
A.提升了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 B.缓解与新区之间的交通压力
C.促进了主城区产业结构调整 D.降低了宁波市的城市化水平
TOD是指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旨在以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在以步行5-10分钟所走路程为半径的“步行圈”中建立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等为一体的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与传统TOD规划相比,日本当前TOD规划的“步行圈”半径偏小,尤其在中小城市更为明显。下图为日本金泽市局部TOD规划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传统TOD规划相比,日本当前TOD规划“步行圈”半径偏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交通拥堵 B.逆城市化
C.环境污染 D.人口老龄化
23.与轨道站“步行圈”相比,公交站“步行圈”( )
A.服务等级更高 B.服务功能更全
C.商业区面积更大 D.住宅区占比更大
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4.由图表中数据推测( )
A.1990—2010年近郊区人口增速最大 B.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
C.北京市人口迁出人员都从事第三产业 D.2000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25.近年来,北京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 B.政府政策推动 C.对外交通发展 D.乡村条件改善
26.逆城市化对北京的影响( )
A.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B.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减缓
C.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 D.北京房价得以最终遏制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27.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不断增加 C.先减后增 D.逐渐减少
28.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9.该城市
A.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域市热岛效应最强
30.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扩大卫星城规模 D.增加种植业投入
二、综合题
31.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8年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城镇化发展程度和速度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下表为我国上海、广东、新疆和海南四省区(市)的城镇化率和发展速度统计。
省(市) 城镇化率 每年增加百分点(1990-2000) 每年增加百分点(2000-2018)
1990年 2000年 2018年
上海 66.14 74.60 88.10 0.84 0.75
广东 38.92 55.00 70.70 1.61 0.87
新疆 32.98 33.82 50.91 0.08 0.95
海南 20.59 40.11 59.06 1.95 1.05
(1)相对于1990-2000年,说明2000-2018年四省(市)城镇化发展的状况。
(2)目前处于城镇化发展后期阶段的省区(市)为___。
(3)推测上海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2.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城市用地规模增大、____。
(2)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a或b),右图中b曲线是____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____;____。
(3)左图中E→F反映了____现象,其原因是:①____;②____。
33.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较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水平_______,_____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出现了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_______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衰落,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4)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1.
随着时间的发展,北村出现了现代居住区、工业区等新的功能区,与原先的农业区、传统居住区等彼此交错,村落用地空间关系呈复杂化,各类用地空间竞争趋于紧张,AB错;新的功能区的出现,反映当地的人口构成中,外来居民占总人口比例提高,C正确;传统居住区被工业区、现代居住区等环绕,传统居住区的宜居环境恶化,D错。故选C。
2.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北村村落用地空间关系复杂化,北村空间布局向多元化演变,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D正确。但人地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同时,外来文化的涌入,大量新的功能区的出现,不利于传统民居的保护,ABC错误。故选D。
本题组难度一般,注意明确区域位置“北村距离中心城区18km,距离白云国际机场5km,是城郊型村庄”。同时,注意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明确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市功能区数量和分布发生的变化,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3.C
4.A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的区别及实际应用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3.从题干提取信息,机器人“抵达您的楼下”需使用地理定位,应用了GPS。同时,机器人还能“规划路线、自动驾驶”即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应用了GIS技术, RS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机器人没有用到这种技术,排除AD。故选C。
4.智能机器人对固定不变的事物进行规划处理,所以最先被取代的可能是清扫道路,A对。医疗救护、幼儿看护和事故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智能机器人暂时不能处理,还需要人为判断和处理,排除BCD。故选A。
“3S”技术手段的区别: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 即“看” 。
5.D
6.B
5.图中等地价线从多个方向向外弯曲突出,反映弯曲处地价比两侧高,应该处于放射道路与城市环路交汇处,该城市道路网为环行放射状,C错;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D对;从a→d分布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A错;市区边界应在由于城市存在导致的热力环流边界上,是图上虚线,B错。故答案选择D。
6.大气污染严重的火电厂,应建设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根据风频图分析,该城市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所以大气污染严重的火电厂,应该在西南风的下风向,并在热力环流范围之外,为③处,③处也是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故答案选择B。
7.D
8.A
7.嵩山路街道主体功能改造主要为了让街道的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街道的宽度、街道的走向、建筑物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但增加了不同的功能,主要依据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D正确。故选D。
8.嵩山路街道改造后,增加了自行车道、停车位等,有利于提升街道的整体形象,更方便人们出行,人流量增大,消费人群增多,沿街商铺租金提高,A正确;从图中看,城市绿地面积没有明显增加;街道的宽度没有变化,行人过街距离变化不大;增加了自行车道,汽车最高限行速度不会提高,故选A。
9.B
10.A
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图的判读
9.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起步早,①②④符合该特征;⑤城市化水平低,③起步晚,速度过快,城市化进程不合理,两者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故选B。
10.
由图可知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故选A。
读图要全面,注意横轴、纵轴的数据及代表含义。
11.C
【详解】
城市化的标志主要有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C正确。A、B是城市化的标志,但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A、B错误。特大城市数量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D错误。故选C。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通常情况下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不同地区人口总数不同, 用地规模不同,从而导致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有差异,但无法用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来衡量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2.C
13.B
12.
我国东部大多数省份城市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导致半城市化率较高,处于T2阶段,C正确;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通常都比其所辖范围内的农村地区经济发达,对农村地区的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A错误;人口数量、交通对人口的迁移影响较小,故对半城市化率影响小,BD错误。故选C。
13.
我国半城市化率向T3阶段演变,即降低半城市化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城市中的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市,能降低半城市化率,②正确;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有利于吸引城市常住人口中的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市,从而降低半城市化率,③正确;人口机械增长往往是因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国家不会限制人口流动和迁移,①错误;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使得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往更便利,不会因此降低半城市化率,④错误。故选B。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考虑。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而影响人口自发性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14.B
15.A
14.
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大城市后,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会遭到破坏,A错误;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通过吸引周边的资源,可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B正确;虹吸效应是将外部资源集中起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外围城市发展机会小,C错误;D.观察图示可知,在成型期仍存在虹吸效应,D错误。故选B。
15.
①外溢效应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一部分人口、转移一部分产业,较为低级的产业转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①正确;②周边的小城市在受到外溢效应后得到发展,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②正确;③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期,且外溢效应并不是由郊区向城市靠拢,③错误;④外溢效应使得市中心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但并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错误。A①②正确,BC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及影响,难度一般,关键是要认真阅读图文,真正理解“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分析解答问题即可。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16.D
17.A
16.城市化建设加快与“乡堵”无关,A错;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会降低拥堵,B错;我国逆城市化现象不明显,C错;“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的原因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普遍提高,D对。故本题选择D。
17.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访亲探友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造成的人口流动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A对;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与经济、教育和交通关系不大,BCD错误。故本题选择A。
18.D
19.C
18.新市镇将小渔村变成了城区,扩大了城市用地规模,因此促进了城市化,经济的增长会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入,有利于分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选D。
19.“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的加快,对地表状况会产生影响,区域主导风向是由大气环流形成的,不会因此发生明显改变;这只是郊区的城市化,不会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会影响地表径流,影响水循环;热岛效应也会相应加强,选C。
请本题组考查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城市化,这对于分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有一定作用,有利于中心城区的问题解决,但也会导致新城区的内涝等新问题的出现。
20.C
21.C
20.
新区的建设主要是疏解城市的职能,促进经济的发展,C正确;新区建设固然能够转移主城区部分产业和人口以及部分其他职能,对于缓解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B错误;住房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杭州湾离宁波市主城区距离较远,因此宁波市建设杭州湾新区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降低住房价格,A错误。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范围一般是在10-20km左右,杭州湾新区距离宁波市距离远,且宁波市热岛效应不强,D错误。故选C。
21.
杭州湾新区建设纾疏解了城市职能,对主城区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只能是降低,A错误;新区的发展与主城区联系更加紧密,对于缓解交通压力而言影响较小,甚至还会加剧,B错误;新区的建设,分散和疏解了城市的一部分职能,包括了一些工业生产,所以剩下来的产业更适合在主城区发展,促进了主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C正确;杭州湾新区也属于宁波市,城市化水平没有降低,D错误。故选C。
新建卫星城的作用:卫星城可以改善大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善大城市环境条件和减轻大城市生活成本压力,有利于城市郊区的发展,有利于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22.D
23.D
22.
由图可知,“步行圈”是以步行距离为衡量半径的,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偏小,出行距离有限,TOD规划中“步行圈”半径偏小,方便老人出行,答案D正确。TOD是服务设施,以公交站点为中心,而公交车一般有专用车道,交通拥堵对其影响不大,排除A。逆城市化是人口由市区向郊区、乡镇转移,与TOD建设无关,排除B。环境污染不影响TOD建设,排除C。故选D
23.
由材料可推知,轨道站数量较少,其“步行圈”半径较大、服务范围较广、服务等级较高、功能较全、商业区占比较大;公交站点数量较多,其“步行圈”规模较小,人口分布较集中,住宅区占比较大。答案D。
城市中心地理论:等级高、数量小、功能多、服务范围广、彼此间距离远。
24.A
25.B
26.A
24.
由图可知,远郊区人口由315万增长到870万,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城市中心区人口仅减少了14万人,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这一数值,B错误。人口迁出人员所从事产业有可能是第二产业,也有可能是第三产业,C错误。2000年以来北京的人口增多,但是随着多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并没有不断恶化,D错误。故选A。
25.
由材料可知,“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为政府政策因素。故选B。
26.
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北京淘汰部分落后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A正确。逆城市化增加了人口流动,使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加快,B错误。逆城市化促使劳动力人口外迁,加剧了北京的老龄化程度,C错误。北京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多,房价没有最终遏制,D错误。故选A。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以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
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
城市病: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27.B
28.D
27.
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1985—2011年表中的三个时间段内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都比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数值大,说明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比城市人口年均增长快,所以该段时间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据此判断B正确,故选B。
28.
随着我国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用地面积势必会此长彼消,而商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比较小,新增的城市用地作为商业用地比重较小,A错误;表中资料也没有涉及到乡村人口数量增长情况,B错误;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以机械迁移增长为主,C错误;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必然导致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据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的特征,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凸出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9.A
30.C
29.据图可知,I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正确,C错误;II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误;IV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错误。故选A。
30.据题干知,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C正确,其它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ABD均错误。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以及读图分析能力。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一般情况考虑地价,从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昼夜差别较大,交通流量大。
31.(1)城镇化水平总体提高,差距缩小;除新疆外,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
(2)上海和广东
(3)社会方面:就业压力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问题。环境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污染排放量大、垃圾污染严重等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城市化问题,考查学生的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
(1)结合表中四省市的城镇化率可看出,四省市的城市化水平都在提高,2018年四省之间的城镇化率差距比1990年小;从每年增加百分点可看出,除新疆外,每年增加百分点都在下降,说明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
(2)从表中看,上海和广东2018年城镇化率大于7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新疆和海南城镇化率小于60%,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
(3)从表中看,上海城镇化率由66.14%上升到88.10%,城镇化速度较快,可能会出现就业压力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建筑用地增多,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减少,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随城市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排放量增大。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会出现垃圾污染严重等问题。
32. 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a 发展中 劳动力过剩 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 逆城市化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坏境的要求提升 ②乡村基础设施完善
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详解】
(1)左图中从A→B→C→D→E→F的过程中,可看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左图中F比E城市化水平低一些,说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右图中的a曲线相对应的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右图中b曲线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容易引起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加重等环境问题。
(3)左图E→F城市化水平下降,反映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与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等有关。
33. A B 晚 低 1950 逆 乡村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环 境恶化
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及其特点等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考查。
【详解】
(1)图中A曲线城市人口比重高,快速城市化起步早,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甚至出现城市人口比重下降的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因此该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图中B曲线城市人口比重低,快速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城市化速度快,因此该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
(2)从上题的判断可知,A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B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从图中两曲线变化特点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读图可知,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最后阶段速度减慢,说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向郊区、小城镇和农村转移,这一方面是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和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关。
(4)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中,导致许多大城市出现用地紧张,导致地价昂贵,人口过多,导致就业困难,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秩序紊乱,人口和货物流动过大,导致交通拥挤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