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地貌的观察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2地貌的观察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3 07:0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第一册 4.2 地貌的观察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为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据图可以判断( )
A.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形 B.CD处有河流流经
C.H地位于坡度较缓的西南坡 D.G处为陡崖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户外登山运动,使许多登山爱好者学会了判读简易等高线地形图。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回答下列各题。
2.图中③处陡崖最大高差可能为:( )
A.1200 米 B.1199 米 C.1100 米 D.999 米
3.在山顶处,游客最可能直线观测到的地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图为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某次滑坡之后在甲河段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堰塞体高出水面20多米。在未形成堰塞湖前,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Z点的方位大致位于Y点的( )
A.东 B.北 C.西 D.南
6.图中X点与最高山峰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0 B.30 C.90 D.60
暑假,某地理小组在图(冀东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地区野外考察。读图回答小题。
7.在a、b、c、d四处中,学生们发现林木最茂密的地方是
A.a B.b C.c D.d
8.夜晚,学生们宿营最为安全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简图,下图,该区域东面临海,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河流流向为
A.先由西向东,再向东南 B.先由南向北,再向东北
C.先由东北向西南,再向南 D.先由东南向西北,再向西
10.关于图中陡崖顶部P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可能为450米 B.距陡崖底部垂直距离可能为398米
C.可直视丙村 D.距丁村的水平距离约为600千米
11.2020年5月27日上午11点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实现了四十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从位于5200m的大本营向上,队员们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下图),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魔鬼营地”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小题。
12.山顶A的海拔和陡崖D的相对高度组合正确的是( )
A.990米、301米 B.950米、201米
C.850米、499米 D.799米、501米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先向南流,再向西南流 B.若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其长度应不小于875米
C.陡崖处可观赏到瀑布景观 D.B地可见V型峡谷,C地可见三角洲
14.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地貌,应从宏观到微观,从点到面
B.观察地貌,宜选择视野开阔之地
C.观察线路应选择能观察尽量多的自然地理要素的路线
D.观察线路应选择能到达区域中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的路线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丘陵和平原 B.高原和山地
C.平原和盆地 D.丘陵和高原
16.观察图中地貌时( )
A.陡崖处可看到区域全貌 B.应选择②地进行观察
C.应先观察海岸和陡崖 D.可确定丙、丁两地为山谷
17.与乙地相比,甲地( )
①海拔高②坡度大③海拔低④坡度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观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B.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C.对地貌进行观察是没有次序的
D.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研学时观察到如图所示景观,陡峭的山体下和坡麓地带分布有众多的碎石堆(图中虚线以内部分),呈上尖下圆的锥状,系山体碎石长期掉落后堆积而成。组内同学对这种独特的地貌十分感兴趣,带队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种地貌叫做“倒石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出于安全考虑,同学们未能到达倒石锥锥体观察其细节,有同学推测倒石锥的表面堆积物应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应为上细下粗的构造。其推测依据的差异指标最有可能是( )
A.碎石的质量 B.碎石的磨圆度
C.碎石的岩性 D.碎石掉落前的海拔
20.导致山坡上岩体逐渐破碎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搬运
21.该地理兴趣小组沿途发现多处倒石锥,据图推测该兴趣小组研学旅行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攀登雪莲之乡 B.寻迹京杭大运河
C.探秘绿岛椰林 D.发现曾经的北大荒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简图,该区域东面临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村庄夏季能看到而冬季看不到海上日出的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23.图中陡崖顶部P点( )
A.海拔可能为450米 B.距甲村的水平距离约为600米
C.可直视丙村 D.距陡崖底部垂直距离可能为398米
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在郊外从Q地出发沿Q→M→P→Q线路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考察队员对考察线路各路段的描述,可信的是( )
A.Q→M一直上坡,M→P段一直下坡 B.Q→M段,沿山脊向东北前行
C.P→Q段,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 D.M→P段,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
25.在营地M处不易观察到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图a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图b是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之一。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6.根据图b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7.图b中地形部位标注错误的是( )
A.山脊 B.鞍部 C.山谷 D.陡崖
二、综合题
28.下图中的图(一)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二)是“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④⑤三地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③地与⑤地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到____米之间。③处地形部位是____,①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
(2)③地到④地实地距离约为____米,图中从③地____(能或不能)看到④地,A村拟建一家污水处理厂,应布局在____(填④或⑥)处。
(3)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优先选择的是____(①或②),理由是____、____。
(4)P→Q地形剖面图是图(二)中的____(甲或乙)。
29.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请根据图中信息简述理由。
(2)某同学建议在图中C处建一火情瞭望台,你认为此建议可采纳吗?
(3)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路线中最佳的是________。某同学因私自外出,在B处迷了路,请你给他指出独自走出困境的最佳路线。
(4)简要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30.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① _ _ ,② ,③ ,④ ,⑥ 。
(2)⑤、⑦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②处陡崖的相对高度是 米。
(3)小河干流向 方。计划把水从A水库调到C水处,有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 理由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地形起伏大,应为山地地形,A错误;CD处等高线凸向低处,应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流经,B错误;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H地所在坡朝向东南,应位于东南坡,C错误;图中显示,G处为两条等高线重合,应为陡崖,D正确。故选D。
2.B
3.D
2.读图可知等高距为300米,③处陡崖有三条等高线相交,其高差应该大于等于600米且小于1200米,题干要求选择陡崖的最大高差,所以③处陡崖的高差应为1199米。故选B。
3.读图分析可知,①地所处山谷地势和缓,与山顶之间是凹坡,容易观察;②地等高线密集,陡坡阻挡视线;③地在陡崖旁边,受到山体阻挡,无法在山顶处观测到;④地位于山脊,与山顶之间是凹坡,容易观测。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④。故选D。
4.D
【详解】
河流流速快慢主要取决于河流比降(坡度),读等坡度线示意图可知,甲地坡度为5~10度,乙地坡度为5~10度,丙地坡度为15~20度左右,丁地坡度为25~30度,因此在未形成堰塞湖前,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河段是坡度最大的丁河段,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5.B
6.D
5.
判断Z与Y的方位关系,只要把图中指向标平移至Y地,并建立方向标,从方向标可以看出,图中z点的方位大致位于Y点的正北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
观察该地地形图,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应在80~100米之间,X地位于20米和4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海拔应20~40米之间,则图中X点与最高山峰间的相对高度范围是40~80米之间,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在其中,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两地均不在等高线上,可以由大到小分列两地的海拔高度范围,如甲地较高,海拔范围是X~X+d之间,乙地较低,海拔范围是Y~Y+d之间,d为等高距,两地之间相对高度范围则为(X-Y-d)~X-Y+d)。
7.C
8.A
7.冀东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山地地区水分条件对植被生长影响较大。阅读图示可知,a、b、c、d四地比较,a、b两地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而d地位于山顶,海拔高,储水条件差。由此可知,a、b、d三地土壤水分条件差。和其他三地比较,c地海拔较低,位于沟谷边缘的阴坡,蒸发较弱,地下水储水条件较好,土壤水分充足,森林植被最茂密。故A、B、D三项错误,只有C项正确。
8.暑假山地地区宿营,从安全角度考虑要避开陡坡、避开地势低的沟谷地带(夏季多暴雨,容易出现山洪,滑坡、泥石流),选择地势较平坦的高地(适宜搭建帐篷,活动空间较大且排水条件好)等。分析图示可知,d地位于山顶,夏季出现雷阵雨时不利于避雷且风力较大,D项错误。c地离沟谷太近,山洪爆发时可能会受到洪水威胁,C项错误。b地位于山谷汇水地带,也会受到洪水威胁,B项错误。a地位于海拔200m以上的山脊地带,地势较高且有利于排水;该地等高线较稀疏,有较开阔平坦的空间。故A项正确。
9.B
10.B
9.河流在山谷中流,其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再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出图中河流先向北流,再向东北流,故选B。
10.读图可知,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有三条,最大等高线为500,因此崖顶海拔高度为500-600,A错误;崖底的海拔高度为200-300米,因此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0-400,B正确;依据“凸低为高”的原则可判定,P地到丙地之间有山脊挡住视线,不可以直视丙村,C错误;根据比例尺可知,山顶到丁地的水平距离远远大于600米,D错误。故选B。
第一小题易错选成A答案,与方向判定有关的题目,在解答是一定要注意有无指向标。
11.A
【详解】
依据信息: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丙、丁位于山脊,乙位于鞍部,这三个营地所处的地形部位都有利于空气流动,只有甲位于山谷,地形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故A对,BCD错。故选A。
12.A
13.B
12.
从等高线图可以看出等高距为100米,山顶A外围的等高线数值为900,山顶A的海拔高度范围是900-1000米,排除C、D;陡崖有4条等高线重合,依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d为等高距、n为重合等高线条数)可得出:(4-1)×100<H<(4+1)×100,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300-500米,因此排除B,A符合题意。故选A。
13.
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的流向为先向西南流再转为向西流,A错误;读图可知,两个山顶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1.8厘米,根据图中比例尺(1:50000)计算,两山峰之间的水平实地距离约为900米,考虑两山峰之间有高差,两山峰之间的实地距离大于水平实地距离,因此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的长度应不小于875米,B正确;读图可知,陡崖位于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因此没有瀑布,不可观赏到瀑布景观,C错误;河流在山区B地可见V型山谷,在出山口C地应形成冲积扇,而不是三角洲,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D错误。故选B。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14.A
【详解】
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A说法错误;观察地貌应选择视野开阔地带,B说法正确;应当选择多自然地理要素的路线进行观察,C说法正确;观察线路应选择能到达区域中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的路线,D说法正确;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故选A。
15.A
16.D
17.B
15.
结合图示等高线形态、数据及分布可以判断,该区域大多在500m以下,以丘陵、平原为主,A正确。山地、高原海拔都在500m以上,BD错误。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图中没有盆地,C错误。故选A。
16.
由所学知识可知,从陡崖处,看不到区域的西侧,A错误。在②地进行观察,看不到陡崖,B错误。观察图中地貌时,应先观察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及其弯曲方向以确定地貌类型,C错误。丙、丁两虚线处等高线都向高处弯曲,都为山谷,D正确。故选D。
17.
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海拔300m,等高线稀疏,坡度小;乙地海拔200m,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所以①④正确,B正确。②、③错误,ACD错误。故选B。
等高线地形部位的判读:(1)山顶: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2)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3)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4)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5)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6)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18.C
【详解】
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并不是没有次序的进行观察,A、B、D描述正确,C错。故选C。
19.A
20.B
21.A
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9.
据材料可知,倒立锥由山体上破碎的岩石坠落堆积而成。颗粒粗的岩石由于质量较重,惯性大,滚落的位置较远,故堆积在倒立锥边缘。颗粒细的岩石质量轻,惯性小,滚落的位置较近。因此推测的主要因素是碎石的质量,BCD关系不大。故选A。
20.
据材料可知,陡峭的山体下和坡麓地带分布有众多的碎石堆,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岩石的热胀冷缩,从而崩解剥离山体,是物理风化作用。故选B。
21.
倒立锥分布广泛,一要植被覆盖少,坡面缺少植被的保护,二要昼夜温差大,这样才容易风化产生更多掉落的岩石。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山体陡峭,缺少植被覆盖,该地应深居内陆。只有攀登雪莲之乡满足该条件。故选A。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2.C
23.D
22.
我国某区域即确定为北半球,题干中提到的是冬季海上日出。因为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海上日出为东南方向,丙村受山体阻挡,不能看见日出,C符合题意。甲位于东南坡,乙位于山脊,丁位于东坡,这三个村地势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无遮挡,能够看到日出,ABD不合题意。本题选择看不到日出的点位,所以选C。
23.
P处海拔范围是500~600米,A错误;根据图中线段比例尺估算,P点距甲村的水平距离大约200多米,B错误;与丙村之间有山脊阻挡,不能直视,C错误;顶部的取值范围是500~600米,底部高度范围为200~ 300米,所以陡崖相对高度范围是200~400米,D正确。所以选D。
等高线地形图中,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可以用(n士1)×d计算,其中n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也可以用崖顶高程减去崖底高程计算。
24.D
25.A
24.
Q到M是一直上坡,M到P前一段是下坡,最后一小段是上坡,A错误。根据“凸值法”,Q到M是先沿着山谷,再沿着山脊,B错误。P到Q不是山谷,没有河流,C错误。M到P经过山谷,可能遇到泥石流,D正确。
25.
M到a点是凸坡,不易观察,A正确。b、c、d在山谷,容易观察,故选A。
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方法,需要多加训练。
26.B
27.C
26.
观察图b可知,西南侧为陡崖,图丙和图丁中没有陡崖,排除C、D;观察图b可知,东北侧山岭大致有向北和向东延伸的两条山脊,图甲只有一条大致向东延伸的山脊,不符合图b特征,排除A;图乙中西南侧有陡崖,大致向北和向东延伸两条山脊,与图b特征吻合,B符合题意。故选B。
27.
读图b,标记山谷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不应是山谷,而是山脊,因此图b中山谷地形部位标注错误,C符合题意;图b中标记山脊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是山脊,标注正确,排除A;图b中标记鞍部的位置位于两个山岭之间的过渡地带,应是鞍部,标注正确,排除B;图b中标记陡崖的位置等高线重合,表明该地为陡崖,标注正确,排除D。故选C。
等值线图中,等值线发生弯曲,凸向高值处,表明弯曲处比两侧低,凸向低值处,表明弯曲处比两侧高。
28.(1) ③⑤④ 20 40 山脊 山谷
(2) 400 不能 ⑥
(3) ② 距离近,水可以自流 工程量小
(4)乙
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和地貌观察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③地海拔为550~560米,④地海拔为510~520米,⑤地海拔为520~530米,三地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③⑤④;③地与⑤地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20到40米之间;③处等高线凸向低处,比两侧地势高,因此地形部位是山脊,①处等高线弯向高处,比两侧地势低,地形部位是山谷。
(2)
根据比例尺可知,③地到④地实地距离约为400米,图中③地与④地之间有山脊分布,视线受阻,从③地不能看到④地;A村拟建一家污水处理厂,应布局在⑥处,河流下游处。
(3)
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优先选择的是②,理由是距离自来水厂近,而且由高向低处引水,水能自流,且工程量小。
(4)
P→Q地形剖面图应是图中的乙处,理由是整体下降趋势,P处海拔高于Q地,最高处海拔在西部山脊处,高于580米,向东经过559.8米的第二个高地,继续向东经过谷地后,经过578.1米的高地后,继续降低,最低处位于⑥附近的河流处。因此为乙处。
29.(1)位于鞍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2)不可采纳
(3)② 顺河谷的溪水流向走
(4)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方便。
该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问题。
【详解】
(1)在山区,建造宿营地,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地区。读图可知,图中A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为鞍部,其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地形平坦,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
(2)瞭望台一般建在海拔最高处,目视范围最广阔,没有山体阻挡视线,对该范围一览无余。读图可知,图中C处不是海拔最高点,视线不开阔,不能目视全境,所以不可采纳。
(3)遇到泥石流的逃生路线是与泥石流流向相垂直的高坡跑。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该河流的流向与自①流向④的方向同向;逃生路线中②的方向是与泥石流的流向相垂直的高坡,故②为最佳路线。在山区迷路,要顺河谷的溪水流向走,因为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流出山区有可能进入平原,而平原是人口分布密集的区域,有可能遇到村落。
(4)影响聚落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水源、交通、资源、气候、农业等。读图可知,E处海拔在1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说明其地形平坦,建设城镇节省建筑材料;该地为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该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适于建设城镇。
30.(1)盆地 陡崖 山谷 山脊 鞍部 (2)11; 大于等于50 小于150 (3)东北 AC 水可以实现自流
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详解】
(1)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判断:①是盆地,②是陡崖,③是山谷,④是山脊,⑤是山顶,⑥是鞍部,⑦是山顶。
(2)图中⑤是山顶,海拔为568米;⑦是山顶,海拔为557米。所以⑤、⑦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68-557=11米。根据陡崖的相对高度ΔH计算公式:(x-1)d≤ΔH<(x+1)d (d为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即等高距,X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所以②处陡崖的相对高度50米≤ΔH<150米。
(3)结合图示指向标,河流流向应自西南流向东北方向。计划把水从A水库调到C水处,AC路线虽然长一些,但是水能够实现自流,而BC路线线路短但河水无法实现自流,需提水到C处。故选择AC路线比较合理。
解题时一定要认真读图析图,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