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一、单选题
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加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某县(35°N,105°E)高中某班组织了一次地理实践活动,通过对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发现,该日正午测量的影长正好与测量的工具高度相等,并发现该日之后影子的长度逐渐变长。
3.下列现象可能与该日同时发生的是( )
A.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B.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C.西湖桃花花开正盛 D.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4.当该日某县影长与测量工具长度相等时,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 )
A. B.小于 C.小于 D.大于
5.该日介于以下那个时间段( )
A.大寒到立春 B.谷雨到立夏 C.小暑到立秋 D.霜降到立冬
王老师某年1月1日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下图示意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6.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
A.5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9小时
7.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 )
A.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两地分属东、西半球 D.起飞地和降落地的经度差异
长征五号火箭昵称“胖五”,直径达5米,由中国火箭研究院研制,在天津组装集成。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是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并于12月1日抵达月球。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材料推测,本次发射任务没有选择酒泉等发射基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安全 B.技术 C.纬度 D.交通
9.选择凌晨发射长征五号火箭的原因之一是( )
A.云量较少 B.地月较近 C.风力较大 D.气温较低
10.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时,地球位置最接近(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1小时 25分 13小时 56分
1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2.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1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公转②地球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为遮阳板设计原理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15.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6.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A.5:00—7:00
B.8:00—10:00
C.12:00—14:00
D.15:00—17:00
17.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暑假期间,家住中国M地的小丹跟随旅游团乘大巴到N地观光旅游,旅游大巴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下图为旅游大巴的出行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出发与返回时,小丹的座位分别位于客车前进方向的右侧、左侧,为避免阳光照射,小丹
A.去N地途中,全程要拉上窗帘 B.去N地途中,全程不需要拉上窗帘
C.返回途中,全程要拉上窗帘 D.返回途中,全程不需要拉上窗帘
19.M地所在的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43°N,87°E) B.武汉(30°N,114°E)
C.哈尔滨(45°N,127°E) D.成都(30.5°N,103°E)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21.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22.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我国住宅小区的阳台上多安装上下伸缩式晾衣架,通过调节绳索长度让晾衣架上的衣物得到充足的太阳照射(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北半球夏季,下列城市中晾衣架绳索下放长度最大的是( )
A.沈阳 B.北京 C.上海 D.南京
24.北京时间13时,晾衣架上衣服的影子朝向正北,该城市可能是( )
A.兰州 B.乌鲁木齐 C.天津 D.北京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25.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6.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乙甲丁丙
27.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问题。
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
A.12点 B.15点
C.18点 D.21点
二、填空题
28.读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图甲)和黄赤交角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在图甲中b~a之间公转过程中,公转速度( )
A.逐渐变慢 B.逐渐变快 C.先变慢后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
(2)地球公转在图甲中什么位置时,长郡中学升旗旗杆影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A.a B. b C.c D. d
(3)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乙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
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多项选择)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太阳高度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___(纬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乙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1.5°N)计划建造两栋商品住宅楼,为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在两栋楼水平间距为40米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多少米?(可能会用到的数据:tan35°≈0.7,tan45°≈1,tan60°≈1.8tan82°≈7.1)
过程:该城市的楼房会在冬至日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即冬至日时楼房的影子最长,最容易遮挡住北楼的阳光,该城市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当地纬度的差值)=90°﹣(31.5°N+23.5°S)=35°设南楼高度为X米,则根据几何知识可得:tan35°=X/40米解得:X=28米;结论: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____米.
30.读局部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甲地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丙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丁位于____________(南或北)半球、____________(东或西)半球
(2)A、B、C三个阴影区,实际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3)乙位于丁的____________方向、丁位于北京(40°N,116°E)的____________方向。
(4)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则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
(5)北半球夏至日甲乙丙三地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为____________,乙的昼长为____________小时。
三、综合题
31.甲图为①、②、③、④四地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四地中,全年昼夜平分的是____;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最大的是____,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____,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
(2)乙图中,A、B两线对应甲图中的地点分别是:A____;B____。
(3)简述11月中旬③地昼夜长短情况及两月内的变化趋势。
32.图1为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圆外短线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为_________时针方向。
(2)该图1为北半球________(节气)的太阳光照图。太阳直射的纬度为_________。
(3)A与B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____,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_______,白昼时间较长的是_______。
(4)该日,地球位于图2中的______位置(填序号)。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_______(快、慢)。从③至①的过程,地球公转速度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__。
(5)若去北京看红叶,应选择在_____之后的时段。(填序号)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1.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①②③三地在当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11小时22分、13小时6分,在次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4分、11小时20分、13小时10分,根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距越大的原理,可知,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是①③②。故选B。
2.若③地为北京,③地在当日的昼长13小时8分,次日昼长13小10分,北京昼长夜短,且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极圈内极昼的范用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不是最小。故选C。
3.A
4.C
5.D
3.
该日正午测量的影长正好与测量的工具高度相等,表明该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该地纬度为35°N,所以该日太阳直射10°S,且“该日之后影子的长度逐渐变长”,表明太阳直射点南移。所以太阳直射南半球且直射点南移,南极地区科考繁忙,A正确。时间逐渐进入北半球冬季,洛杉矶属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森林火险等级较低。西湖桃花盛开为北半球春季。长城沿线桃红柳绿应为北半球春夏季节。BCD错误。故选A。
4.
测得影长与测量工具长度相等现象为该日正午,即105°E地方时为12点,新的一天范围为0点所在经线以东至180°经线,所以此时180°经线地方时为17点,所以新的一天占全球比例为17/24,旧的一天占全国比例为7/24,小于1/3,故选C。
5.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10°S,由于太阳直射点1个月移动的纬度约为8°,所以该日大致位于秋分之后的38天左右,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分布可知(相邻节气之间大致差15天),所以该日位于霜降到立冬之间,故选D。
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 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如下图:
6.B
7.D
6.
旧金山位于西八区,与北京时间时差为16小时,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时,旧金山时间为1月1日00:15-16小时=12月31日8:15。由材料可知,到达旧金山时间为12月31日19:20分,因此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为:19:20-8:15≈11小时。B选项正确。A、C、D选项排除。故选B。
7.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同一纬度上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所以东早西晚产生时差,旧金山与120°E经度不同,故地方时不同,且两地时差16小时,因此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起飞降落两地的经度差异,所以D正确。与飞行方向、半球位置和公转速度快慢关系小,A、B、C可排除。故选D。
两个时区标准时间(时区数)相减就是时差,时区的数值大的时间早。同减异加,东加西减。“同”指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两时区相减,(例如东八区和东五区都在东时区,则8-5=3。)“异”则相反。
8.D
9.A
10.D
8.
据材料“长征五号火箭昵称“胖五”,长征五号火箭直径5米,在天津组装集成”,可推知由于长征五号火箭体积大,很难进行陆路运输。只能通过海运运送到海南文昌发射,D正确。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是本次在海南文昌发射长征五号的原因之一,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题干“据材料推测”不符,C错误。文昌发射基地在安全、技术方面与其他发射基地比并没有明显优势,A、B错误。故选D。
9.
选择凌晨发射长征五号火箭的原因之一是凌晨温度低,大气对流弱,云量较少,便于目标追踪,A正确。火箭24日4时30分发射,12月1日抵达月球,7天时间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地月距离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B错误。风力大不利于发射,C错误。火箭发射与气温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A。
10.
图2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乙丙之间的地球北极点偏向太阳,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再根据公转方向,丙丁之间的地球是秋分,因此丁处最接近11月24日,D正确。故选D。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
11.D
12.B
13.D
11.
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四地中只有丁地昼长大于12小时,故选D。
12.
该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赤道昼夜平分。甲乙丙位于北半球,结合昼长情况可判断其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乙、丙。丁地昼长为13小时56分,其夜长为10小时4分,该地的夜长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昼长相等,由此可知丁关于赤道对称的纬度介于乙和丙之间。所以四地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是甲、乙、丁、丙。故选B。
13.
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运动产生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所以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①③正确。地球自转导致的结果是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不同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②④错。故选D。
注意昼夜长短中的对称问题。关于赤道对称的两地,同一天一个地方的昼长等于另外一个地方的夜长。其次,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问题: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出现极昼现象;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14.D
15.A
该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4.根据图示和题目叙述:遮阳板收起目的是为了采光,应为冬季。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表示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较小,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所以选D项。
15.济南较福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夏季室内光照面积大。应该加长遮阳板,可以起到遮阳作用,或者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安装的高度。所以选A项。
16.B
17.C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规律的应用、时差计算等,题目运算、推理量较大,相对较难。根据天塔与影子的相互关系可以推知此时太阳位置,进行推断;结合影子与塔高的关系估算出此时大致的太阳高度,确定时间。
16.结合天塔位置示意图中天塔周围连接天塔道路的形状,再观察天塔景观照片中天塔周围连接天塔道路的情况,可判断此时影子朝向西北,故太阳应位于东南,为上午,排除CD;关于A项,如果是5:00—7:00,夏季日出东北,日影为西南,冬季5:00多天津还未日出,故排除A,选B。
17.结合塔影比塔身短,且塔影约250米,设此时太阳高度为α,则tanα=415÷250≈1.66,故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肯定大于或等于60°,结合天津市的纬度(接近40°N)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据此选C。也可以结合图示信息,此时影长较短,水面无冰,结合天空云量较多等做初步判断。
该题的推理性较强,需要考生仔细观察图示所给信息进行推理。除了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还要学会通过非正午太阳高度来推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18.A
19.B
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对太阳方位和时间计算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18.根据“暑假”“中国M地”可推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应该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根据“往返途中经过此地时,太阳恰好位于正东、正西方向”这一信息可知,太阳视运动方位变化是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因此,从M地出发到中途点间,太阳在东北方向,从中途点至N地间,太阳在东南方向;从N地返回至中途点问,太阳在西南方向,从中途点至M地间,太阳在西北方向。根据题意,小丹的座位始终位于东侧或南侧。去N地途中,小丹全程会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全程要拉上窗帘;返回途巾,在东西向的路段时,小丹位于南侧,而太阳在西南方向,因此这一路段小丹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需要拉上窗帘,其他路段小丹在东侧,而太阳在西侧,不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A正确。
19.根据题中“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可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分别是北京时间5:40、19:10,推算出当地白昼时间为13小时30分钟,据此推算出当地地方时的日出时间为5:15。再根据北京时间(120°E)5:40与当地地方时5:15的时差计算经度差,从而推算出当地经度约为114°E。B正确。
地方时的计算
(1)先求两点的经度差:两地同为东(西)经,取其差;两地东西经不同,取其和。
(2)将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两地经度差+ 15° /小时=两地的时间差(小时),或两地经度差X4分钟/1。=两地的时间差(分钟)。
(3)确定时间早晚:东早西晚,时间“东加西减”。
(4)列出算式:所求地区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两地时间差(所求地区在已知地区以东取“+”,以西取“_”)。
20.D
21.A
22.B
考查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边界与地形地貌。
20.读图可知,结合东非裂谷带位置可以确定②板块为非洲板块;图中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故①为美洲板块。故选D。
21.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③的左侧就是南美洲,右侧就是非洲,③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A正确。故选A。
22.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位于板块碰撞与消亡边界形成高大山脉的位置在①板块左侧,即美洲板块西侧,有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故选B。
23.C
24.A
23.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光线照射到阳台的地面面积越小,照射阳台地面向上的高度也就越小,晾衣架需要下放的绳索长度越大。选项中的城市,上海的纬度最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绳索下放长度也应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
北京时间13时,晾衣架上衣服的影子朝向正北,说明此时该城市地方时为12时,利用该城市地方时与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相差1小时,可算出该城市经度为105°E。选项中各城市,只有兰州的经度最接近105°E,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的用法: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时用“-”,不同半球则用“+” )。
25.D
26.B
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5.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分析图表的能力。据题干知日期为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则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所以昼长大于12小时的即为南半球地点,小于12小时的即为北半球地点,为12小时的丙地位于赤道。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乙位于北半球,丙地位于赤道,丁位于南半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分析图表的能力。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长为12小时,昼长时数越接近12小时纬度越低。据表格信息可知,丙地白昼时间为12时,位于赤道,纬度最低,其次是乙地,甲地白昼时间与12时相差最多,纬度最高。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甲乙丁丙,B正确,ACD均错误。故选B。
27.C
图中经度间隔是30°,判断图中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度约是75°E,时刻是6点。即航班起飞时,75°E时刻是6点,直接计算北京时间是9点。不计算起飞悉尼时间,更简单。
【详解】
根据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中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度约是75°E,时刻是6点。即航班起飞时,75°E时刻是6点,此时北京时间是9点,9小时后乘客抵达广州时,北京时间大约是18点,C对。A、B、D错。
28. B C C ABD 35゜N 热带 寒带(或南寒带与北寒带) 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 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缩小
本题考查公转的地理意义。
【详解】
(1)由甲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和直射点位置可知,abcd分别为冬至、秋分、夏至、春分时地球的公转位置,b~a即为秋分到冬至,离近日点(1月初)越来越近,故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2)长郡中学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日影最短。
(3)由图知MN为赤道面,EF为黄道面,故选C。
(4)黄赤交角为0°,则直射点不会南北移动而是直射赤道,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各地都无四季变化,故选ABD。各地太阳高度都无年变化,C错误。
(5)黄赤交角变为35°,则夏至日直射点位于35°N,热带寒带范围扩大。
(6)图中MN为赤道,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即为春分——夏至——秋分的过程,此时南极圈内极夜范围先变大,夏至日南极圈以内全部为极夜,而后极夜范围缩小。
29.28
【详解】
由材料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要使某城市(31.5°N)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就要保证该地楼房在冬至日这一天有阳光照射,先求出该城市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当地纬度的差值)=90°﹣(31.5°N+23.5°S)=35°,后再根据该地的楼间距求出南楼的高度,设南楼高度为X米,tan35°=X/40米解得:X=28米,也就是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28米。
30.(1) 60°N,175°E 23°26'S,175°W 北 西
(2)B
(3) 西南 东北
(4)乙
(5) 甲乙丙 12
本题以局部经纬网图为载体,考查经纬度,计算面积,方向、昼夜长短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可知甲地的地理坐标为(60°N,175°E),丙地的地理坐标为(23°26'S,175°W),丁地地理坐标为(60°N,175°W),所以为北半球,西半球(西半球 为160°E向东到180°再向东到20°W )
(2)
三个阴影区,所跨的经纬度相同,图上面积相同,B纬度最低,A纬度最高,C居中,根据经纬线特征,所有经线等长,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三个阴影区,B实际面积最大,A最小,C居中。
(3)
乙位于丁的西南方向,因为乙在赤道,丁在60°N,乙比丁位置更靠南,从东西方向看乙比丁位置更靠西,所以乙位于丁的西南方向。丁地(60°N,175°W),北京(40°N,116°E),南北方向看丁比北京位置更靠北,从东西方向看丁比北京位置更靠东,所以丁在北就的东北方向。
(4)
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根据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减小,所以乙的路线最长,丙次之,甲最短,要求同时到达,所以乙的速度最快。
(5)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甲的昼长最长,乙赤道昼夜平分,为12小时,丙位于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所以三地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甲乙丙。
31.(1)②;④①;④①③②
(2)④;②
(3)昼短夜长;昼先变短后变长,夜先变长后变短。
本题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为情境,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
(1)从甲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在春秋分日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其正午太阳高度是45°且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可以判断其纬度是南纬45°;②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时,正午太阳高度是90°,所以②一定是赤道;③地在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是90°,是北回归线;④地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0°,说明其是南极圈或者南极圈以南,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乙图中A线对应的地点应该是甲图中的④,A线只有冬至日、夏至日才有极昼极夜,故④为南极圈。所以全年昼夜平分的是赤道上的②地,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最大的是④,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的①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是④①③②。
(2)从乙图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可以看出,B线是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是赤道;而A线是只在冬至时出现极昼,只在夏至时出现极夜,所以是南极圈,是对应的④。
(3)11月中旬,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继续向南回归线移动,由第(1)题可知,③地是北回归线,所以此时是昼短夜长,两个月内昼先继续变短,到12月22日时变到最短,随后又开始变长;两个月内夜先继续变长,到12月22日变到最长,随后又开始变短。
32. 逆时针 夏至 23°26′N A A B ① 慢 先变快再变慢 ④
题目通过极地俯视太阳光照图和地球公转轨道图,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详解】
(1)由图中字母可知,该图为北极俯视图,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特征,圆外短线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2)图1中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昼,所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N。
(3)A与B相比,A点离赤道更近,根据自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分析,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点离北回归线更近,A点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该日昼长由北向南递减,所以白昼时间较长的是离北极更近的B点。
(4)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根据图2中的公转方向和地轴倾斜方向,图2中①位置为夏至。此时为6月22日接近7月初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从③冬至日至①夏至日的过程,经过了1月初近日点,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5)若去北京看红叶,应选择在秋季,在秋分日④之后的时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