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12:4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4课
《观沧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
1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并且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
2
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观 沧 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风格悲凉慷慨。文学史家习惯将他与其子曹丕和曹植称为“曹氏父子”或“三曹”。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解题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
《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四章。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xiāo sè),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xiāo sè),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熟读精思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全景镜头,海水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吹动着树木,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熟读精思
2.透过诗歌,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如同从浩瀚的海洋中发出;银河中星光灿烂,仿佛出中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诗人面对大海,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熟读精思
3.透过诗歌,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率师北伐。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背景资料
熟读精思
3.透过诗歌,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他的战袍,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不仅表现了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答题时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写诗人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两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这两句诗应为是配乐时人们所加的套语,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和正文内容无关联。而且本首诗所属发的情感并不是悲情,“悲从中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D。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观沧海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的宏伟
海水:水何澹澹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的气概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