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二 加法减法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二 加法减法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12 21: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加法减法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
1.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 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让一般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
1、拟定学习目标: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加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减法,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减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2、出示熊猫图,引导学生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二、探求新知。
l.教学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的意义:
⑴、问: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⑵、启发学生第 ①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②、③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3)、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再次总结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2、教学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①教师指着减法等式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②你知道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③学生汇报: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④小组讨论:为什么可以这么求?
(预设回答: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减数这个部分,就用整体减去另一部分,那么减数 = 被减数 - 差。
预设回答: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被减数这个整体,就用部分加部分,那么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减法加法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同学们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生答:加法是把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一个整体,减去一个部分求另一个部分的运算。
师指着算式提问:大家看,由(1)18 + 17 = 35,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分别是:(2)35 - 18 = 17,(3)35 - 17 = 18,减法和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回答:减法和加法之间是相反的关系。
师讲解: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也可以称为“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式是加法算式,写出了第(2)、(3)两道减法算式,第(2)、(3)式与第(1)式比较,第(1)式要求的和在第(2)、(3)式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式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式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下面各题)
1.基本训练。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 ),求另一个 ( )的运算叫减法。
(2)一个加数 = ( )—( )
(3)被减数 = ( ) + ( )
(4)减数 = ( )— ( )
(5)和 = ( ) + ( )
2.小游戏。你问我答。给出等式,说出相关的两个等式。
36+12=48 39+21=60 57-30=27 41 +11=52
a+b=c x-y=z
3、(1)根据60+110=170,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70-60=( ) 170-110=( )
(2)根据150-80=70,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50-70=( ) 70+80=( )
4、猜猜我是几
我减去56得120 483加上我得910 135减去我得55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 数 =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找准教学起点,架起新知学习的桥梁。本节课的教学是探索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这部分内容对计算进行验算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今后解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教材中,既没有呈现新知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没有后续练习题,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这样的例题,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我根据例题给出的熊猫图,从告知的条件列出相关的三个等量关系来推导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减法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来明确减法中的被减数是原来的和,减数是已知的加数,差是未知的加数。这样从加法各部分名称到减法各部分名称的自然连贯。举例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2)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发挥知识沟通的效益。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节课充分利用比较的思想方法,以旧引新,知识迁移,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是加法算式与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之间的比较,得出“加数 + 加数 = 和”。第二次是加法算式与写出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比较,得出“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第三次是减法算式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之间的比较,得出“被减数 - 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减 数 = 被减数 - 差”。第四次是加法与减法算式之间的比较,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通过多次有效的比较,找出了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困扰,得出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3)、不足之处。我在上课时对于数量关系式的出现,我采用了板书形式,我认为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方便进一步的比较概括,所以我做好的课件这部分内容没有呈现,课件播放不连贯。另外,我给学生的讨论时间过多,导致课堂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