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
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但
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诗与乐、舞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古希腊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在祭典中,主祭者和信
徒们披戴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乐器。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颂
神的抒情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
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洲、澳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的研究,
所得到的歌、乐、舞同源的证据更多。
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非常有名。这种舞通常在月夜举行。舞时诸部落集合在
林中空场上,场中烧着大堆柴火。妇女们站在火的一边,每人在膝盖上绑一块袋鼠
皮。指挥者手里执着两条棍棒,他用棍棒一敲,跳舞的男子们就排成行伍,走到场里
去跳。指挥者一面指挥节奏,一面歌唱,声音高低恰与跳舞节奏快慢相应。妇女们不
跳舞,一面敲着膝上的袋鼠皮,一面拖着嗓子随着舞的节奏歌唱。歌词的最大功用在
应和跳舞节奏,意义并不重要。有意义可寻的大半也很简单,例如:“那永尼叶人快来
了,他们一会儿就来了,他们携着袋鼠来,踏着大步来,那永尼叶人来了。”这是一首庆
贺打猎的凯旋歌,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欢欣鼓舞的神情。其他舞歌多类此,简单而狂
热的情绪表现于简单而狂热的节奏。
原始人类唱歌就必跳舞,跳舞就必唱歌,所以居住在南美的印第安人博托库多民
族表示歌舞只有一个词。近代欧洲文ballad一词也兼含歌、舞二意。《诗经》的“颂”
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等篇
名,都是以乐调命名诗篇。这些事实都证明诗歌、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混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合的艺术。
这三种艺术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舞蹈。《诗经》的诗大半有乐,有舞的除《颂》之
外似乎不多。楚辞《九歌》之类为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
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成一类。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
歌曰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
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
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所以“徒歌”理应在
“乐歌”之前。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其共同命脉是节奏。原始时期,诗歌可以没有意
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
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
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就日渐其远了。
(选自朱光潜《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有明改)
材料二:
我国古代诗词,诗与歌是互相结合的,早在原始社会,诗与歌与舞便是一个整体,
之后三者逐渐分开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诗与歌仍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经》、
乐府诗以及宋词元曲,无不证明诗与歌的联系一直延续。
第一,诗、乐、舞合一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这三者没有单独分开。早期的人们
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力量一致便有了节奏的律动,肢体的扭动成为后来的舞,石器的打
击声便是后来的音乐,喉咙发出的声音则是诗歌」
第二,依词谱乐时期。这个时期先有诗,后谱成歌。文人创作出来的诗或者从民
间采来的谣,再经整理,由从事音乐的部门谱成曲来演唱,即“声出于言”,先词后曲。
《诗经》最初的形式便是民间的歌谣,可入乐。后经整理,又把部分诗重新谱乐进行歌
唱,并把其按乐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之所以能够配乐演唱,是因为其中
的诗句大多有韵律和节奏,适合入乐。《诗经》中的诗歌有叠句,如“硕鼠硕鼠”;有重
复如《关雎》:有重章如《采葛》等。兴盛于唐代白居易时期的新乐府“其体顺而肆,可
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此时的歌曲,由文人诗中选取精品来入曲。
第三,倚声填词时期。自唐五代起至北宋初期以及元代是倚声填词时期,即“言
出于声”。它是先有曲,再根据曲的韵律来填上适当的词。于是在词中出现了许多词
牌名,如菩萨蛮、卜算子、渔家傲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韵律,而同一词牌的词尽管
内容不同但是韵律相同。元杂剧的盛行则是回归了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在舞台上,
表演者不仅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对话,同时也要配上歌唱的曲调和相应的动作。元曲
较之于宋词更加灵活,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对应,中间也有掺杂俚语的情况,还可以根据
词表现内容的多少,组织多个曲合为组曲。在元曲中,诗是曲的内容,曲是诗的形式。
(选自朱得《诗与音乐》)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2021-2022下学期期中检测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C(“徒歌”不考虑节奏和音阶的关系,“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节阶的关系,并未提及“徒歌”比“乐歌”更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于文无据。)
2.B(A项,“可见《九歌》早于《诗经》中的诗”的推论不准确,根据舞多与舞少,是不能推断出现的早与晚的。C项,词牌只限定了韵律,并未限定内容。D项,文中说这种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回归,而不是同源的明证。)
3.D(D项是说发展到后来三种艺术的分化,而不是在证明三种艺术同源。)
4.①文章先点明了诗与歌是互相结合的,继而论述从先秦《诗经》到宋词元曲,诗与歌的联系一直延续。②然后分原始社会、依词谱乐、倚声填词三个时期分别论述诗与歌联系的形式。(每点2分,共4分。)
5.①同:两则材料都认为诗与乐(歌)是同源的,而且最初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分开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
异:②材料一论述了在中国,舞蹈分立之后,诗、乐的结合有“徒歌”和“乐歌”的分别,并且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③材料二论述了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从先秦《诗经》、乐府诗到宋词元曲,诗与乐(歌)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点2分,共6分 ;言之成理即可。)
6.B(A项错,七斤的时事是“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这些都不是“政治新闻”。C项“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错。赵七爷过来是恐吓剪了辫子的人,庆贺恢复帝制。D项七斤嫂意识到七斤的危险有一个过程,据语境可以推知:七斤嫂对八一嫂说的话是为自己辩解而编造。)
7.C(“反映了八一嫂对现实的不满”错。)
8.①赵七爷两次将辫子盘在顶上,反映了辛亥革命成功的现实,也反映他忠于帝制但又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无奈心理。②赵七爷将辫子放下来,反映了张勋复辟的现实,也反映他对恢复帝制的庆贺与自豪心态。
(每点2分,现实与心态各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9.示例一:“辫子”更合适。
①行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七斤的辫子展开,情节发展一直与辫子密切相关。②塑造人物。赵七爷的辫子忽放忽收,表现了他保守、卫道、见风使舵的品性。③隐喻作品背景。辛亥革命的典型行为是剪掉了辫子,张大帅带领的是辫子军。④暗示主题。辫子是皇权的象征.是民众的思想和精神枷锁,这无形的辫子,才是约束人和社会进步的根源。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示例二:“风波”更合适。
①概括小说情节。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皇帝坐龙庭”引发的一场风波展开的;②塑造人物。将人物放在风波引起的矛盾冲突中,便于突出人物形象;③暗示主题。小说本以宏大事件为背景,但是到了乡村,仅仅是一场微不足道的风波,以小见大,反映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每点2分,共6分 ;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A(断句依据:虚词“也”“者”“故”;“深相得”指配合、相处得很好,可联系成语“相得益彰”来判定此处应断开;“同心徇国”是“同心协力为国出力”之意,应断开;“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并列的人名之间用顿号,应断开。)
11.B(“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错。)
12.D(“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同僚褚遂良为其上书进谏”和“太宗马上亲自去其宅第,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是两个事件。)
13.(1)(房玄龄)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得分点:善、若、求备、格物)
(2)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得分点:尚、病笃、尚、句意)
14.①房玄龄首先肯定皇帝功德威名已备,无需开拓疆土来扬名立威;②接着阐述战争会伤及无辜,戕害生命,令人痛心;③最后指出高丽并无不可饶恕之罪,放弃征伐可得远服近安。(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二月,戊寅(初六),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房玄龄虽然多蒙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象无地自容。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褚遂良呈递奏疏,认为:“房玄龄自从皇上起兵开始就辅助皇上有大功劳,武德末年以死相助,贞观初年选拔贤才设立政事,臣子中最勤勉的当属房玄龄。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陛下如果因为他上了年纪,使用客气的方法让他退休,以礼让他退休;不可以因为小的过错,抛弃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听后急忙召房玄龄回朝。过了不久,房玄龄又离开职位回到家中。过了几天,太宗巡幸芙蓉园,房玄龄让晚辈们立即洒扫门庭,说道:“皇上的乘辇就要到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果然临幸他的宅第,于是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
癸未(二十八日),任命司农寺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城,有人从京城前来太宗处,太宗问道:“房玄龄讲些什么?”答道:“玄龄听说陛下拜李纬为户部尚书,只是说李纬是个美髯公。”太宗即刻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停止,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我明知其非如果不说话,真是死有余辜啊。”于是上表章劝谏,认为:“陛下的功名威德也可以知足了,开拓疆土也当适可而止。如今驱使无罪的士卒,让他们往刀口上送,使之肝脑涂地,难道他们单单不足以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臣属的礼节,可以诛罚他们;假若侵扰老百姓,可以灭掉他们。以后会成为中原的祸患,也可以除掉他们。如今没有这三条原因而只是无故烦劳中原百姓,希望陛下容许高丽悔过自新,停止召募兵众,自然华、夷庆幸有靠,远服近安。我很快要死去的,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哀鸣,死了也将不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太宗亲去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得不能自禁。癸卯,房玄龄去世。
15.C(C项“远近结合”错误,由“冥冥”“隐隐”而知,此处属于远景。)
16.①对辛弃疾的推崇和赞颂。运用典故,将辛弃疾与诸葛亮相比,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②对挥师北伐,收复中原的盼望。“中原”三句写出了北方沦陷区人民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人借中原百姓的心声,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③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化用桓温的典故抒发了时光易逝而辛弃疾长久不受朝廷重用的慨叹。
(每点2分,共6分,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词的下阙化用诸葛亮的典故,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中原”三句,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结尾化用桓温的典故,意蕴丰富,引发读者联想,根据学生所学课本知识的迁移,故拟答案为“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如果学生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17.(1)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看堪伯仲间 / 《出师表》 鬼神泣壮烈
(3)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其他带有“子规”意象的诗句亦可)
(6分。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C(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指牺牲生命。肝胆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见。语境强调真心相待的朋友,所以选“肝胆相照”。促膝而谈:指两人面对面靠近坐着谈心里话。相对无言: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和朋友坐在椅子上促膝谈心,这是一种乐趣。而“相对无言”,却是面对面无法交流和沟通,所以选“促膝而谈”。旁若无人: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目中无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目中无人”一般不作状语,所以选“旁若无人”。删繁就简:去掉删除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化繁为简:意思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语境更强调删除多余的成分,所以选“删繁就简”。)
19.A(“想象”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文段中“这让我想起了梭罗的几句话”“有多余的椅子,你就会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两句不是“想象”,应为“联想”。“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文段中也没有“对偶”的修辞手法。综上所述选A。)
20.示例:坐上虚伪和邪恶,纯真和善良就无从安身;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
(解析:“虚伪和邪恶——纯真和善良”“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两组词语构成宽泛意义上的正反对比关系,4分;句式结构上大致相似。1分。)
21.D(A、C项与上文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B项“即使在宇宙环境中”强调“在宇宙环境中”是一种假设,但这其实已经是事实,所以排除B。)
22.(1) 答案是难度很大(答出表否定的意思即可)
(2) 在太空生活可以助你圆梦(答出表肯定的意思即可)
(3) 但是至今出舱行走仍非易事(与上一句构成转折,答出表示不容易的意思即可) (每句2分,表意准确,不超字数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审题指导:
漫画原作中,提示语是:“窗子和镜子的区别是:一个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一个只能看到自己。”漫画寓意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而命题者做了改动,提示语变更为:“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镜子——看到自己。”这一提示语对窗子与镜子都没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因而题目具有了“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的开放性。题目能引导考生突破单一思维定势,多视角、多维度、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从而使写作思维更主动、更活跃、更有新意、更具创造力。相对一些考查线性思维甚至不需要思维能力的作文题,这道题是难得的考查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题目。
我们再来看窗子和镜子的内涵,也有其丰富性。窗子的作用是“看世界”,是一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沟通的渠道。“外面的世界”可以包括人际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人通过“窗子”,了解他人,观察社会,亲近自然,接触外界的事、景、物、情、理,从而超越自我,拥有开阔的视野(知识视野、心灵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给人带来心灵感悟和境界提升。“镜子”的作用是“照”人,是一个人由表及里认识自己的工具,既通过镜子看自己的外表美丑,也进一步观照、认识、反思、省察、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勇于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林清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一书中,也有过对窗子和镜子的阐释: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此题的立意可以是开放的。
①可以谈当代青年要有“窗子”也要有“镜子”,既要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要正确认识、反思自己;
②可以谈当代青年要拥有“窗子”而不只是“镜子”,要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只顾着看自己,封闭自己;
③还可以谈当代青年不要只看到“窗子”而忽略“镜子”,不能只看到并轻信、盲从于外面的世界,而忽略自我,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