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12 22:41:20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4,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清晰可见的细胞结构是
A.纺锤体、染色质
昌宁县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
B.染色体、赤道板
生物试卷
C.染色体、细胞壁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
D.纺锤体、核仁
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5.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调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注意事项:
B.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过程中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C.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千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D.细胞的衰老和调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6.某中学兴趣小组对果蝇(2=8)精巢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根据染色体数目将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每组细胞数目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求的)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比较项目
甲组
乙组
丙组
A.酶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
染色体数目/条

4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活性
细胞数目/个
15
55
30
C.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不同
A.甲组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D.能促进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脂肪酶
B.乙组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
2.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C.丙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A.ATP的结构决定其在细胞中不能大量储存
D.三组细胞中均含有X和Y染色体
B.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的吸能反应
7.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容易脱离
A.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D.寒冷时细胞内ATP的分解速率大于合成速率
B.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过程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3,图1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未受精时卵细胞代谢比较缓慢,受精过程会使卵细胞变得十分活跃
衔苟糖+蝶母菌条作一物透
杀件℉
之涧精试剂川现象
D.受精卵中的全部DNA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
物质+物质,
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X、Y条件下产生物质a的部位是相同的
A.基因突变一定是有害的
B.试剂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B.基因突变一定需要外界因素的诱导
C.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成C02和H,0
C.基因突变一定会造成生物性状的改变
D.条件X下葡萄糖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ATP中
D.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生物CN·第1页(共8页)
生物CN·第2页(共8页)昌宁县 2021~2022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
生物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D C D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D C A B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C A A C D C D D
【解析】
3.分析图示可知,条件 X 为缺氧环境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物质 a 是 CO2;条件 Y 为有
氧环境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物质 b 是 H2O;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现灰绿
色,常用来检测有无酒精。
6.根据题意可知,甲组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乙组细胞可能在进行减数分裂,也可能在进行
有丝分裂,可能没有染色单体,也可能有染色单体;丙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
同源染色体。甲组细胞中含有 X 和 Y 染色体;乙组细胞中可能含有 X 和 Y 染色体,也可
能含有 X 或 Y 染色体;丙组细胞中含有 X 或 Y 染色体。
7.受精卵中的核 DNA 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细胞质 DNA 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19.分析图示可知,①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②胚芽鞘直立生长,③胚芽鞘直立生长,④胚
芽鞘向光(向左)弯曲生长。
22.据图可知,t1 时野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 K/2,A 正确。t2 时,种群增
长速率为 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 正确。t1 时对应种群数量的 K/2,因此若 t1 时
生物 CN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种群的数量为 N,则在 t2 时种群的数量为 2N,C 错误。在 t0~ t2 时,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
于 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 正确。
26.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
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 错误。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
费者,B 错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 正确。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
错误。
27.由分析可知,图中甲、丁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A 正确。图中共有 5 条食物链,
分别是甲→戊,甲→丙→戊,甲→乙→丙→戊,丁→戊,丁→丙→戊,B 正确。由分析可知,
戊在食物网中占有第二、三、四三个营养级,C 正确。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包
括在食物网中,故此生态系统中的细菌不都是分解者,还有寄生生活的消费者,D 错误。
28.物理信息包括声、光、色等,各种花的颜色属于物理信息,A 正确。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
化学信息,可以吸引异性个体,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 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在非生物环境
与生物、生物与生物间进行,一般是双向的,C 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若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被阻断,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正确。
29.引进其他物种,而没有引进这些物种的天敌,引进的物种因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
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死亡,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A、B 错误。小型灌木、
杂草和枯枝落叶中含有大量微生物,能将枯枝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
作为肥料被植物利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如果人为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
时间久了,土壤中的营养就匮乏,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错误。对森林适量采
伐,能量流向对生态系统有益的方向,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D 正确。
30.眼镜蛇、蝮蛇、五步蛇、烙铁头蛇,数量比较少,属于稀有动物,要加以保护,这是因
为它们具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维持其他物种的数量平衡)和直接价值(如蛇胆可药
用),D 正确,A、B、C 错误。
生物 CN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31.(每空 2 分,共 10 分)
(1)基质含水量、光照强度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2)该植物根细胞液的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开放程度减小,CO2
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
(3)不一定是 没有测定该基质含水量条件下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无法确定该
植物有机物制造量
【解析】(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基质含水量;在光照强度为 300μmol/(m ·s)
时,叶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NADH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基质中加入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过高时,植物根细胞液的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开放程度减小,CO2 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
(3)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积累有机物的量(干重);基质含水
量 76%时,干重最大,但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没有测定,故无法确定植物制造有机
物的量。
32.(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0 分)
(1)⑥ a 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后的密码子与原来的密码子控制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2)基因重组(1 分) A、a 和 B、b 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3)⑤⑦ 秋水仙素(1 分)
【解析】(1)若 a 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替换后的密码子与原来的密码子控制的是同一种
氨基酸,则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变,即性状不发生改变。
(3)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分裂,导致细胞内
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或多倍体。
33.(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10 分)
(1)体液 抗原呈递 辅助性 T(2 分)
(2)细胞因子(2 分) 抗体
(3)生理盐水(2 分) 记忆 B
生物 CN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解析】(1)题图中存在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故该图表示禽流感病毒疫苗侵入鸡体后
引发的体液免疫,其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处理疫苗暴露抗原决定簇后呈递在细胞表面;
细胞②表示辅助性 T 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③表示 B 细胞。
(2)物质 A 是②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 B 细胞的分裂、分化;物质 B 是
⑤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3)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注射疫苗,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
理盐水作为对照。即第 1 组每只注射 3mL 疫苗制剂,第 2 组每只注射 3mL 生理盐水,作
为对照。注射过疫苗的幼鸡体内存在记忆 B 细胞和相应抗体,若该组幼鸡再次感染这种
病毒抗原,其体内的记忆 B 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来进行二次免
疫。故与第 2 组对比,第 1 组幼鸡体内特有的变化是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
细胞产生抗体。
34.(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10 分)
(1)CO2 有机物
(2)高 3.0×107kJ(3 分)
(3)群落
(4)具有全球性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 分)
【解析】(1)过程①是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可将大气圈中的 CO2转变成绿色植物中的
糖类等有机物。
(2)过程②越复杂,说明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因此
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乙中若 E 的能量为 5.8×109 kJ,B 的能量为 1.3×
108kJ,D 的能量为 1.5×108kJ,按 10%传递效率计算,A 种群的能量至少应为
[5.8×109×10% (1.5×108+1.3×108)]×10%=3.0×107 kJ。
(3)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故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
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4)碳循环是具有全球性的循环(或具有全球性);A、C、E 所含能量的多少,说明能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物 CN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