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学习目标(1分钟)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体会寓言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
1.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北冥有鱼
庄子
了解作者(3分钟)
庄子,名周,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一书,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浅显易懂,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
若 垂天之云。
自学指导+检测一(17分钟)
同“溟”,海
名字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翅膀
像
悬挂
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身躯庞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它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 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
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
海水
迁徙
运动
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拍打
盘旋飞翔
旋风
离开
气息,这里指风。
“…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就将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用
吹拂
表示选择,是
看
这样
也
叹词,“罢了”
吗
表示选择,还是
大鹏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自学指导+检测二(2+3分钟)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笔下的鲲鹏是个怎样的形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
“南冥”
距离极远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奋飞极高
比喻
体大:
背大:
翼大:
形体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气势壮美
水击三千里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夸张
变化神奇莫测
活动
范围大: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借鲲鹏的寓言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文章主要讲了鲲变化为鹏,借海运升空所见的故事。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道理。(即万物皆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自学指导+检测三(2+2分钟)
《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道理。
本文小结(1分钟)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力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既浅显易懂,又增强了说服力。
艺术特色归纳(4分钟)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鲲”“鹏”“野马”“尘埃”等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其文汪洋恣肆,跌宕多姿。
3.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用山野中的雾气(“野马”)、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吹而动,与鲲、鹏相比,说明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要有理想——鲲鹏之志
2.要奋起,要充实自己——鲲化为鹏(量变到质变)
3.珍惜年少时光——抓住机会,乘风而起
4.不忘师恩,感激父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5.辩证看待世间万物——虽然万物皆有所待,但是我们可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
当堂训练(5分钟)
结合现实生活,从《北冥有鱼》中你还悟出了哪些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秋水》
学习目标【1分钟】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辩论风格,体会辩论的魅力。
3、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自由朗读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tiáo
请把文中红色字词圈画出来,结合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自 学 指 导一
(4分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自学检测一(7分钟)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3)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安闲自由,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于:在
是:这
安:怎么
从容:安闲自由
标注关键字词
状语后置
判断句
(5)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6)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7)庄子曰:“请循其本,
(8)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9)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
你本来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
既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固:固然
循:追溯
本:根本,指最初的话题
云者:如此如此
之:它,指代鱼之乐
固:本来
安:哪里
取消独立性
全:完全、完备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可以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2.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3、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那惠子如何反击?
4、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自学指导及检测二(5分钟)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正方(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人辩论了许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
一换角度思考问题,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
二、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自学指导及检测三(8分钟)
智辩/诡辩
好辩:寻根问底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课堂总结 1分钟
1、从文中可以 看出庄子与惠子二人的思想差异,你更欣赏谁呢?为什么?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当堂训练(8分钟)
境由心生。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天人合一)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3.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其实是庄子自己心境的反映。
B.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的辩论中,从逻辑上看,庄子是胜利者。
C. 惠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注重对事物真相的探究。
D. 文章记述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游玩时关于鱼是否快乐的辩论,表达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B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处。
B.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C.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A
并非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第一句先用叙述语言交代了故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