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题2分, 满分48分)
1.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因素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林冠层的郁闭度增加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D.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决定种群数量的决定性因素
2.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B.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C.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改变⑤来降低种群密度
3.家庭酿酒过程中,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呼吸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8h,容器内的水含量由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消耗而不断减少
B.0~6h酵母菌呈“J”型增长
C.0~8h,容器内压强不断增大,在8h时达到最大值
D.6h左右酵母菌开始产生酒精,6~10h酒精产生速率逐渐增大
4.下图中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Y1和Y2分别表示甲和乙的量,甲、乙之间相互影响,表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甲 乙
A 液泡含水量 细胞吸水能力
B 被捕食者数量 捕食者数量
C 血浆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含量
D 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甲状腺激素含量
5.如下图甲中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分层生活着的苔类、昆虫及其他多个生物种类之间的食物网简图,其中苔类、物种C和G均生活于白杨林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共有7条食物链
B.若除去全部物种A后,C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
C.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
D.物种A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但物种C和苔类之间无竞争关系
6.水稻泥鳅共作是将水稻种植和泥鳅养殖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动物,能对稻田杂草和害虫进行扰动和取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泥鳅不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此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此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此模式通过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7.如图为某生态金字塔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布在生态金字塔基层的都是绿色植物
B.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原因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C.生物量金字塔每层代表每个营养级所含有机物的总干重
D.若图示表示数量金字塔,则此图不适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
8.《礼记·月令》曾记载关于黄酒酿造的“古遗六法”,即“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注:曲蘖主要指酒曲;湛炽是指用水浸泡并蒸煮器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秫稻”中的糖类是酵母菌无氧呼吸制作黄酒的原料
B.“曲蘖”制作的温度不同,可能会影响酵母菌的种类和数量
C.“湛炽”的目的是对酿酒器具进行干热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
D.“陶器必良”和“火齐必得”,以控制发酵过程中的环境条件
9.研究人员以苹果为原料,先接种酵母菌,发酵96小时再接种老陈醋的醋酷(含醋酸菌)进行发酵,酿造苹果醋。如图为发酵液中酒精含量和总酸含量随发酵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发酵24~96小时内在酸性且含酒精的发酵液中,杂菌生长受抑制
B.96小时后发酵温度应适度升高
C.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均逐渐降低
D.缺氧时,醋酸菌可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
10.限量补充培养法可用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如下图)。将诱变后的菌株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野生型菌株迅速形成较大菌落,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缓慢,不出现菌落或形成微小菌落。基本培养基中补充精氨酸后,营养缺陷型菌株快速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紫外线照射可诱导野生型菌株发生定向突变
B.精氨酸缺陷型菌株缺乏吸收利用精氨酸的能力
C.培养基中添加精氨酸后抑制了野生型菌株生长
D.挑取图乙中菌落②分离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11.鞣质(单宁)是一种具有止血、杀菌等作用的中药成分,在植物中广泛分布。为探究鞣质对自然界中生存条件相同的甲、乙、丙三种细菌的杀伤能力,某科研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细菌接种到含有适量鞣质的完全培养基和不含鞣质的完全培养基上,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大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用的培养皿等玻璃器材进行灭菌,可以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
B.由图中结果可知,对鞣质的抵抗能力最差的是甲细菌
C.为排除杂菌污染,本实验还需设置未接种细菌的含鞣质的完全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D.接种前,可以用显微镜计数法判断三种细菌接种量是否相等
12.巴氏杀菌乳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等工序制得的液体产品,根据国家标准每毫升合格巴氏杀菌乳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00个。某兴趣小组进行了新鲜牛奶合适的消毒温度的探究,下列相关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 )
A.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在121℃、100kPa条件下处理15~30min
B.将等量的新鲜牛奶分别置于60℃、70℃、80℃、90℃恒温水浴锅中处理15min
C.对处理后的牛奶进行梯度稀释后,利用涂布法接种平板并在37℃下培养24h
D.统计培养基上全部菌落数,以菌落数最少组的处理温度作为最适消毒温度
13.药物A能诱发DNA损伤,若该损伤不能被修复则会导致细胞死亡。现有酵母菌突变体1(基因1功能缺失)和突变体2(基因2功能缺失),将其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各稀释倍数下分别取等量菌液滴加在含不同浓度药物A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应将平板置于无空气的环境中培养
B.DNA无损伤时,突变体1的细胞周期大于突变体2的
C.基因2编码的产物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大于基因1编码的
D.若将突变体1和突变体2混合培养﹐则其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的相同
14.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可以提高饲料的品质,使饲料保鲜,同时提高动物免疫力
B.加酶洗衣粉使用时用沸水洗涤效果最好
C.食品添加剂由于可以增加食品营养,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还可以延长保存期,使用时应尽量多添加
D.与使用化学农药相比,使用微生物农药具有成本高、见效快、无污染的特点
15.如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①、②、③、④表示它们制作的相同之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两者制作时所用的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
B.②表示两者制作时所用的主要菌种的代谢类型相同
C.③表示两者制作过程都需要有氧环境
D.④表示三者制作过程所用的主要菌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相同
16.下列关于种群及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用抽样检测法统计酵母菌的数量
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且K值逐渐增大
17.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相较于阶段I、Ⅱ,阶段Ⅲ的群落结构更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更高
18.全国劳模、陕西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张应龙说:“历史经过1000多年,让绿洲变成了沙漠,共产党领导群众70年,把沙漠又变回了绿洲。”张应龙所说的沙漠就是毛乌素沙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毛乌素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
B.毛乌素沙漠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只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毛乌素沙漠中某种植物呈随机分布,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D.绿洲变成毛乌素沙漠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在发生更迭
19.下列选项表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士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平方千米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得最长久( )
A.
B.
C.
D.
20.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如图表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虾蟹、小型食肉鱼、大型食肉鱼
C.若该地存在铅污染,则图示生物体内铅含量最高的是鸟
D.红树林防风、潮侵蚀海岸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21.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背阴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背阴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的入侵地,估算其种群密度时应当随机选取样方
B.互花米草减少是由于与无瓣海桑相比进化比较低等
C.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D.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22.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制作时,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C.果醋制作过程中打开发酵瓶是因为果酒产生果醋时会生成二氧化碳
D.变酸的果酒表面形成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繁殖形成的
23.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蒸汽灭菌结束后,立即打开放气阀并开启锅盖
B.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的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C.倒平板时,为方便操作应将皿盖完全打开放到一边
D.接种前,所有用到的工具都必须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24.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泡菜制作的方法,泡菜使用低浓度的盐水,再经乳酸菌发酵,制成一种带酸味的腌制品,只要乳酸含量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使产品隔绝空气,就可以达到久贮的目的。下列关于家庭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酵前需要对所有器具、原料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腌制泡菜时泡菜坛盖上坛盖后需用水密封
C.在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先增加后减少
D.泡菜腌制成熟的标志是泡菜有酸味且具有特殊的风味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52分)
25.(8分)科研人员对某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各类农业化学品的碳排放比例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和生态盈余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各类农业化学品的碳排放比例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是_____________。除了各类农业化学品,农田生态系统大气中的碳还来自生物群落中_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
(2)从图2可以看出,2006~2013年间,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盈余变化的趋势为 _______________,请分析该趋势与碳足迹的变化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坏碳平衡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已确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要想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结合碳循环的过程,应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6.(14分)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沿泽湿地(如下图1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有起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_结构。
(2)图2为其中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应为103kJ/(m2·a)]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3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①图2中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是___________,A流向C的能量中包括自身遗体残骸能量和___________中的能量。
②图3中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___________保护措施,为图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3)松瘿小卷蛾通过一定方式确定落叶松的位置,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落叶松上,孵化出的幼虫以落叶松当年新生嫩枝为食,造成植物从被害部位以上枯死。革腹茧蜂和长体茧蜂通过落叶松挥发的化学物质定位松瘿小卷蛾,将受精卵产在松癭小卷蛾的幼虫体内,孵化出的成虫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下列实验,以落叶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物质作为气味源,检测松瘿小卷蛾和茧蜂的趋向行为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
挥发物 松瘿小卷蛾雌蛾 松瘿小卷蛾雄蛾 革腹茧蜂 长体茧蜂
月桂烯 - -
3-蒈烯 + -
(S)-a-蒎烯 - - + +
叶醇 + +
罗勒烯 - - -
水芹烯 + - -
注:“+”表示引诱,“-”表示驱逐
①茧蜂与松瘿小卷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②据表分析人工模拟合成表中挥发物可以对松瘿小卷蜓进行___________防治,合成___________挥发物防治效果最好,原因是___________。
27.(10分)重庆市某中学的同学们学习选择性必修三的传统发酵技术后,自主地分成几个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实验,制作了腐乳、泡菜、果酒和果醋,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利用毛霉制腐乳,毛霉属于____________(填“真核”或“原核”)生物,从豆腐到腐乳,豆腐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____________。
(2)制作传统泡菜所需的乳酸菌通常来自于____________。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条件,如温度和_____________等(答出一点即可),若条件不适,容易造成细菌的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3)在自制葡萄酒、葡萄醋的实验中,果酒制作时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_,果醋制作时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溶液来检测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利用产生的果酒进一步发酵得到果醋时,除需调整温度外,还需____________。
28.(8分)某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若长期使用会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筛选出能高效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已知该除草剂与某化学指示剂X结合显紫色,指示剂X不能与除草剂的降解产物结合,故在降解除草剂的菌落周围会形成无色的透明圈。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土壤浸出液后,须从土壤浸出液的上清液中蘸取菌液进行接种,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平板中5区划线的末端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1区的划线接触。
(2)若平板上没有菌落生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答出点即可)。
(3)以除草剂为培养基的唯一氮源,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经培养发现,在培养基上还有无透明圈的菌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在3个平板培养基上用另一种接种方法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土壤浸出液0.1mL,其菌落数依次为156个、168个、174个,则1mL该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的活菌数大约为_____________个。
29.(12分)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流程如图所示,滤膜法的大致流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美蓝的培养基(EMB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据图回答问题:
(1)过滤待测水样用到的滤杯、滤膜和滤瓶首先需要进行____________处理,保证实验不受其它微生物干扰。与过滤有关的操作都要在__________旁进行。
(2)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_______________操作。从物理状态角度分析,EMB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时需要采用_______________法灭菌。
(3)某同学尝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无菌操作下将10ml待测水样加入到90ml无菌水中,稀释后的100mL菌液通过滤膜法测得EMB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平均为124,黑色菌落数平均为34,则推测1升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_____________个。
(4)该同学进一步思考,利用滤膜法也可能用于测定待测水样中其他微生物的数目。他取了两份水样,一份待测水样来自变酸的果酒,从中检测到两种微生物,它们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份来自某公园的观赏湖,若要通过测量蓝细菌的数目来研究水华,培养基配方中则必需添加_________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
A.水 B.无机盐 C.碳源 D.氮源
参考答案
1.B 2.D 3.D 4.A 5.D 6.B 7.A 8.C 9.D 10.D 11.C 12.D
13.C 14.A 15.B 16.C 17.D 18.A 19.B 20.D 21.B 22.D 23.B 24.A
25.(1) 化肥的碳排放比例 各种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 逐年上升(或“先逐年上升,后趋于稳定”) 生态盈余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碳足迹逐年下降有关
(3) 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或化石燃料过度燃烧) 种草种树;使用清洁能源(或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农业上适度减少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等
26.(1)水平
(2) 16.7% B粪便 死亡率 迁出率 易地
(3) 寄生 生物 (S)-a-蒎烯 既可以驱除松瘿小卷蛾的雄蛾前来交尾降低出生率,又能吸引茧蜂前来防治
27.(1) 真核 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2) 植物体表面 腌制的时间、食盐的用量(答出一点即可)
(3) 18~30℃ 30~35℃ 酸性重铬酸钾 通入氧气
28.(1) 获取含菌量较少的菌液 不能
(2)培养时间过短;首次接种时接种环灭菌后未冷却,杀死了菌种;土壤浸出液的稀释倍数过大等
(3) 将能分解除草剂的微生物筛选出来 接种时可能有固氮菌侵入
(4)1.66×109
29.(1) 灭菌(或消毒) 酒精灯火焰
(2) 接种 固体 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法)
(3)3400
(4) 有无核膜为界限的(成形的)细胞核 ABD
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