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
课标要求
6.5.1 识别燃烧的现象。
6.5.1 知道燃烧条件及烧伤烫伤的预防。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道物体燃烧时会产生哪些现象;知道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了解应用预防处处理烧伤、烫伤。
2.能对生活中存在的火灾隐患,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3.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愿意合作与交流,乐意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燃烧的现象。
4.了解燃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道物体燃烧时会产生哪些现象。
难点:了解应用预防处处理烧伤、烫伤。
设计说明:围绕课标要求的行为动词“知道”和核心概念“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本课内容和对学情的分析,将“知道”具体化为“体验、归纳、解释”三个步骤,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操作、交流现象到得出结论,再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与燃烧有关现象的过程,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
资源与建议
1.“燃烧的现象有哪些 ”是探究燃烧问题的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猜想燃烧的条件。课前需准备砖块、木条、纸、酒精灯、火柴、镊子等器材。
2.学习过程:首先,寻找生活中的燃烧,回忆燃烧的现象;接着,设计实验探究燃烧具备的条件;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并进行检测与拓展活动。
设计说明:第1条认识学习本课的目的与价值,介绍本课学什么及与后续学习内容的关联,明确课前准备的任务;第2条了解本课有三个学习任务或环节;第3条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并明确突破难点的途径。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物体燃烧的条件。
任务一:情景聚焦,发现问题(检测目标1)
探究燃烧产生的现象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指向
2.学生观察并讨论PPT的燃烧现象。
3.讨论并总结到活动手册上:燃烧一般伴随发光、发热现象。
设计说明:任务一的设计是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生活中燃烧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等问题奠定基础。
任务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检测目标2)
1.问题生成: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师问:对于燃烧,同学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来探讨燃烧这个问题,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答,为什么有的东西好燃烧,有的东西不好燃烧呢?
东西燃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
2.学生讨论,假设:燃烧可能与材料、氧气、温度有关,然后填写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1)用酒精灯尝试点燃砖块。
(2)用酒精灯尝试点燃纸条和木棒
(3)熄灭酒精灯。
3.学生实验验证
老师出示PPT,
(1)做实验前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
要随便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做好观察,填写实验记录单。
(3)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物质燃烧的变化,都具有哪些相同条件。
4.小组汇报实验的探究结果。
师出示PPT,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引出燃点的概念。
5.师生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燃点三者缺一不可。
设计说明:“只有通过大胆的猜想,才能有伟大的发明与发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用实验结果证实猜想的准确与否,注重真实性。
任务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检测目标3)
针对怎样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
师提出两个问题,1.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烧伤、烫伤?
问:一旦发生烧伤、烫伤怎么办?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回答。
出示PPT,播放1生活小技巧发生烧伤、烫伤怎么办?2红十字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帮助提高他们思考能力,遇到问题的应变处理能力,以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
检测与作业
填一填
1.某种物质着火燃烧时所需要的 发这种物质的燃点。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
辨一辨
3.烫伤或者燃烧后迅速将受伤部位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或浸泡在冷水中。
4.烫伤或者燃烧应急处理后应尽快到附近的医院治疗。
5.盖上灯帽后,酒精灯熄灭是因为有水分。
设计说明:以上2个检测题目的设计,可以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对“燃烧的条件”、“烧伤、烫伤的处理”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把知识化为技能。
板书设计
燃烧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