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安丘市、高密市、诸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安丘市、高密市、诸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06:19:24

文档简介

2022年5月份期中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错)
2.A(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材料二单指《诗经》”错:D项材料二侧重分析“诗礼文
化”的生成及其意义)
3.D(D项,阐释的是诗礼的共生相合,而非教化和规范功能)
4.①首先提出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的问题:②然后分析诗礼传统的传统惯性特
点和教化规范的功能:③再揭示当下人对诗礼传统传承的社会心态:④最后总结“诗礼复
兴”的现实意义。(4分。每点1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5.①诗礼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和鲜活的生命力:②具有教化和规范的作用:③有助于解决
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④诗礼传统能够涵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
即可)
6D(A项“失望”错:B项“刻意表现”错:C项“是考虑到大家较为辛苦,洞子里能更好地
休息”错)
7.B(“对战争的不屑一顾和异常反感”错)
8.①通过周围田野的变化,引出志愿军守备部队为朝鲜人民助耕的计划,表现中朝人们的
深厚友谊。②以战士的视角,描写驿谷川的细微变化,表现了战士们对这一地带的密切关
注,反映了他们急于打通运输线的焦灼心理。③写了环境的寒冷恶劣,衬托了战士们高涨
的战斗激情。(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9.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呈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②场面描写。
通过小谭接线的场面介绍出战争的残酷,突出人物的无畏。③侧面衬托。通过自然环境、
战场环境等侧面衬托出志愿军战士的无畏。(6分。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B(原文标点为:“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
示信。”)
11.C(露檄,发布公告。由孙权故意让天下知晓吕蒙因病被召回一事可推知)
12.D(“因平时不能很好地对待将士家人,导致将士对他怀恨在心”错)
13.(1)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负重任,看他的谋虑,终究可以委以重任。(4分。“意
思“负重“规虑”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然而秦凭借着它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强大国势,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
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4分。“万乘之势*“序八州“朝同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高二语文答案第1页(共3页)
14.①关羽认为吕蒙的接替者陆逊并非名将,因而放弃了警惕,撤出了防守的军队;②轻慢
部下,致使寻阳、南郡守将产生二心,被东吴说降:③关羽部属得知家人平安,所受待遇
超过平时,因此都无心再战。(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D运用工笔”错,应是“运用白描")
16.①梅花开放本是美丽的景色,作者却惆怅不己,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感
伤。②梅花象征高洁的节操,作者以梅花自比,表达了对自身遭诬被贬的愤懑。③年年
此地看”,流露出作者被贬睦州,长年困居此地,不知何日放还的迷惘。(6分。每点2分,
其中分析1分,情感1分)
17.(1)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18.(3分)D(彰显:鲜明地显示。彰示:宣扬,告示。颠覆:倾覆,翻倒,也比喻用阴
谋破坏而非直接用武力从根本上推翻。推翻:用武力打垮旧的政权,使局面彻底改变,也
指根本否定己有的说法、计划、决定等。大放异彩: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
的光彩或色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
看不过来。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
行动完全一致)
19.(3分)C
20.南方午后的池塘,出奇的静,极细切快捷的风,裹挟着雨点,从远处吹来。(4分。
语意连贯2分,内容贴切1分,逻辑严密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①虽然寒意未消
②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③恰逢立春节气
(6分。每句2分)
22.立春时节,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的信息,因此,北京冬奥会选择立春
这一天开幕并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寄予了万物勃发的美好寓意。(4分。主要意思2分,
因果关系1分,简洁流畅1分)
23.参照2021年高考标准,建议以44分为基准分。
高二语文答案第2页(共3页)2022年5月份期中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2022.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诗礼复兴”,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致敬、追溯古典诗词文化和礼乐传统
的潮流,其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
以此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
待“诗礼复兴”潮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溯,反思
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溯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
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
“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的创制是孔子之前的事,但以诗礼教人,
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期则以孔子为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就是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后世将孔子的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传统承
继下来。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
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自春秋以来,虽然社会大
局上存在着“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就民间生活而言,诗礼传家首先是在孔子家族得到
了验证,孔子家族也对诗礼传承发挥了典范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
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达,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
深厚的传统。
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诗”是优美文字,“礼”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
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
“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
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正如王阳明所说:“几歌诗,久则精神宣畅,
心气和平矣:几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从本质上说,诗礼之教能够助人
“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
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光怪陆离的现代审美产生疲劳和质疑,以当前人们生活中所
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为例,新、奇、怪、短以及搞笑化、娱乐化成为趋势,新技术主宰下
的内容肤浅和碎片化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主要特质,这反映了人们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
“审美心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揭示的放弃理性思考、艺术追求
而一味满足耳目之欲的现象。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
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
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
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
的秩序有着抵梧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
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如中小学兴起的传
统诗礼教育,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中华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比赛,以及各地方兴未
艾的国乐、古礼、汉服复兴活动等,都是当前“诗礼复兴”潮流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
代人对于诗礼传统的常态传承,也反映了一种期望以“传统之药”来疗治“现代之病”
的社会心态。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