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15:4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想一想:
你喜欢什么花,说说理由
我喜欢_____,因为它_________。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作者,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新课导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想一想:猜诗句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花之/君子者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荷花,别名莲花、菡萏、水芙蓉、芙蕖。
莲的雅称:君子花、凌波仙子、六月花神



爱莲说
周敦颐
1.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积累文言词句。
3.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学习目标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谥号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作者简介
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荷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爱莲说》。
写作背景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跟现代杂文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蕃( ) 濯( )
噫( ) 予( )
亵玩( ) 清涟( ) 隐逸( ) 鲜有闻( )
fán
zhuó
xiè
lián


xiǎn

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愛蓮說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幸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周敦颐
翻译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开始,世人很喜爱牡丹。




唐朝
十分;很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沾染(污秽)
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妖艳。而,表转折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莲的柄)内部贯空,外部笔直。
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益,更,更加。
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语气词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叹词,表示感慨。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应该人很多了。宜,应当。
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 (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花之隐逸者也 ( )
助词, 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文言词语积累
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倒装句的标志)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
代词(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识卡片
“之”的用法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香远益清 ( )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茎。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古今异义
竖立
植物,种植

新鲜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者也”表判断)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表判断。)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后省略了介词 “于”)
省略句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研读课文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从中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声名远播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庄重
4.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称“莲”是花中的君子,莲的特点与君子的哪些特点相似?
研读课文
莲 莲本身品质  君子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高洁
不同流合污
质朴
不孤高自许
正直 
通达正直
不趋炎附势
正直
芳香
美名远扬
清高
品行高洁
清高
自尊令人敬重
小结:作者心目中君子具备的美好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研读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菊(陶渊明独爱)
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研读课文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菊花凌霜开放
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隐居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衬托”是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其作用在于“衬”。衬托有正衬、反衬等形式。
知识卡片
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就叫衬托。
总:作者意在写莲,但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是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作者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隐逸者
富贵者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君子
不消极避世
能洁身自好
菊(鲜)→避世隐居
牡丹(众)→追名逐利
莲(独)→君子
颇为惋惜
十分鄙视
赞赏有加
6.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又如何呢?
谈一谈.作者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作者写爱莲花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哪种写作手法?
作者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君子的高尚品质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文章整体的构思方法。以物写人,通过赋予“物”以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知识卡片
托物言志
品读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必须解决的三个递升性问题:
“托何物” “托物何” “言何志”
“托何物”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君子
不同流合污
不孤高自许
通达正直
不趋炎附势
美名远扬
品行高洁
令人敬重
“托物何”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表现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言何志”
《爱莲说》与《陋室铭》的对比
1.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2.《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和《爱莲说》开头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法上相同吗?
不相同。《陋室铭》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爱莲说》开头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是来衬托作者的“莲之爱”,表达自己爱君子之德的主旨。
托物言志
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简要直切
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手法多样
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运用对比手法,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艺术特点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诗歌主旨
爱莲说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清高风度
君子→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简述理由。
两种观点各有道理。第一种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的巨大作用;第二种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无论同意哪一种,都应言之有据。
赏花·读诗·情趣浓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王昌龄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
正月梅花凌寒开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林逋《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月杏花满枝头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三月桃花映绿水 
宋代汪藻诗云:“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四月蔷薇满篱台 陆畅有诗云:“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袅露垂。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枝。”
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韩愈《榴花》诗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苏轼有诗曰:“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
六月荷花洒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北宋诗人欧阳修有词云:“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被后人称作不可多得的佳句。
七月凤仙展奇葩 唐代吴仁壁有《凤仙花》一诗,诗云:“香江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中秋桂花香”,桂花开放正值中秋佳节。唐代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处飘”之佳句。
九月菊花竞怒放 重九赏菊,乃人生之雅事。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意双关,耐人寻味。
十月芙蓉千般态 王维诗曰:“水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白居易诗云:“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冬月水仙凌波开 杨万里《水仙花》诗:“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腊月腊梅报春来 腊梅花开于冬末春初,花黄如蜡,清香四溢。“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宋·陈与义诗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默写。
(1)主旨句是 。
(2)突出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是 。
(3)突出写莲的体态香气的句子是 。
(4)突出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 。
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课堂练习:理解性默写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莲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的精神品质。
2.《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刚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物言志是古人情怀。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可用《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
予独爱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结合链接材料和课文《爱莲说》填空。
[链接材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课文《爱莲说》运用了的 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操;链接材料叙事写人,通过“ ”和 分别表现了周敦颐富有才为官正直的特点。
托物言志
速决一狱
王逵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