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石壕吏》
杜甫
准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兵役带给老百姓的痛苦,理解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2.欣赏诗歌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3.品味诗歌精心构思、语言洗练的特点。
学习目标
作者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因其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今存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初中以来,我们学习过他的诗歌《望岳》《春望》等。
壹
走近作者——杜甫
贰
写作背景
《石壕吏》写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唐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因为史思明增援安庆绪,唐军大败。唐军主帅郭子仪退守河阳( 今河南孟州),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离家出征时悲伤的哭声。杜甫的这番经历,促成他写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流传最广。
《望岳》 736年 青年时期 雄心壮志
《春望》 757年 安史之乱 忧国忧民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大声诵读《石壕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语气和情感。
一、感诗之韵
石壕(háo) 逾(yú)墙
邺(yè)城戍(shù)
老妪(yù) 泣(qì)
幽(yōu )咽(yè)
1.再读诗歌《石壕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组内讲述这首诗所叙事件
要求: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合理想象故事情节(要与课文内容一致)。
二、明诗之意
暮
夜
夜久
天明
参考示例
——投宿——有吏夜捉人
——住宿——听妇前致词
请从吏夜归
——启程——独与老翁别
时间顺序
线索:诗人的行踪
朗读诗歌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三、品读细节
时间:安史之乱期间某个夜晚。
地点:石壕村。
人物:吏、妇人、老翁、诗人
事件:有吏夜捉人
参考示例
齐读诗歌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2.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夜捉”两个字很奇怪?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捉,使人或者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例如:捕捉、捉贼
三、品读细节
“捉”暗示官吏不顾百姓意愿,强迫百姓当兵,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夜”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捕吏就趁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百姓日夜难安,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参考示例
表面客观,内含褒贬
齐读诗歌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3.面对“有吏夜捉人”,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为什么?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担心被捉走,赶紧躲出去;老妪被抓走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出门周旋。
(但最终,老妪竟然被捉走当兵了!)
三、品读细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再读诗歌第一段,把握好节奏,注意停连;“夜捉”二字,要读出官吏的残暴,“逾墙走”“出门看”要读出担心,害怕
齐读诗歌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石壕吏和老妪各自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合下文看,这段有什么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大声呼叫,发怒;老妇悲哀啼哭,叫苦。
“一何”加重感彩,渲染出官吏们的蛮横,老妇的可怜。为下文老妇的诉苦做铺垫,奠定了悲痛的氛围。
三、品读细节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再读诗歌第一段,把握好节奏,注意停连,将“一何”重读、拖音;重读“呼”“啼”两个动词,“怒”要读出官吏的“暴戾”,“苦”要读出老妇的无奈悲痛。
齐读诗歌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说说老妇“苦”在何处?
三个儿子服兵役,其中两个战死(第三段1-6句)
家境贫寒(第三段7-10句)
被逼服役(第三段11-14句)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三、品读细节
兵役残酷,战争惨烈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再读诗歌第三段,把握好节奏,注意停连;重读标红的字,读出老妇的悲痛,语调沉重。
从“三男邺城戍”到“犹得备晨炊”,写“致词”内容有十三句诗。
学者霍松林说:“读这十三 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 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3、请根据老妪的话,合理想象石壕吏呼喝的内容(现代汉语)
县吏: 。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3、请根据老妪的话,合理想象石壕吏呼喝的内容(现代汉语)
县吏: 你家男人都哪里去了,快交出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难道你家里再也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这我们不管,今天你们家必须交出个人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齐读诗歌第四段并思考问题:
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你能推断出哭泣的人是谁吗?说说理由。
三、品读细节
给孩子喂奶的年轻母亲
理由:老翁逃走,老妪被带走,家中只剩小婴儿和给婴儿喂奶的母亲
齐读诗歌第四段并思考问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赏析这句诗的丰富内涵
三、品读细节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
“如闻”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走、未来生活困难而悲痛不已。一方面写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同情难过,不能入睡的情景。
齐读诗歌第四段并思考问题:
3、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石壕吏“捉人”,拯救老妪一家?
三、品读细节
一方面不是职权范围的事,管不了。
另一方面内心矛盾,虽然痛心于老妪一家的遭遇,但也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战争,希望赶紧取得最后的胜利。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再读诗歌第四段,把握好节奏,注意停连;音调可以适当降低,语调沉重哀伤,读出诗人的同情与痛心。
1.中心主旨:《石壕吏》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残暴压迫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2.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序,以诗人行踪为线索,脉络清晰。
3.艺术手法:精心构思,极其精炼。
(1) 句句叙事写实,寓强烈的感情态度于平实的叙事中。
(2) 藏问于答。
(3) 善于剪裁。
小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准备
1. 能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掌握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欣赏诗歌词句、写作特色,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学习高尚的价值观。
学习目标
贰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逃出长安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壹
一、感诗之韵
1.再读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以第一人称讲述整个故事。
二、明诗之意
贰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茅屋”说明杜甫生活贫苦、窘迫,描写的时段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阶段。
内容理解及手法运用
解读题目
②“为……所……”结构表被动。“为 ” 读第二声,表示被的意思。
③“秋风”既点明季节又渲染了愁苦的气氛。一般与秋有关的古诗词所抒发的大多是愁苦之情,“秋”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④“破”:有吹破、刮破之意,同时也暗含简陋残破之意。也可体现作者的贫苦。
⑤“歌”指歌行体,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三重:
挂罥:
长:
沉塘坳:
多层。
挂着,挂住。罥,挂结。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1、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赏析后三句中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飞”“渡”“洒”“挂”“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痛惜焦灼的心情,为下文体现作者的悲惨境遇做铺垫。
贰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忍:
能:
呼不得:
狠心。
如此,这样。
喝止不住。
2、“归来倚仗自叹息”,作者可能在叹息些什么?
①自己的穷苦。茅屋被风吹破,不知如何度日。
②他人的贫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③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1、“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可以体现出什么?
贰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qīn):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贰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内容+情感+结构
景物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写出了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恶劣环境,并渲染了凄苦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悲惨境遇做铺垫,也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蓄势。
2、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贰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怎样的经历和心情?
既写了诗人眼前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窘迫处境和切盼雨停和天明的迫切心情,又使人联想到诗人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由风雨飘摇的小家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不辛遭遇的痛苦反思,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内容+情感
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内容: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诗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情感:表明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急切希望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把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安得:怎么能够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记叙 议论 描写 抒情 说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凄惨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对个人和国家的感慨,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主旨归纳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_____ ____ _,_____ __ ___!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 _____ ,_______ ___。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 _____。
理解性默写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明代 于谦 《咏煤炭》
4.民生乃国之本,家安而民乐,这种思想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_______ ___,___ ______”所表达的济世情怀一脉相承。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牺牲自己以换取百姓温暖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理解性默写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叁
考题链接
(2018河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 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项中的“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述有误,应为“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D
叁
考题链接
(2)请对句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3分)
用“飞”“渡”“洒”“挂”“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
叁
考题链接
(2012河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6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1、这段文字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 》 (1分)
2、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请对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
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做铺垫。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