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15:4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课件
《竹里馆》
王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文学常识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诗词原文
译文
我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唯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诗词译文
赏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炼字:“独”字在开头给人留下突出印象,贯穿全篇,塑造了一个独居者的形象。
写作手法:以动衬静,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诗人又写了弹琴、长啸,以声响衬托静境。
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这里指“幽篁”。
“独”字开头给人留下突出印象,贯穿全篇,塑造了一个独居者的形象。诗中景物有“幽篁”“深林”“明月”,人物活动有“独坐”“弹琴”“长啸”,描绘出没有尘世喧嚣,没有名利干扰,幽深清明的自然世界。
诗词鉴赏
《竹里馆》描写的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的景色。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态。全诗虽短,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思想情感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
弹琴复长啸
明月来相照
3、《竹里馆》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写夜静人寂,只有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竹里馆》中抒写诗人独坐竹林,独具雅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名句理解
品读王维的《竹里馆》,完成第1~3题。
1、“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抚琴,一边吟唱。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的图景。
达标训练
2、诗人“独坐幽篁”却不觉得孤独,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有一轮皎洁的月亮在时时照耀自己。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完全融为一体了。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品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的“独”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擅长乐府歌行和绝句,诗大多飘逸洒脱,诗歌语言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著称。代表作有《行路难》《渡荆门送别》等。
文学常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词原文
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城。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词译文
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炼字:“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即笛声随着春风传扬于洛阳城的各个角落。
炼字:“暗”是首句之关键。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修辞:“散入春风满洛城” 使用夸张的修辞衬托出笛声的动人和夜的安静。
笛子的美称。
诗词鉴赏
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写作手法: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故乡,家乡。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诗词鉴赏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在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条理通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余韵无穷,千百年来在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思想情感
1、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抒发思念家乡和亲人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远、飘忽不定的情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名句理解
品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完成第1~2题。
1、请简要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达标训练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诗中“暗”和“满”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忧思;“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逢入京使》
唐代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岑参
文学常识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词原文
写作背景
唐天宝八载(749),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
译文
诗词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有托人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词译文
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修辞:后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第一句写眼前实景,长路漫漫,烟尘蔽天。“故园”指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路途遥远的样子。
沾湿的样子。
诗词鉴赏
赏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让其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请求,烦劳。
捎口信。
诗词鉴赏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其捎带口信,给家人通报平安的场面。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了两大情怀:思亲怀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感人。
思想情感
3、《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
故园东望路漫漫
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名句理解
品读岑参的《逢入京使》,完成第1~3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离长安故园,去向险远的边塞,回头遥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只能让人代传音讯的复杂心理。
达标训练
3、诗的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晚 春》
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
文学常识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词原文
译文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
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
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词译文
赏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描写花草灿烂的情状,展现晚春风采,给人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知”“斗”赋予花草树木人的思维、情感和动作,使它们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时光的美好情怀。
诗词鉴赏
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纷纷如雪花般尽情飞舞,为晚春添色。这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指柳絮。
才气、才华。
指榆钱,榆树的果实。
懂得,知道。
诗词鉴赏
此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没有美好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如雪花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思想情感
1、_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
2、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树知春不久归
惟解漫天作雪飞
3、《晚春》中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抓住时机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晚春》中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各逞姿色、争妍斗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名句理解
品读韩愈的《晚春》,完成第1~3题。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达标训练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行列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要珍惜光阴,抓住时机积极进取,创造美好的未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