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
(2)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天平、量筒、水、盐水、石块、细线、烧杯;
学生用:天平200g 20个、量筒100ml 20个、水、盐水、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问题
1、欣赏图片: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其成份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体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现在我们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
2、实验演示:把鸡蛋放入清水中会下沉,向水中加盐后,发现鸡蛋会漂浮在盐水面,这里有什么奥秘呢?那我们就来亲自测量一下盐水的密度吧!
学生欣赏图片,激学习兴趣。
学生观察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实验原理:
量筒的使用:
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测量盐水的密度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温故知新:
1、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如何使用天平测量液体和固体的质量。
2、密度的概念、单位以及单位符号、单位间换算关系。
3、密度公式和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密度的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可以给新课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让新课的进行更顺畅,学生学习起来也会轻松些,因为本节内容,主要就是对这些内容的强化和应用。)
讨论分析并归纳得出,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要测量物质的密度,只需要测出它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在计算就可以得出这种物质的密度。这种通过测量其它物理量而计算得出所需量的方法,叫做间接测量法。
学前储备:
一、体积的测量
1、教师出示一个圆柱形铁块,要测量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分别用什么仪器测量,记录那些量?
2、教师出示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小石块,像这类不规则的固体,我们怎样测量它们体积呢?
3、出示一杯盐水,又该怎么样测量他们的体积。
提示: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需要使用量筒来测量其体积。
二、量筒的认识和使用
教师出示量筒,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阅读教材117页上的“想想做做”,回答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
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1)会选:任何一只量筒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即量程,要能根据被测量的量选择量程合适的量筒。
(2)会放:使用量筒测量时,量筒要平稳地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3)会读:读取量筒的数据时,若液面是凹形面,视线应以凹形底部相平;若液面是凸形面,视线应以凸形顶部相平;既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
三、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了量筒后,那么怎么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呢?
操作后总结:
(1)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1;
(2)将待测固体用细线拴好,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2;
(3)待测固体体积为V=V2-V1;
思维拓展:那么对于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物体不能自动沉入水底,该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
操作后总结:
(1)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细线一端拴住待测物体,另一端拴住一个铁块,手拿细线吊着铁块,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的示数V1;
(2)手放开,让待测物体也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2;
(3)待测固体体积为V=V2-V1。
教师引导思考:这种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叫做沉坠法,也可用压入法,用细铁丝将塑料块压入水中来测量体积。
能力提升: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实验探究:
一、测量盐水的密度
1、明确实验目的;
2、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3、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
教师在巡视时,选取几种典型的实验方案,将它们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用实物展台展示,进行讲解评价:
方案一:
(1)用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
(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盐水,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2;
(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
(4)待测盐水密度为
空烧杯
质量
m1/g
烧杯、盐
水总质量
m2/g
盐水
质量
m/g
盐水
体积
V/cm3
盐水
密度
ρ/(g/cm3)
方案二:
(1)用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
(2)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盐水,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
(3)将量筒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2;
(4)待测盐水密度为
空烧杯
质量
m1/g
烧杯、盐
水总质量
m2/g
盐水
质量
m/g
盐水
体积
V/cm3
盐水
密度
ρ/(g/cm3)
方案三: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盐水,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1;
(2)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到量筒中,读出量筒的示数为V;
(3)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
(4)待测盐水的密度为
盐水和烧杯
的总质量
m1/g
盐水
体积
V/cm3
剩余盐水和
烧杯总质量
m2/g
盐水
质量
m/g
盐水
密度
ρ/(g/cm3)
学生讨论这几中方案的优缺点,教师引导总结:
(1)方案一:“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时”,由于倒不尽,有部分盐水残留在烧杯内,会使测得的盐水体积偏小,最终计算出来的密度偏大。
(2)方案二:“将量筒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烧杯中时”,由于倒不尽,有部分盐水残留在量筒内,会使测得的盐水质量偏小,最终计算出来的密度偏小。
(3)因此相比较而言,方案三是测量液体密度最可取的方法,这种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叫做剩余法。
4、分组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5、小组间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从测量盐水密度得到启发,设计测量小石块密度的方案。
方案一:
(1)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2)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3)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4)利用公式计算ρ= m/ (V2- V1)
量筒中水
的体积
V1/ cm3
量筒中水和
石块总体积
V2/ cm3
石块
体积
V/ cm3
石块
质量
m/g
石块
密度
ρ(g/cm3)
方案二: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 m/ (V2- V1)
石块
质量
m/g
量筒中水
的体积
V1/ cm3
放入石块后量
筒中水体积
V2/ cm3
石块
体积
V/ cm3
石块
密度
ρ(g/cm3)
教师在巡视时,选取几种典型的实验方案,将它们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用实物展台展示,进行讲解评价:
方案一: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再测量小石块的质量,石块的质量偏大,密度偏大;
方案二:测量方法较为准确。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并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3、小组间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思维拓展:
现有一个不规则软木塞(吸水)测出它的密度,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一:
(1)用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为m;
(2)向量筒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记录量筒示数V1;
(3)把软木塞吸足水后,放入量筒中,记录量筒示数V2;
(4)木块的体积:V=V2-V1 ;(5)利用公式ρ= m/ (V2- V1)计算木块的密度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学生总结:形状规则的固体,需要用天平测量他们的质量,用刻度尺并借助三角板测出他们的体积,根据公式计算出密度。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为单位标度的?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3)图示的量筒使用方法,哪种做法正确,哪种错误,错在哪里?
量筒上的单位是以mL进行标度的;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即量筒的量程:0—100mL、分度值为1 mL。
俯视:偏大
仰视:偏小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测量塑料块的体积。
压入法测体积:
① 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 把石蜡放入量筒水里,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值V2,两次读数之差 V= V2- V1。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明确实验目的;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
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析各个方案中造成误差的原因,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各小组分组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损坏实验器材
分组设计测量小石块密度的方案
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析各个方案中造成误差的原因,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各小组分组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损坏实验器材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案
方案二:沙子代替水(1)把一定量沙子放在量筒中,记录量筒示数V1;
(2)把沙子倒干净,放入另一容器中;
(3)在量筒中放入待测物体,将另一容器的沙子倒入量筒中,使木块浸没在沙子中,记录量筒示数V2;
(4)木块的体积:V=V2-V1 ;
(5)利用公式ρ= m/ (V2- V1)计算木块的密度
回归生活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密度计
2、向清水中加盐可以使鸡蛋上浮,所以农民在选种时常常用盐水。
拓展学生实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密度计
回扣课题引入
三、课堂小结及检测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见附件1)
四、反馈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出示思考题题目 见附件3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器材:
三、量筒的使用:会选、会放、会读
四、测量盐水的密度
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g
盐水
体积
V/cm3
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2/g
盐水
质量
m/g
盐水
密度
ρ/(g/cm3)
五、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石块
质量
m/g
量筒中水
的体积
V1/ cm3
放入石块后量
筒中水体积
V2/ cm3
石块
体积
V/ cm3
石块
密度
ρ(g/cm3)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实验器材充足,学生可以根据本组情况完成多个实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实验改为开放性设计实验,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将自主探究变得更有实际意义。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2、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生活性;从多种器材中选择器材设计实验,体现主体性。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密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实践性。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时间有限,不能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测密度的方法;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测密度的方法,把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从误差大小、操作难易等方面进行评估会更有说服力。
附件1
1. 同学们在实验室内测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的器材为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
(1)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质量为 g,矿石的体积为 cm3,则小矿石的密度ρ= kg/m3。
2. 测量大米密度时,小华发现米粒间有空隙,若把空隙的体积也算作大米的体积将使密度的测量结果偏 。于是,她用一个饮料瓶装满水,拧上盖子,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143g.又测出48g大米,放入瓶中,擦干溢出的水,再测这时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上右图所示,则总质量为 g。由此可以算出这种大米的密度为 kg/m3.
附件3
1.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ρ水=1.0g/cm3)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再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1) 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 。
(2) 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物理量
m1/g
V1/cm3
V2/cm3
m2/g
干燥软木塞的密度ρ/g?cm-3
测量值
6
370
(3) 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2. 小敏用天平、小瓶子和足量的水测量酱油密度。
(1) 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A向 调(选填“左”或“右”);
(2)指出图乙中存在的错误操作: ;
(3)请帮助他把实验步骤补充完整:a. 测出空瓶子的质量,记为m0 ;
b. 测出小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记为m1 ;
c. 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 ,记为m2 ;
d. 酱油密度的表达式ρ酱油 = 。
3.小军利用天平、水和烧杯来测量一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调节天平的 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下左图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
(3)如下右图所示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53g;
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再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83g;
d.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