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分层班期中考试卷
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满分40分)
1.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B.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1年后,边坡甲与边坡乙中不会有相同的物种分布
2.科学家研究发现某种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果我们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生产相关的化学物质,就可以广泛用于植物的抗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烟草被甲种蛾幼虫采食后释放的化学物质是烟草与甲种蛾在相互斗争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B.利用该种化学物质进行害虫防治属于化学防治
C.甲种蛾的幼虫与天敌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
D.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3.最新研究发现,蟋蟀通过求偶鸣叫辨认发出叫声的蟋蟀是否来自同一物种,并根据鸣叫质量选择交配对象,但交通噪音可使雌性双斑蟋对交配对象的选择变得不那么“挑剔”。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地区的蟋蟀可能不止一个物种,不能自由交配和繁衍
B.双斑蟋鸣叫求偶,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C.噪音干扰最终可能降低双斑蟋的基因多样性,甚至导致种群灭绝
D.噪音污染也可能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身心健康等
4.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型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K值-种群数是表示K值减去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图示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5.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树—草菇模式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能提高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果树的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草菇利用,提高了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草菇呼吸作用产物为果树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为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如施肥,灌溉等
6.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态缸编号 ① - + + + - +
② + + + + - +
③ + + + + + +
④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A.生态缸②③④应置于太阳光能直射的地方
B.生态缸②中的氧气含量应该高于生态缸④
C.生态缸③较生态缸④稳定性强,生态缸②稳定性最强
D.实验说明消费者和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7.以下为生态系统抵抗力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示意图,它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C.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作用的结果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8.大闸蟹是主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甲壳类动物,如图为大闸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a~k表示能量值(单位:kJ)。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h和i表示的能量来源不同,但都传递给分解者
B.图中d代表用于大闸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b的10%~20%
C.大闸蟹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大闸蟹和次级消费者接收的同种信息只能调节两者的种间关系
9.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听觉灵敏的赤狐可依靠物理信息的传递,在冬季捕食积雪下的田鼠
D.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10.假设某棉田生态系统只存在“棉花→棉铃虫→食虫鸟”一条食物链。其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食虫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d+e)
C.若食虫鸟增加1kg,则至少需要消耗棉花25kg
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D.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定大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12.如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的生物体型一定最大
B.种群A个体数大增,使种群B个体被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甲→丙段时间内个体数大幅下降的唯一原因
C.种群B在丙处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衰退型
D.在该生态系统中,最好让能量多流向C种群内
13.如图为某沙漠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
B.该食物网中荒漠雕鸮占据的营养级最多
C.次级消费者包括蛙、沙云雀、蜥蜴、蛇、荒漠雕鸮
D.大量捕杀蛇之后,荒漠雕鸮的数量减少,沙鼠和蛙的数量增加
14.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骨骼组成的。造礁珊瑚虫需要的有机物一部分来自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鱼类的排泄物,另一部分则依靠与珊瑚虫生活在一起的虫黄藻提供。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无机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在珊瑚礁中所有的鱼类构成了一个种群
B.珊瑚礁上的珊瑚虫、虫黄藻、浮游植物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虫黄藻与珊瑚虫之间形成了互利共生关系
D.虫黄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15.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列示意图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B.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湿地公园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1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到稳定的阶段后,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供给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肉食性动物较植食性动物出现的晚
C.在人为干扰作用下,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可能会加快
D.通常情况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
17.三江源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日照时间长,紫外辐射强烈,年平均气温为-5.6℃~3.8℃。该湿地主要植被紫花针茅是黑牦牛等牲畜的重要食物,其叶片纵卷如针状,表面具有较厚蜡质层。甘肃马先蒿是一种毒杂草,通过根部吸收紫花针茅的光合产物,同时释放抑制其生长的化学物质逐渐成为优势种,使该群落成为“黑土滩”型极度退化草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紫花针茅叶片的形态结构能适应低温、干旱和强紫外辐射环境
B.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
C.甘肃马先蒿导致的草地退化属于次生演替
D.修复退化的草地群落可种植各种乔木
18.古籍中有许多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蒲圻县乡土志》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
C.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D.自古以来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
19.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
20.生物群落的总体结构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如图1表示A、B两种植物竞争两种资源过程中的空间分布范围,如图2表示A、B、C、D、E五种植物竞争两种资源过程中的分布范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群落垂直结构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常呈镶嵌分布现象
C.图2中B植物可占据3个空间层次,森林中的多数鸟类也具有类似情况
D.分析图1、2,可推出多种植物在竞争少数资源时可以存在共存现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60分)
21.(12分)下图 1 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 2 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示意图,其中 a~g 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 1 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 2 中,若 A 表示图 1 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 B 表示_____,C 表示______________。
(3)图 2 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 E 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4)森林中的动物在不同季节一般都有换羽(毛)的习性,这是它们受到________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22.(14分)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曲线处于下降阶段时,雪兔的出生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此阶段雪兔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
(4)若雪兔某一时刻有10000只,从邻近的区域迁入2000只,又迁出1000只,则迁入率为_________。
(5)在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____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_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23.(14分)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其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1所示,种群数量关系如图2和3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 1 中可以看出轮虫与鲫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鲢鱼与鲫鱼如果灭亡,该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基本不变”)。
(2)图 2 为鲫鱼的种群数量相关曲线,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鲫鱼种群数量应处于图中_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 或“不变”)。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第1-5年时,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型,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_年,第20-30年该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死亡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4.(20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图(图1),研究人员在对某淡水养殖湖泊研究后,绘制了该湖泊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图2)和碳循环(图3)示意图,图中A~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a-c时间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型增长。种群数量刚达到最大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
(2)de时间段环境容纳量的变化是______。时间点f时,种群数量是否为0?__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
(3)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实验者将稀释10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摇匀后从中吸取少量菌液滴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上,在显微镜下计数。若实验者计数了25个中方格中的5个,共有44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色的有4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密度为__________个/mL。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图3中的B表示________,图3中有而图2中没有的成分有________(填字母)。图3中,碳元素以CO2形式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
(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虾的种群密度时,若第一次用大网眼的网进行捕捞并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的网进行捕捞并计数,则最终调查的数值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将________(填明显偏大、明显偏小或无明显差异)。
(6)若将图3修改为该淡水养殖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需要将A的含义改为“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增加光和____________的能量输入,删除图中的过程________(填数字序号)。
参考答案
1.A 2.B 3.B 4.A 5.B 6.C 7.A 8.A 9.D 10.D 11.D 12.D 13.D 14.C 15.D 16.A 17.D 18.D 19.A 20.B
21. 热能 在食物链中能量传递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高,可利用的能量少 Ⅱ所同化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物理 自然选择
22. A 140000 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小于 衰退型 20% 60千只 晚于
23. 种间竞争, 下降 b 偏高 增长 20 等于
24.(1) S c点
(2) 减少 不一定
(3)2×108
(4) 生产者 AD ①②③④
(5)无明显差异
(6) 饲料中有机物 ①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