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2月20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76546824例,累计死亡病例1690155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639645例,新增死亡病例10966例。中国以外新增确诊病例逾63.9万例,累计确诊病例逾764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逾168万例。
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8038833例,累计死亡病例322648例。与前一日数据相比,美国新增确诊病例222091例,新增死亡病例5507例。美国14日开启的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状况频出,在接连出现受种者过敏、疫苗返厂等事件后,美国多州政府又抱怨疫苗发货量大幅度减少。特朗普政府试图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不过辉瑞拒绝“背锅”,否认产能出现问题,表示可以提供的疫苗数量远远多于正在发放的数量。
12月18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 瑞安表示,过去几天墨西哥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上报的病例数量有所增加,令人担忧。墨西哥和其他北美国家实际上从未走出第一波疫情,虽然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病例又再次激增,巴西和美国也是如此。美洲区域目前正处于病毒密集传播的阶段。
据俄罗斯新冠病毒防疫官网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俄罗斯新增2820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达2819429例;新增新冠肺炎死亡病例585例,累计死亡50347例。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 金茨堡表示,到明年秋季末,大约70-80%的俄罗斯人口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金茨堡在“俄罗斯1台”上表示:“如果我们每月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疫苗的话,这对于我们的国内消费来说非常现实。那到2021年秋季末,我们应该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也就是说,新冠肺炎将会由疫苗控制住。”
英国政府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27052例,累计确诊2004219例;新增死亡病例534例,累计死亡67075例。英国政府19日宣布,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新冠疫情防控级别将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以遏制病毒传播速度。英国首相约翰逊当天在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说,从20日起,伦敦、英格兰东南部和东部将从目前的三级防控级别升至四级,为期两周,对应的措施类似英格兰地区今年11月开始实施的大范围“禁足”措施。
——摘选自《海外网》
材料二:
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呼吁各国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著名病理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前校长西布兰德 彭浦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快速有力。”而这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直接相关,也与中华文化的独特属性密不可分。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人命关天、敬畏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即便是耄耋老人,医疗组也绝不放弃治疗,许多白发苍苍的病人治愈出院,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突出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杰里米 边沁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有这些在此含义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这些也含义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在边沁看来,所谓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恶则与之相反。而放弃高龄病人这个选择,在中国伦理文化中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伦理特质。
——摘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14日开始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但受种者过敏、疫苗返厂等接种状况频出,特朗普政府试图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
B.为遏制病毒蔓延,英国政府宣布将首都伦敦新冠疫情防控级别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并开始实施“禁足”措施。
C.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重要途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D.中国政府快速有力遏制疫情蔓延,得到了荷兰著名病理学家西布兰德 彭浦曼的盛赞,这将展现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去几天墨西哥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病例数量再次激增,虽然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实际上美洲一些国家依然没有走出第一波疫情。
B.中华优秀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可以推动促进抗疫经验交流,为各国早日战胜疫情提供了范例。
C.新冠肺炎可以由疫苗控制住,只要每月疫苗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就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亚历山大 金茨堡如是说。
D.早在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杰里米 边沁就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并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可见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含义的一项是 ( )
A.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B.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 访记》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D.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明)冯梦龙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控制疫情?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1.A
2.C
3.C
4.①首先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提出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来应对疫情的观点。②接着从正面论述中国在疫情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做法以及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本质。③然后从反面介绍了西方自由主义和功利主认的文化传统,指出其文化本质。④最后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中华文化中的伦理特质以及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5.①实行多边主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②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中华文化特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③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建立各方面的协作机制,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染途径。
【考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掌握的能力。此题需要先根据每一段的首尾句确定每一段的中心观点,然后对每一段的中心观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与划分,按照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一个答题思路进行概括总结。
(5)此题考查学生文本的结合与拓展能力。做这种题不能脱离文本,首先根据题目确定所要找的文本在哪部分,然后结合文本加上自己的分析即可。做这种题必须要全面具体并且有自己的分析,注意不能直接照抄原材料。
1.B.范围不当,原文“英国政府19日宣布,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新冠疫情防控级别将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以遏制病毒传播速度”,是“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而非“首都伦敦”,“禁足”措施也是如此。C.曲解文意,原文“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呼吁各国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把“唯一途径”说成是“重要途径”。D.“这将展现”错误,原文是“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故答案为:A
2.C.原文“如果我们每月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疫苗的话,这对于我们的国内消费来说非常现实。那到2021年秋季末,我们应该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也就是说,新冠肺炎将会由疫苗控制住”,把假设关系改为充分条件关系。
故答案为:C
3.C.依据原文“人命关天、敬畏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材料二是以人为本,本项是励志的内容。
故答案为:C
4.材料二分为四个层次。第1段是第一层,总领全文,提出观点;第2、3段是第二层从正面论述中国在疫情中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要义:第4段是第三层,从反面论述西方国家在疫情中采取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延误了疫情的控制进度;最后一段是第四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国的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要义在疫情中的积极作用。
5.根据题干设问本质是概括中国控制住迅速蔓延的疫情所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理念。根据材料二第1段“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得出答案第一点;根据材料二第2段“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等内容,得出答案第二点;根据材料二第3段“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得出答案第三点。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莱。莱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莱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地里吃过饭呢?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
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处在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
B.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C.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
D.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7.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作为一部在中国当代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上的真实的? 请结合节选文本展开分析。
【答案】6.B
7.①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②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③开篇环境描写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转入下一个画面,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
8.①现实主义创作笔法成功运用,还原了事物的本来状态。文中无论是写早春的黄土高原、县城的环境,或是对县立高中的相关描写,都采用了近乎直录的笔法,写得十分逼真。②生动具体的场面描写增强了现场感真实性。连用动词,结合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学生吃午饭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对孙少平打饭场景的描写,如在眼前。③细节等描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对孙少平的肖像、穿着、动作等细致入微的刻画,与他自尊、敏感,而又勇敢面对贫困的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考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 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 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 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B“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错误,没有批评,只是客观叙述学生的生活水平,为孙少平出场做铺垫,更加衬托孙少平上高中时的贫穷。
故答案为:B
7.先分析景物特点,时令到了惊蛰,但是却仍在下雪,可见“春寒料峭”,“温暖的春天还没来”。再分析作用。开头段景物描写一般作用是点明时间,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此处也点明时令,渲染了寒冷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此处的“寒冷”还有象征意义,象征社会的寒冬,此处的景物描写也暗示着社会的春天也还没有到来,需要耐心等待。开头的描写内容与下文的热闹场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更利于画面的转化,从而更好地突出具体的人物和引出具体的叙述故事。
8.《平凡的世界》以传统的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的创造手法为主,注重故事的连贯性,注重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部紧扣现实社会的小说。在对人物的描写上,客观、准确、真实,由细节捕捉到了当时时代的脉搏和人们观念转变的艰难程度。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转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牙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赠太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荫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如,入太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②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答案】9.C
10.D
11.B
12.①王翱请求对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
②(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
【考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
王翱,字九皋,是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王翱两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被提升为御史,当时官吏有了罪,不问罪大罪小,都允许通过搬砖恢复原来的职位。王翱请求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英宗即皇帝位后,提升他担任右金都御史,偕同都督武兴镇守江西,惩治贪官,打击奸邪,官吏百姓对他又怕又爱。正统二年,他被召回都察院。七年冬,总管辽东军务。王翱因为军令长期松弛,敌人来了,将士们不能奋力作战,就趁着各位将领到官庭谒见时,以军行无纪律之罪责备他们,命令身边人把这些将领拉出去斩首。将领们都惶恐地叩头,希望效死力来赎罪。王翱于是亲自巡行边防,从山海关到开原,沿途修缮城垣,疏浚沟渠。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他还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军民都非常高兴。王翱又因边塞孤悬在外,远离内地,军饷缺乏,便依据当地风俗立法,让犯罪的人能够借劳作所得赎罪。十多年间,获得了大量粮食和牛羊数十万,边防用度因此很充足。景泰三年,王翱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务。浔、梧地区瑶人叛乱,总兵董兴、武毅互相推卸责任,不作为,于谦请求让翁信、陈旺替换他们,而且特意派遣一个大臣来监管军中事务,于是朝廷任命了王翱。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王翱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初,何文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王翱替代了他们,完全遵守现有法令。成化元年晋升为太子太保,皇帝免了他雨雪天朝参。(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还没有出都城他就去世了。皇帝追赠他太保一职,谥号是忠肃。王翱在吏部时,谢绝别人的请谒,公事之余总是住在值宿的地方,不是过年过节、初一十五拜谒祖先祠堂,他不曾回到私宅。每次选用官员,有时正值他被皇上召去谈话,侍郎代为选用。王翱回来后即使很晚了,也一定到官署查看所选的是什么人,唯恐有选用不当的地方。他推荐人才不让人家知道,他说:“吏部怎能是快意恩仇的地方呢 ”他自己信奉节俭朴素。景帝知道他贫穷,为他在盐山建造了宅院。他的孙子因为受庇荫入太学读书,王翱不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说:“不要妨碍了寒士之路。”王翱从辽东回朝时,一同做事的宦官敬重王翱,送给他几颗明珠,王翱坚决推辞。那人说:“这是先朝皇帝赐给我的,您不会以为这是赃物而拒绝我吧 ”王翱不得已,收下并把它们收藏起来。那位宦官死后,王翱召来宦官的侄子归还。
9.句意: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王翱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初,何文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在“瑶人”后断开,则“向化”就没有了主语,故排除A、D项。“初”意为当初,是对从前情况的追述,不能紧连在“尚书”的后面,故排除B、D项。据语意看,“为言官攻去”是个被动句,不应在“为”后断开,故排除A、B项。
故答案为:C
10.D“子辈因父辈”错误,应是“子孙因前辈”
故答案为:D
11.B“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错误,是在盐山建了宅院。
故答案为:B
12.①王翱请求对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但”,只;“以”,目的连词,用来;“贪黩”,贪官污吏。)
②(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辄”,总是;“数”,多次;“致仕”,退休。)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西村思往事。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桃源世界,他还清楚记得当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意思不同,诗中的“初”是“才”“刚刚”的意思,而“小乔初嫁了”中的“初”同“出”。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4.“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1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
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3.B
14.B
15.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 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象、表达技巧和分析能力。是一道赏句题,答题时要结合题干中提示的手法进行赏析。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13.B“小乔初嫁了”的“初”也是“才”“刚刚”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4.B “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
故答案为:B
15.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西村》译文还记得当年游玩时进入乱山深处,想去找个人家敲门要水解渴却发现自己闯进了世外桃源。高大的柳树簇拥着一座小桥刚刚调转马头,就看到自成小村的几户人家紧靠着水边。清风从茂密的树林深处送来几声清脆的鸟语当年醉酒后留下自己墨痕的墙壁已经破败,青苔斑斑。此时的天空有几片细碎的云朵与一弯微明的新月,今晚我要用清新的小诗,记下这个姜丽的黄昏。
16.(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提出了“ , ”的观点,并以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作为论据论述盛衰之理。
(2)《诗经·氓》中,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结果显示“体无咎言”,随后女主人公提出“ , ”以完成婚事。
(3)云树绕堤沙, ,天堑无涯。《望海潮》
(4) ,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5)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6)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论语>十二章》
(7)《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答案】(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怒涛卷霜雪
(4)连峰去天不盈尺
(5)长使英雄泪满襟
(6)敏于事而慎于言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考点】名句
【解析】【分析】(1)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重点字:曰、哉)
(2)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重点字:贿)
(3) 怒涛卷霜雪(重点字:霜)
(4) 连峰去天不盈尺(重点字:盈)
(5) 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字:襟)
(6) 敏于事而慎于言(重点字:慎)
(7)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重点字: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默写时一定要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及字迹。比如曰、哉、贿、盈、襟、慎等字形。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认真审题后完成填空。
三、语言表达(19分)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病态追星________________,成为把很多青少年________________于其中的歪风邪气,甚至突破法律常识和道德底线,“饭圈”就变味、变质了。(
),其危害不可小觑,决不能任其发展蔓延。
“饭圈”之乱,根源何在?根子还在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错误导向之下,资本力量和一些机构推波助澜、兴风作浪。从“以爱之名”制造话题、炒作热度,到雇佣网络水军“养号”控评,从集资应援搞“扭蛋”“抽卡”,到以“限时比拼”诱导青少年“借贷追星”,喧嚣的“饭圈”背后,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打造“顶流”、利用流量大肆敛财的灰色产业链。在利益逻辑操纵之下,一些德不配位、素质堪忧的艺人被________________包装,从“凡”变“神”再打造“圈”,把粉丝文化变成了大肆攫取利益的工具。
近年来,从袁隆平到钟南山,从张定宇到张桂梅,正能量楷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爱豆”,折射出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所在。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行其道 裹带 不择手段 过渡
B.大行其道 裹挟 不择手段 过度
C.蔚然成风 裹挟 唯利是图 过渡
D.蔚然成风 裹带 唯利是图 过度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B.大量社会资源被不良粉丝文化浪费,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C.误导青少年价值观,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
D.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青少年价值观被误导
19.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B.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C.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为全社会追梦圆梦不断注入推动力。
D.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为全社会追梦圆梦不断注入推动力。
【答案】17.B
18.A
19.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7.第一处,大行其道:指在某范围内广为流传,盛行一时,成为一种风尚(中性词)。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此处形容病态追星现象,应用“大行其道”。第二处,裹挟:(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裹带:携带。此处指病态追星现象把青少年也卷入其中,应用“裹挟”。第三处,不择手段:形容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上文强调使用的手段多,应用“不择手段”。第四处,过度:超过,超过一定限度。过渡: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一个阶段的转型。此处指包装超过一定限度,应用“过度”。
故答案为:B。
18. A.根据后文“其危害不可小觑”,确定主语应为“不良粉丝文化”,故排除B、C;而D选项前后主语不一致。
故答案为:A。
19.C.文中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两个分句顺序颠倒,和后文衔接不好;二是原句是条件关系,应该把“就能”改为“才能”;三是状语位置不对,把“不断”调到“注入”前面。三处语病都改正的只有C项。
故答案为:C。
20.(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 。 , 。 , , 。
孔夫子经过十四年的羁旅生涯回到鲁国后,做的第一件完整的大事应该就是重新整理编排《诗经》,这在《论语·子罕第九》中可以得到印证。加上他对于西周早期的礼教极其推崇,当然也是用《诗经》里的诗句来为自己的话做印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确实是孔夫子把《关雎》编排为开篇之作,那么他一定是本着参照周初礼教的初衷,以《关雎》来给整部《诗经》定基调,那就是“思无邪”。
①《诗经》就应该已经成型
②同时也是《国风》的第一首诗
③虽然在孔夫子之前
④这也应该是做出了很多权衡与考量的
⑤但他肯定是对其中诗作的次序做了编排的
⑥第一首就以爱情诗作为开端
A.②⑥④③①⑤ B.②⑥③①⑤④
C.⑥④②①③⑤ D.⑥⑤③①②④
【答案】A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
文段首句是“《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因为《诗经》是以《国风》为首的,所以(“同时也是《国风》的第一首诗”衔接最恰当。排余 C、D 。②句中提及“第一首诗”,而⑥句以“第二首”开头,所以6句应该紧接②句之后。④句解释以爱情诗作为开端”的原因,可接在⑥句后;③句不能接⑥句,否则语段表述就不完整,故排除B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思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抓标志词,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21.(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楚人既咎子兰劝怀王入秦 ②幸蒙其赏赐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君子喻于义 ⑤故有道者不处 ⑥皆为陛下所成就
⑦女也不爽
【答案】怪罪,责怪;希望;吝惜;明白;为,做;栽培,提拔;差错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咎: 怪罪,责怪 ;幸:希望;爱: 吝惜 ;喻: 明白 ;处: 为,做 ;成就: 栽培,提拔 ;爽: 差错
故答案为:①怪罪,责怪 ;②希望;③吝惜;④明白;⑤为,做;⑥栽培,提拔;⑦差错
【点评】考查学生解释文言文字词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一词多义和平时的积累,将平时积累的词义都带入原文,看看哪个比较符合句意即可。
四、作文(60分)
2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考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写作、表达的能力。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简洁扼要。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取关键词并结合所给提示语“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审题与立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有“相信自己”“树枝”和“翅膀”。“相信自己”不难理解。而针对“树枝”和“翅膀”,应深刻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树枝”喻指可以凭借的外在条件,可以是职位、名气、荣誉、平台等,而“翅膀”喻指自己的能力、实力、本领、潜力等。
参考立意:
1、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实力;
2、能力使人不畏艰难(挑战);
3、自信源于自强(实力);
4、自己才是最强大的依靠;
5、藏器于身,恃才傲物;
6、有才方能傲物;
7、与其依靠外物,不如强大自身;
8、不管外部条件如何优劣,关键在于掌控自己的命运;
9、只有真才实学才给人安全感;
10、有实力就任性。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2月20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76546824例,累计死亡病例1690155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639645例,新增死亡病例10966例。中国以外新增确诊病例逾63.9万例,累计确诊病例逾764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逾168万例。
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8038833例,累计死亡病例322648例。与前一日数据相比,美国新增确诊病例222091例,新增死亡病例5507例。美国14日开启的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状况频出,在接连出现受种者过敏、疫苗返厂等事件后,美国多州政府又抱怨疫苗发货量大幅度减少。特朗普政府试图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不过辉瑞拒绝“背锅”,否认产能出现问题,表示可以提供的疫苗数量远远多于正在发放的数量。
12月18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 瑞安表示,过去几天墨西哥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上报的病例数量有所增加,令人担忧。墨西哥和其他北美国家实际上从未走出第一波疫情,虽然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病例又再次激增,巴西和美国也是如此。美洲区域目前正处于病毒密集传播的阶段。
据俄罗斯新冠病毒防疫官网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俄罗斯新增2820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达2819429例;新增新冠肺炎死亡病例585例,累计死亡50347例。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 金茨堡表示,到明年秋季末,大约70-80%的俄罗斯人口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金茨堡在“俄罗斯1台”上表示:“如果我们每月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疫苗的话,这对于我们的国内消费来说非常现实。那到2021年秋季末,我们应该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也就是说,新冠肺炎将会由疫苗控制住。”
英国政府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27052例,累计确诊2004219例;新增死亡病例534例,累计死亡67075例。英国政府19日宣布,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新冠疫情防控级别将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以遏制病毒传播速度。英国首相约翰逊当天在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说,从20日起,伦敦、英格兰东南部和东部将从目前的三级防控级别升至四级,为期两周,对应的措施类似英格兰地区今年11月开始实施的大范围“禁足”措施。
——摘选自《海外网》
材料二:
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呼吁各国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著名病理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前校长西布兰德 彭浦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快速有力。”而这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直接相关,也与中华文化的独特属性密不可分。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人命关天、敬畏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即便是耄耋老人,医疗组也绝不放弃治疗,许多白发苍苍的病人治愈出院,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突出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杰里米 边沁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有这些在此含义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这些也含义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在边沁看来,所谓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恶则与之相反。而放弃高龄病人这个选择,在中国伦理文化中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伦理特质。
——摘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14日开始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但受种者过敏、疫苗返厂等接种状况频出,特朗普政府试图将责任归咎于辉瑞生产问题。
B.为遏制病毒蔓延,英国政府宣布将首都伦敦新冠疫情防控级别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并开始实施“禁足”措施。
C.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重要途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D.中国政府快速有力遏制疫情蔓延,得到了荷兰著名病理学家西布兰德 彭浦曼的盛赞,这将展现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去几天墨西哥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病例数量再次激增,虽然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实际上美洲一些国家依然没有走出第一波疫情。
B.中华优秀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可以推动促进抗疫经验交流,为各国早日战胜疫情提供了范例。
C.新冠肺炎可以由疫苗控制住,只要每月疫苗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就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亚历山大 金茨堡如是说。
D.早在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杰里米 边沁就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并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可见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含义的一项是 ( )
A.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B.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 访记》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D.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明)冯梦龙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控制疫情?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莱。莱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莱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地里吃过饭呢?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
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处在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
B.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C.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
D.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7.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作为一部在中国当代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上的真实的? 请结合节选文本展开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转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牙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赠太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荫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如,入太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②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西村思往事。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桃源世界,他还清楚记得当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意思不同,诗中的“初”是“才”“刚刚”的意思,而“小乔初嫁了”中的“初”同“出”。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4.“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1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
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6.(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提出了“ , ”的观点,并以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作为论据论述盛衰之理。
(2)《诗经·氓》中,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结果显示“体无咎言”,随后女主人公提出“ , ”以完成婚事。
(3)云树绕堤沙, ,天堑无涯。《望海潮》
(4) ,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5)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6)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论语>十二章》
(7)《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三、语言表达(19分)
(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病态追星________________,成为把很多青少年________________于其中的歪风邪气,甚至突破法律常识和道德底线,“饭圈”就变味、变质了。(
),其危害不可小觑,决不能任其发展蔓延。
“饭圈”之乱,根源何在?根子还在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错误导向之下,资本力量和一些机构推波助澜、兴风作浪。从“以爱之名”制造话题、炒作热度,到雇佣网络水军“养号”控评,从集资应援搞“扭蛋”“抽卡”,到以“限时比拼”诱导青少年“借贷追星”,喧嚣的“饭圈”背后,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打造“顶流”、利用流量大肆敛财的灰色产业链。在利益逻辑操纵之下,一些德不配位、素质堪忧的艺人被________________包装,从“凡”变“神”再打造“圈”,把粉丝文化变成了大肆攫取利益的工具。
近年来,从袁隆平到钟南山,从张定宇到张桂梅,正能量楷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爱豆”,折射出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所在。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行其道 裹带 不择手段 过渡
B.大行其道 裹挟 不择手段 过度
C.蔚然成风 裹挟 唯利是图 过渡
D.蔚然成风 裹带 唯利是图 过度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B.大量社会资源被不良粉丝文化浪费,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C.误导青少年价值观,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
D.不良粉丝文化浪费大量社会资源,青少年价值观被误导
19.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B.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不断为全社会追梦圆梦注入推动力。
C.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为全社会追梦圆梦不断注入推动力。
D.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就能培养出健康向上、堪当大任的“希望之星”,为全社会追梦圆梦不断注入推动力。
20.(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 。 , 。 , , 。
孔夫子经过十四年的羁旅生涯回到鲁国后,做的第一件完整的大事应该就是重新整理编排《诗经》,这在《论语·子罕第九》中可以得到印证。加上他对于西周早期的礼教极其推崇,当然也是用《诗经》里的诗句来为自己的话做印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确实是孔夫子把《关雎》编排为开篇之作,那么他一定是本着参照周初礼教的初衷,以《关雎》来给整部《诗经》定基调,那就是“思无邪”。
①《诗经》就应该已经成型
②同时也是《国风》的第一首诗
③虽然在孔夫子之前
④这也应该是做出了很多权衡与考量的
⑤但他肯定是对其中诗作的次序做了编排的
⑥第一首就以爱情诗作为开端
A.②⑥④③①⑤ B.②⑥③①⑤④
C.⑥④②①③⑤ D.⑥⑤③①②④
21.(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楚人既咎子兰劝怀王入秦 ②幸蒙其赏赐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君子喻于义 ⑤故有道者不处 ⑥皆为陛下所成就
⑦女也不爽
四、作文(60分)
22.(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C
4.①首先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提出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来应对疫情的观点。②接着从正面论述中国在疫情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做法以及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本质。③然后从反面介绍了西方自由主义和功利主认的文化传统,指出其文化本质。④最后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中华文化中的伦理特质以及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5.①实行多边主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②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中华文化特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③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建立各方面的协作机制,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染途径。
【考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掌握的能力。此题需要先根据每一段的首尾句确定每一段的中心观点,然后对每一段的中心观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与划分,按照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一个答题思路进行概括总结。
(5)此题考查学生文本的结合与拓展能力。做这种题不能脱离文本,首先根据题目确定所要找的文本在哪部分,然后结合文本加上自己的分析即可。做这种题必须要全面具体并且有自己的分析,注意不能直接照抄原材料。
1.B.范围不当,原文“英国政府19日宣布,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新冠疫情防控级别将提升至新增加的第四级,以遏制病毒传播速度”,是“首都伦敦等部分地区”而非“首都伦敦”,“禁足”措施也是如此。C.曲解文意,原文“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呼吁各国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把“唯一途径”说成是“重要途径”。D.“这将展现”错误,原文是“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故答案为:A
2.C.原文“如果我们每月的生产量达到500万至600万剂疫苗的话,这对于我们的国内消费来说非常现实。那到2021年秋季末,我们应该可以接种70-80%的人口,也就是说,新冠肺炎将会由疫苗控制住”,把假设关系改为充分条件关系。
故答案为:C
3.C.依据原文“人命关天、敬畏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材料二是以人为本,本项是励志的内容。
故答案为:C
4.材料二分为四个层次。第1段是第一层,总领全文,提出观点;第2、3段是第二层从正面论述中国在疫情中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要义:第4段是第三层,从反面论述西方国家在疫情中采取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延误了疫情的控制进度;最后一段是第四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国的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要义在疫情中的积极作用。
5.根据题干设问本质是概括中国控制住迅速蔓延的疫情所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理念。根据材料二第1段“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得出答案第一点;根据材料二第2段“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等内容,得出答案第二点;根据材料二第3段“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得出答案第三点。
【答案】6.B
7.①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②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③开篇环境描写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转入下一个画面,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
8.①现实主义创作笔法成功运用,还原了事物的本来状态。文中无论是写早春的黄土高原、县城的环境,或是对县立高中的相关描写,都采用了近乎直录的笔法,写得十分逼真。②生动具体的场面描写增强了现场感真实性。连用动词,结合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学生吃午饭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对孙少平打饭场景的描写,如在眼前。③细节等描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对孙少平的肖像、穿着、动作等细致入微的刻画,与他自尊、敏感,而又勇敢面对贫困的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考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 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 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 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B“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错误,没有批评,只是客观叙述学生的生活水平,为孙少平出场做铺垫,更加衬托孙少平上高中时的贫穷。
故答案为:B
7.先分析景物特点,时令到了惊蛰,但是却仍在下雪,可见“春寒料峭”,“温暖的春天还没来”。再分析作用。开头段景物描写一般作用是点明时间,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此处也点明时令,渲染了寒冷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此处的“寒冷”还有象征意义,象征社会的寒冬,此处的景物描写也暗示着社会的春天也还没有到来,需要耐心等待。开头的描写内容与下文的热闹场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更利于画面的转化,从而更好地突出具体的人物和引出具体的叙述故事。
8.《平凡的世界》以传统的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的创造手法为主,注重故事的连贯性,注重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部紧扣现实社会的小说。在对人物的描写上,客观、准确、真实,由细节捕捉到了当时时代的脉搏和人们观念转变的艰难程度。
【答案】9.C
10.D
11.B
12.①王翱请求对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
②(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
【考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
王翱,字九皋,是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王翱两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被提升为御史,当时官吏有了罪,不问罪大罪小,都允许通过搬砖恢复原来的职位。王翱请求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英宗即皇帝位后,提升他担任右金都御史,偕同都督武兴镇守江西,惩治贪官,打击奸邪,官吏百姓对他又怕又爱。正统二年,他被召回都察院。七年冬,总管辽东军务。王翱因为军令长期松弛,敌人来了,将士们不能奋力作战,就趁着各位将领到官庭谒见时,以军行无纪律之罪责备他们,命令身边人把这些将领拉出去斩首。将领们都惶恐地叩头,希望效死力来赎罪。王翱于是亲自巡行边防,从山海关到开原,沿途修缮城垣,疏浚沟渠。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他还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军民都非常高兴。王翱又因边塞孤悬在外,远离内地,军饷缺乏,便依据当地风俗立法,让犯罪的人能够借劳作所得赎罪。十多年间,获得了大量粮食和牛羊数十万,边防用度因此很充足。景泰三年,王翱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务。浔、梧地区瑶人叛乱,总兵董兴、武毅互相推卸责任,不作为,于谦请求让翁信、陈旺替换他们,而且特意派遣一个大臣来监管军中事务,于是朝廷任命了王翱。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王翱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初,何文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王翱替代了他们,完全遵守现有法令。成化元年晋升为太子太保,皇帝免了他雨雪天朝参。(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还没有出都城他就去世了。皇帝追赠他太保一职,谥号是忠肃。王翱在吏部时,谢绝别人的请谒,公事之余总是住在值宿的地方,不是过年过节、初一十五拜谒祖先祠堂,他不曾回到私宅。每次选用官员,有时正值他被皇上召去谈话,侍郎代为选用。王翱回来后即使很晚了,也一定到官署查看所选的是什么人,唯恐有选用不当的地方。他推荐人才不让人家知道,他说:“吏部怎能是快意恩仇的地方呢 ”他自己信奉节俭朴素。景帝知道他贫穷,为他在盐山建造了宅院。他的孙子因为受庇荫入太学读书,王翱不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说:“不要妨碍了寒士之路。”王翱从辽东回朝时,一同做事的宦官敬重王翱,送给他几颗明珠,王翱坚决推辞。那人说:“这是先朝皇帝赐给我的,您不会以为这是赃物而拒绝我吧 ”王翱不得已,收下并把它们收藏起来。那位宦官死后,王翱召来宦官的侄子归还。
9.句意:两广地区有总督,就从王翱开始,王翱到镇之后,将吏们都畏惧而且服从。王翱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人都归服了,辖区之内安定太平。入京担任了吏部尚书。当初,何文渊协助王直掌管吏部,做事多从私心出发,被谏官弹劾而罢了官。在“瑶人”后断开,则“向化”就没有了主语,故排除A、D项。“初”意为当初,是对从前情况的追述,不能紧连在“尚书”的后面,故排除B、D项。据语意看,“为言官攻去”是个被动句,不应在“为”后断开,故排除A、B项。
故答案为:C
10.D“子辈因父辈”错误,应是“子孙因前辈”
故答案为:D
11.B“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错误,是在盐山建了宅院。
故答案为:B
12.①王翱请求对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但”,只;“以”,目的连词,用来;“贪黩”,贪官污吏。)
②(他)屡次上奏章请求归乡,(皇帝)总是安慰并挽留他,多次派太医为他看病,病得厉害了,才允许他退休。(“辄”,总是;“数”,多次;“致仕”,退休。)
【答案】13.B
14.B
15.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 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象、表达技巧和分析能力。是一道赏句题,答题时要结合题干中提示的手法进行赏析。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13.B“小乔初嫁了”的“初”也是“才”“刚刚”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4.B “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
故答案为:B
15.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西村》译文还记得当年游玩时进入乱山深处,想去找个人家敲门要水解渴却发现自己闯进了世外桃源。高大的柳树簇拥着一座小桥刚刚调转马头,就看到自成小村的几户人家紧靠着水边。清风从茂密的树林深处送来几声清脆的鸟语当年醉酒后留下自己墨痕的墙壁已经破败,青苔斑斑。此时的天空有几片细碎的云朵与一弯微明的新月,今晚我要用清新的小诗,记下这个姜丽的黄昏。
16.【答案】(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怒涛卷霜雪
(4)连峰去天不盈尺
(5)长使英雄泪满襟
(6)敏于事而慎于言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考点】名句
【解析】【分析】(1)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重点字:曰、哉)
(2)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重点字:贿)
(3) 怒涛卷霜雪(重点字:霜)
(4) 连峰去天不盈尺(重点字:盈)
(5) 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字:襟)
(6) 敏于事而慎于言(重点字:慎)
(7)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重点字: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默写时一定要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及字迹。比如曰、哉、贿、盈、襟、慎等字形。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认真审题后完成填空。
【答案】17.B
18.A
19.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7.第一处,大行其道:指在某范围内广为流传,盛行一时,成为一种风尚(中性词)。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此处形容病态追星现象,应用“大行其道”。第二处,裹挟:(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裹带:携带。此处指病态追星现象把青少年也卷入其中,应用“裹挟”。第三处,不择手段:形容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上文强调使用的手段多,应用“不择手段”。第四处,过度:超过,超过一定限度。过渡: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一个阶段的转型。此处指包装超过一定限度,应用“过度”。
故答案为:B。
18. A.根据后文“其危害不可小觑”,确定主语应为“不良粉丝文化”,故排除B、C;而D选项前后主语不一致。
故答案为:A。
19.C.文中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让正能量主流成为‘顶流’,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两个分句顺序颠倒,和后文衔接不好;二是原句是条件关系,应该把“就能”改为“才能”;三是状语位置不对,把“不断”调到“注入”前面。三处语病都改正的只有C项。
故答案为:C。
20.【答案】A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
文段首句是“《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因为《诗经》是以《国风》为首的,所以(“同时也是《国风》的第一首诗”衔接最恰当。排余 C、D 。②句中提及“第一首诗”,而⑥句以“第二首”开头,所以6句应该紧接②句之后。④句解释以爱情诗作为开端”的原因,可接在⑥句后;③句不能接⑥句,否则语段表述就不完整,故排除B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思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抓标志词,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21.【答案】怪罪,责怪;希望;吝惜;明白;为,做;栽培,提拔;差错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咎: 怪罪,责怪 ;幸:希望;爱: 吝惜 ;喻: 明白 ;处: 为,做 ;成就: 栽培,提拔 ;爽: 差错
故答案为:①怪罪,责怪 ;②希望;③吝惜;④明白;⑤为,做;⑥栽培,提拔;⑦差错
【点评】考查学生解释文言文字词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一词多义和平时的积累,将平时积累的词义都带入原文,看看哪个比较符合句意即可。
22.【答案】略
【考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写作、表达的能力。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简洁扼要。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取关键词并结合所给提示语“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审题与立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有“相信自己”“树枝”和“翅膀”。“相信自己”不难理解。而针对“树枝”和“翅膀”,应深刻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树枝”喻指可以凭借的外在条件,可以是职位、名气、荣誉、平台等,而“翅膀”喻指自己的能力、实力、本领、潜力等。
参考立意:
1、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实力;
2、能力使人不畏艰难(挑战);
3、自信源于自强(实力);
4、自己才是最强大的依靠;
5、藏器于身,恃才傲物;
6、有才方能傲物;
7、与其依靠外物,不如强大自身;
8、不管外部条件如何优劣,关键在于掌控自己的命运;
9、只有真才实学才给人安全感;
10、有实力就任性。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