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āi) 婆娑(suō) 濒临(bīn) 恹恹欲睡(yàn)
B.兴味(xìng) 臼齿(jiù) 簌簌(shù) 瘦骨嶙峋(lín)
C.遒劲(jìng) 秀颀(qí) 虬枝(qiú) 无动于衷(zhōng)
D.绢本(juān) 菌子(jùn) 映衬(yìng) 重峦叠嶂(luán)
2.(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妥贴 奔弛 蔓延 俯仰生姿
B.云霄 暴晒 田畴 摩肩接踵
C.辟邪 锤练 鲜腴 纵横绝荡
D.锁屑 遏制 狼藉 无瑕一顾
3.(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艾谷兰在校门口书摊上意外买到渴望已久的《水浒传》,真是妙手偶得啊!
B.各省市情形不一,只有因地制宜,随时变通。
C.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条康庄大道,马来车往,络绎不绝。
D.新中国的航天事业白手起家,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4.(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B.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C.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D.各地各部门都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5.(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请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又一年“双11”落幕,除了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等多家电商平台不断刷新的消费纪录,技术进步对商业变革给予的支撑同样值得关注。11月14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双11”,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多项“黑科技”,让这场全民购物狂欢有了更大的“底气”。
电子价签、重力感应货架、AI大数据、5G的全覆盖、人脸识别、自动结算等新技术帮助我们完成了从线上走到线下的构想,用高效的线上经验赋能线下,用科技前卫的线下卖场闭环让消费者与产品之间产生深度交互,极大地刺激了消费。
“和以前的电器卖场完全不一样,逛电器商场居然可以这么好玩!”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市民现场探店之后都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6.(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名著阅读
(1)知识积累 下列有关《昆虫记》一书内容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昆虫记》又名《昆虫物语》《昆虫的故事》,是作者花了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巨著。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B.作者深刻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习性、活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种种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和哲思跃然纸上。
C.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D.作者笔下的小生灵都很可爱,如像个吝啬鬼的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的杨柳天牛。
(2)实验观察 艾谷兰同学根据“蛴螬冒险”一章,总结了法布尔实验观察的步骤,请根据《昆虫记》一书还原出当时观察的顺序。( )
当掘地蜂经过蜂巢门口时,蛴螬立刻附到蜜蜂身上:
①跟随蜜蜂进入蜂巢;
②爬进蜜蜂绒毛,和蜜蜂的身体呈直角,头朝里,尾巴向外,靠近蜜蜂肩头的一处,利用黏液固定;
③在蜜蜂到处遨游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得很紧;
④之后,紧握住蜜蜂的毛,用足上的尖针和硬毛插入蜜蜂的软毛,进一步稳固地位;
当蜜蜂产卵的时候,从蜜蜂身上滑到卵上。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①③
(3)人文调查 鲁迅在《名人与名言》中评价法布尔的《昆虫记》,说它“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链接材料】具体谈谈。
【链接材料】它知道自己做成圆球需要一段艰苦耐心的工作,而偷窃一个已经做成的,或者到邻居家去吃顿现成的饭,那就容易多了。有的甲虫贼,用很狡猾的手段,有的简直施用武力。有时候,一个盗贼从上面飞来,猛将球主人击倒,自己蹲在球上,前腿交叉在胸前,静待抢夺的事情发生,预备相打。——《圣甲虫》
7.(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开展了以“走进法布尔·阅读《昆虫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艾谷兰同学积极参与,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活动。
(1)【资料采集】在调查走访、收集资料阶段,艾谷兰同学拜访了著名作家吴祚品,他倾力推荐《昆虫记》。请根据下面情境,补出艾谷兰与他的对话。
艾谷兰:吴先生,您好! ?
吴祚品:谢谢小艾同学。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看上去是昆虫的生活,但我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因为深刻折射了人类社会。他的叙述,又特别有文艺的趣味,更使他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所以,我推荐的它,更因为这是文学与科学融合的巨著。
艾谷兰: ?
吴祚品:鲁迅对《昆虫记》大体评价与我一致,只不过我重观察,重感受,重主观;他重客观,重解剖,重知识。各有侧重,各取所需。
(2)【探究作品】搜集完《昆虫记》的相关资料,艾谷兰同学想通过三个活动对《昆虫记》进行研读。但是在划分板块时,遇到了困难,请在按照已分好的部分填空。
活动一 ①
活动二 ②
活动三 百家辩论探主旨
(3)【成果宣传】为了更好地推广《昆虫记》,请结合著名作家吴祚品的评价写一条简短的广告语。(要求:句式对称,有文学性,不多于18个字)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8.(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默写填空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芳草长堤,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3)中原乱, ,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4)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5)得道者多助, 。(《孟子》三章)
(6)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7)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 , ”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战地阴寒惨切的气氛。
(8)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中,作者回告天帝日暮途远并感慨自己空有才华的诗句是: , 。
(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行拂乱其所为 ( )
空乏其身( )
衡于虑( )
而后作 (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出自《孟子》的《告子下》,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本文第一段首先从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说起,接着第二段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中心论点。
C.本文第一段开始使用一组排比句,同类并举,据此事实再引出艰苦环境造就人才的观点。
D.本文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从国家角度反面证明“死于安乐”的观点。正反结合,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2.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与【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唐太宗对于国家“内外宁静”所持有的看法。
【链接材料】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①,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②率服③,百谷丰稔④,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⑤ 。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贞观政要·论慎终》
[注] ①化:天下教化。 ②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有时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③率服:顺服。 ④稔:庄稼成熟。 ⑤ 匡辅:辅佐。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沉默的竹笛
陈忠实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②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③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经过小镇回家,猛然看见一个老头蹲在地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大把我盼望已久的竹笛,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而高贵的光芒。
④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老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随便挑一支吧,它能保证让你快乐。”说着,老头拿起一支准备好了的竹笛,靠近嘴唇,立即有清越的笛声从奇妙的笛孔溢出,像是一条音乐的蛇明快地蜿蜒在小镇的上空,吸引了无数侧耳倾听的人们。魔术般的竹笛牵动了我的心旌,我毫不犹豫地对老头说:“我就要你吹的这支。”
⑤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而盛大的舞蹈。
⑥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江湖侠客,心里激荡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⑦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练习得特别认真。
⑧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⑨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固执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⑩后来,那支曾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在窗边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优美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回忆。
(选自《作文素材》2019年第11期,有删改)
13.本文题为“沉默的竹笛”。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 “沉默”一词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14.联系上下文,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②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
15.文章第⑥段空缺处有一段描写,下面哪一句填入更恰当?请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并说说选择该句的理由。
【A】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B】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轻快地把苍凉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理由:
16.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一篇散文,但却双线并行——以“竹笛”为明线,以作者对“竹笛”的情感态度变化为暗线。
B.“竹笛”这一物象既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也象征了儿时的作者,意蕴丰富。
C.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借助对落日、归鸟、小草的描写,用了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兴奋。
D.最后一段表达了我虽不想吹奏竹笛,但内心仍满足的感受,不但与文章标题相照应,还艺术性地收束了全文,自然隽永。
17.让我魂牵梦萦的“竹笛”最终沉默了,有人说太过可惜。请你结合文中作者的经历以及本文的主题,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5G移动新时代
①看看你手机屏幕的左上或右上角,上面显示的是什么网络标志?在城市的时候一般来说可能是“4G”,有时候走到信号不好的地方,可能显示的就是“3G”。但从今年开始,如果你在合适的地点使用合适的手机,你也许能在手机顶部看到一个新的网络标志“5G”。伴随它而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5G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前沿科学研究和最新技术的结晶。这一通讯技术使用的是一个比4G频率高的通信频段。
③目前为止,包括 Wi-Fi、4G电话、影视下载在内的日常通信使用的是厘米波,占用的都是6GHz以下的频段。虽然理论上能满足日常通讯的速度需求,但是随着信息量爆炸式的增长,往日的“信息高速路”——低频段,也像过年的高速公路一样,在某些时候堵得水泄不通。理想情况下,未来优质的5G信号将使用毫米波,最有可能占用的是28GHz到60GHz这一频段。其总带宽几乎是4G信号的90倍。
④这就意味着5G网络的容量更大。4G网络每平方千米能够连接10台设备,而下一代的5G网络在相同面积内可容纳100万台设备。5G网络的巨大容量可以同时处理更多数据信息,促使所谓的物联网蓬勃发展起来。
⑤同时,巨大的带宽增容带来的不仅仅是承载量的变化,传输速度也有阶梯般的提升。拥有傲人带宽的5G一骑绝尘,传输速度是4G的9-20倍。这将让用户在数秒内下载一部超清电影,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耗时若干分钟。而在未来的几年内,5G的速度还将变得更快。
⑥当然,高速的移动网络并不仅仅是网络通量更大速度更快,与此同时,它也大大降低了网络的通信延迟。例如我们点下网站上的按钮到网站做出回应的时间,这个时间越短,延迟就越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4G网络最大延迟为50毫秒,而到了5G时代,最大延迟只有4毫秒,这会让你有一种网络连接近乎瞬时完成的感觉。
⑦基于5G技术的以上技术优势,它改变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它将真正兑现改变世界的承诺。瑞典通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的新业务主管萨·塔姆森表示:“5G带来的巨大影响,就像电力、硅和蒸汽在之前的历次工业革命中发挥的作用一样。”
⑧这样的技术飞跃将会催生出新的产品乃至新的产业。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快递、5G医院、人工智能等。据估计,到2035年,5G技术催生的产品和服务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美元,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全年GDP。
⑨不过,在5G产业落地推进的同时,5G建设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⑩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也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它们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建设成本较高,部署时间较长。最开始,只有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才能充分享受毫米波支持下5G带来的超高速快感。一旦到了荒郊野外,5G速度便大打折扣。
(选自于《万物》2019年11期,有删改)
1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5G”进行了说明?
19.请你说说第①段划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20.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理想情况下,未来优质的5G信号将使用毫米波。(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
②拥有傲人带宽的5G一骑绝尘,速度也是后者的9—20倍。(从语言生动性的角度分析)
21.文中第⑧段划线部分除了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2.部分民众认为5G所谓的高频波段只是网络运营商的噱头,还不如4G好,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实质改变。请你根据本文相关信息对此一一进行反驳。
部分民众对5G的态度 我的反驳依据
是噱头,不如4G好 ①
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实质改变 ②
四、作文(55分)
23.(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不得抄袭;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④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校名、班名、人名。
①有了竹影的装饰,房舍更加雅致;有了明月的装饰,梦境更加美好;有了微笑的装饰,青春之歌高奏着阳光的序曲;有了荆棘的装饰,成长之路洋溢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这美好的人或事、物或情,是装饰我们生命的花朵,灼灼不败。
请将题目“ ▲ 装饰了我的 ▲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心中那片海,让我们难以忘却,企望拥抱。它也许是根植在心底的童年快乐,也许是燃烧在心底的执着梦想;也许是远处的一缕缕炊烟,也许是近处的一声声吆喝……它在我们的心底,以澎湃的潮声,唤我们将它找寻。
请以“寻找心中那片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恹(yàn)改为一声;B.簌(shù)为平舌音;C无误;D.绢本(juān)改为四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妥贴”改为“妥帖”,“奔弛”改为“奔驰”;B无误;C.“锤练”为“锤炼”,“纵横绝荡”为“纵横决荡”;D.“锁屑”为“琐屑”,“无瑕一顾”为“无暇一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妙手偶得:妙手技艺高超的人。指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写出的佳句、佳作。也指巧妙地办成某事。本句成语对象用错。
B.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使用正确
C.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使用正确
D. 白手起家:意为没有任何经济实力支持,靠着双手进行创业,最后获得成功的果实。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
4.【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防止”和“不再”矛盾,B“效率”应搭配“提高”C缺主语,应删去“随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5.【答案】“黑科技”(或技术进步)支撑(或推动) “双11”刷新消费纪录
【知识点】新闻概括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试题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经分析,本语段的导语是第一句话“ 又一年“双11”落幕,除了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等多家电商平台不断刷新的消费纪录,技术进步对商业变革给予的支撑同样值得关注 ”,提炼核心内容,注意字数要求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黑科技”(或技术进步)支撑(或推动) “双11”刷新消费纪录
【点评】考查新闻概括能力。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是语文阅读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考查时,以主观题为主,要求考生在理解所给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取、筛选相关信息,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要点。
6.【答案】(1)D
(2)A
(3)“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指的是用人类的道德判断、评价标准来审视昆虫的行为令读者读起来轻松有趣,亲切自然,代入感强。圣甲虫抢食物,本来是昆虫的本能,在这里却进行道德评价,称之为“强盗”。
【知识点】句子排序;见解表述;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D项分析错误,像个吝啬鬼的“杨柳天牛”,“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的是“小甲虫”。
A.分析正确;
B.分析正确;
C.分析正确。
(2)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②承接“蛴螬立刻附到蜜蜂身上”,然后④“进一步稳固地位”,再③,说明“在蜜蜂到处遨游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得很紧”, 最后是①,即②④③①。
(3) 根据“而偷窃一个已经做成的,或者到邻居家去吃顿现成的饭,那就容易多了。有的甲虫贼,用很狡猾的手段,有的简直施用武力。有时候,一个盗贼从上面飞来,猛将球主人击倒,自己蹲在球.上,前腿交叉在胸前,静待抢夺的事情发生,预备相打”可知,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把圣甲虫写得极有情趣,说圣甲虫“偷窃”,是“甲虫贼”等,可见这是将昆虫的行为用人类的道德判断、评价标准来审视,令读者读起来轻松有趣,亲切自然,代入感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⑶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7.【答案】(1)请问《昆虫记》和其他的书有什么不同呢?;鲁迅对《昆虫记》的看法与您有什么不同呢?
(2)思维导图明分类;经典诵读品语言
(3)科学照亮昆虫世界;文学折射人性社会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广告标语;活动设计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根据下句吴祚品的回答,可以推测出艾谷兰1问的应该是《昆虫记》与其他作品的区别;2问给的答案是鲁迅和“我”对《昆虫记》的评价,推测可知艾谷兰的问题应该是二人对《昆虫记》的评价有哪些不同。
(2)由题干划分板块遇到困难,可知分类的标准应该明确;《昆虫记》之所以受人们喜爱,不仅是作品的主旨思想,还在于它美妙的语言描写,鉴赏语言必不可少。
(3)形式上考查的是对联,(句式对称),内容上考查的是吴祚品的对《昆虫记》的评价,“ 因为深刻折射了人类社会 ”“ 更因为这是文学与科学融合的巨著。 ”从文学和科学的角度入手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主要考查学生合理安排句子结构和顺序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考点注重实际运用,所以深受中考命题者喜爱。中考对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题方式主要有:选出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出填入横线中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3)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
8.【答案】(1)似曾相识燕归来
(2)隐隐笙歌处处随
(3)簪缨散
(4)惊起一滩鸥鹭
(5)失道者寡助
(6)富贵不能淫
(7)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句选自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易错字“燕”,容易写成“雁”;
(2)句选自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易错字“笙”,容易写成“苼”;
(3)句选自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易错字“ 簪 ”注意写法;
(4)句选自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早期时所作,易错字“ 鸥鹭 ”;
(5)句选自《孟子》三章 ,易错字“寡”;
(6)句选自《孟子》三章 ,易错字“淫”;
(7)句选自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是唐代律诗代表作。(8)句选自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易错字“谩”,容易写成“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识记能力,平时多注意背诵,区分易错字。
【答案】9.违背;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0.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11.B
12.唐太宗认为,“假如国家内部安定,那么必定就会有外来乱骚扰”,这样的看法,与本文“入则无法家拂士,由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还认为“居安不能忘危,太平不能忘战乱,虽然明知今天无事,也得考虑如何才能有始有终”,这是“居安思危”的体现。以上两点,就是唐太宗对于国家“内外宁静”所持有的看法。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参考译文:【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内心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这样以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应在通读文本、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尤其应抓住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对应的段落以及关键性词句,理解作答。
⑷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9.行拂乱其所为 的意思“使他做事不顺。”“拂”是违背的意思;
空乏其身的意思“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是财资缺乏的意思;
衡于虑 的意思“思想阻塞。”“衡”是阻塞不顺的意思;
而后作 的意思“然后才能奋起。”“作”是奋起的意思。
故答案为:违背;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的意思。
10.采分点:
①动,使……动;忍,使……坚韧;曾通“增”,增加;
②入,在国内;出,在国外;敌,抵挡;恒,常常。
故答案为:
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这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臣,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11.B. 选项将第一二段的内容说反了,应该首先从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说起,再说造就人才的主观努力。
故答案为:B。
12.链接材料中,唐太宗认为,“假如国家内部安定,那么必定就会有外来乱骚扰”,这样的看法,与本文“入则无法家拂士,由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还认为“居安不能忘危,太平不能忘战乱,虽然明知今天无事,也得考虑如何才能有始有终”,这是“居安思危”的体现,这种观念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是一致的。
故答案为:唐太宗认为,“假如国家内部安定,那么必定就会有外来乱骚扰”,这样的看法,与本文“入则无法家拂士,由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还认为“居安不能忘危,太平不能忘战乱,虽然明知今天无事,也得考虑如何才能有始有终”,这是“居安思危”的体现。以上两点,就是唐太宗对于国家“内外宁静”所持有的看法。
【答案】13.我演出失败之后不愿吹笛的痛苦耻辱/伤心。或:我辛苦练习却吹不好竹笛的失落。为梦想拼搏后内心的平静/满足/幸福。
14.①因极度渴望拥有竹笛/热爱竹笛而看到竹笛时痴迷的样子。②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在文中指明知自己无法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明知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而拼尽全力表演/坚持把它吹完的不服输/好强/固执
15.我选【A】因为【A】句“大踏步”这一动作更符合“江湖侠客”的行为特点,更能表现出“我”拥有竹笛之后的激动之情;“苍茫”指辽阔无边,能更准确地烘托出“我”拥有竹笛后内心想纵横天下的豪情,“轻快”与“苍凉”都不能表现出激动豪迈,与语境不符。
16.B
17.不可惜。我认为有些梦想并非追寻就能成功,生命的美丽在于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作者成为竹笛手的梦想虽然破灭,但他为成为竹笛手而付出努力却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
【知识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⑸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3.结合文本内容,根据第⑨段中的“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可知,因为同学们的起哄,作者在班会上吹笛子。因为“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所以感动伤心欲绝,觉得是自己的耻辱,从此再也不吹笛子。 结合文章主题,第①段中的“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点明了本文主旨。多年以后,作者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结果,但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生动细节却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此时作者心中充溢的是为梦想拼搏后的平静与满足,当然还有幸福。
故答案为:我演出失败之后不愿吹笛的痛苦耻辱/伤心。或:我辛苦练习却吹不好竹笛的失落。为梦想拼搏后内心的平静/满足/幸福。
14.①“痴痴”本指傻乎乎的样子,也指着迷的样子。句中“ 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 ”“痴痴地看着”表现的是自己对竹笛的痴迷。
②“孤注一掷”本指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句中指我由于自尊心使然,豁出去把自己根本无法完成的表演进行下去了,表现了“我”的执着不舍。
故答案为:①因极度渴望拥有竹笛/热爱竹笛而看到竹笛时痴迷的样子。②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在文中指明知自己无法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明知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而拼尽全力表演/坚持把它吹完的不服输/好强/固执。
15.比较两个句子可知,两者的区别在于A句是“大踏步地”,B句是“轻快地”。 分析语境,联系本段“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和“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可知,此时我的心情是喜悦的,是自豪的。“大踏步地"很好地突出了这两种感情,因为喜悦,因为自豪,所以步子迈得很大。“轻快地”只能体现内心的愉悦,因为高兴而步子轻快,不能体现心中的自豪之意,所以应选A。
故答案为:【A】因为【A】句“大踏步”这一动作更符合“江湖侠客”的行为特点,更能表现出“我”拥有竹笛之后的激动之情;“苍茫”指辽阔无边,能更准确地烘托出“我”拥有竹笛后内心想纵横天下的豪情,“轻快”与“苍凉”都不能表现出激动豪迈,与语境不符。
16.B.有误。“也象征了儿时的作者”的表述属无中生有。“竹笛”只是承载了作者的感情。其余各项均正确。
故答案为:B。
17.联系第⑧段中的“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可知,我长期练习吹笛子,却没有什么结果,这让我充满了挫败感。 联系第⑨段中的“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可知,我在班会上表演失败,内心受挫。 联系第⑩段中的“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可知,作者从自己的失败里领悟到了人生哲理:并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但努力的过程会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由此分析可知,作为一个少年,吹笛受挫,在公开场合受到大家的嘲笑,从此不再吹笛,符合少年心性。我从此领悟到努力不一定成功的哲理,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吹笛子,于是放弃,这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竹笛最终沉默,并不可惜,学习吹笛给自己带来了难忘的人生记忆,又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又怎么会是可惜的呢
故答案为:不可惜。我认为有些梦想并非追寻就能成功,生命的美丽在于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作者成为竹笛手的梦想虽然破灭,但他为成为竹笛手而付出努力却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
【答案】18.什么是5G(定义);5G的技术原理技术优势;对生活及生产的意义(对未来的影响);缺点(面临的挑战)
19.用了设问的方法,举了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屏幕上显示“4G”或“3G”标志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5G。吸引读者兴趣。
20.①“理想情况下”是对范围的限定,表示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最可能达到的情况下;指未来优质的5G信号在最好的情况下使用的是毫米波,但也有可能达不到使用毫米波的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一骑绝尘”用了拟人的手法/比拟的手法/将5G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G传输速度远远快于4G /传输速度也有阶梯般的提升的特点。
21.还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到2035年5G技术催生的产值与现在中国全年GDP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5G将催生的新产品产业将会创造巨大价值。
22.(带宽更宽)承载量更大、速度更快、延迟更少。;会催生出更多影响我们生活的新的产品产业。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文章开头及其作用;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⑸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②段概括为:5G定义;第③④⑤⑥段概括为:5G的技术原理技术优势;第⑦⑧段概括为:对生活及生产的意义(对未来的影响);第⑨⑩段概括为:缺点(面临的挑战)。
故答案为:什么是5G(定义);5G的技术原理技术优势;对生活及生产的意义(对未来的影响);缺点(面临的挑战)
1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看看你手机屏幕的左上或右上角,上面显示的是什么网络标志”用了设问的方法,“在城市的时候一般来说可能是‘4G’,有时候走到信号不好的地方,可能显示的就是‘3G’”举了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屏幕上显示“4G”或“3G”标志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5G;吸引读者兴趣。
故答案为:用了设问的方法,举了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屏幕上显示“4G”或“3G”标志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5G。吸引读者兴趣。
20.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句一:“理想情况下”是对范围的限定,表示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最可能达到的情况下;指未来优质的5G信号在最好的情况下使用的是毫米波,但也有可能达不到使用毫米波的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句二:“一骑红尘”化用诗句,文本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5G带宽的优越性,是其他类型传输速度不可比拟的。
故答案为:
①“理想情况下”是对范围的限定,表示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最可能达到的情况下;指未来优质的5G信号在最好的情况下使用的是毫米波,但也有可能达不到使用毫米波的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②“一骑绝尘”用了拟人的手法,将5G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G传输速度远远快于4G,传输速度也有阶梯般的提升的特点。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从“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全年GDP”可看出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到2035年5G技术催生的产值与现在中国全年GDP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5G将催生的新产品产业将会创造巨大价值。
故答案为:还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到2035年5G技术催生的产值与现在中国全年GDP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5G将催生的新产品产业将会创造巨大价值。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当然,高速的移动网络并不仅仅是网络通量更大速度更快,与此同时,它也大大降低了网络的通信延迟。例如我们点下网站上的按钮到网站做出回应的时间,这个时间越短,延迟就越低”,①概括为:(带宽更宽)承载量更大、速度更快延迟更少;结合“这样的技术飞跃将会催生出新的产品乃至新的产业。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快递、5G医院、人工智能”,②概括为:会催生出更多影响我们生活的新的产品产业。
故答案为:
1、(带宽更宽)承载量更大、速度更快、延迟更少。
2、会催生出更多影响我们生活的新的产品产业。
23.【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① 本篇作文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选材。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别人想不到而自己又能驾驭的材料,补写文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补出自己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平时积累的相关素材,完成本篇作文的写作。
如果选择记叙文,要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真实的书写生活,真实地抒发情感,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从自我理解的角度抒写出来就能写出好文章。
② 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那片海”是一个虚指,可能是我们的梦想、希望,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而“寻找那片海”的目的是什么则是作文隐性要求,是作文立意的关键。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āi) 婆娑(suō) 濒临(bīn) 恹恹欲睡(yàn)
B.兴味(xìng) 臼齿(jiù) 簌簌(shù) 瘦骨嶙峋(lín)
C.遒劲(jìng) 秀颀(qí) 虬枝(qiú) 无动于衷(zhōng)
D.绢本(juān) 菌子(jùn) 映衬(yìng) 重峦叠嶂(luán)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恹(yàn)改为一声;B.簌(shù)为平舌音;C无误;D.绢本(juān)改为四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妥贴 奔弛 蔓延 俯仰生姿
B.云霄 暴晒 田畴 摩肩接踵
C.辟邪 锤练 鲜腴 纵横绝荡
D.锁屑 遏制 狼藉 无瑕一顾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妥贴”改为“妥帖”,“奔弛”改为“奔驰”;B无误;C.“锤练”为“锤炼”,“纵横绝荡”为“纵横决荡”;D.“锁屑”为“琐屑”,“无瑕一顾”为“无暇一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艾谷兰在校门口书摊上意外买到渴望已久的《水浒传》,真是妙手偶得啊!
B.各省市情形不一,只有因地制宜,随时变通。
C.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条康庄大道,马来车往,络绎不绝。
D.新中国的航天事业白手起家,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妙手偶得:妙手技艺高超的人。指文学修养很高的人,由于偶发灵感而写出的佳句、佳作。也指巧妙地办成某事。本句成语对象用错。
B.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使用正确
C.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使用正确
D. 白手起家:意为没有任何经济实力支持,靠着双手进行创业,最后获得成功的果实。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
4.(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B.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C.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D.各地各部门都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防止”和“不再”矛盾,B“效率”应搭配“提高”C缺主语,应删去“随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5.(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请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又一年“双11”落幕,除了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等多家电商平台不断刷新的消费纪录,技术进步对商业变革给予的支撑同样值得关注。11月14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双11”,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多项“黑科技”,让这场全民购物狂欢有了更大的“底气”。
电子价签、重力感应货架、AI大数据、5G的全覆盖、人脸识别、自动结算等新技术帮助我们完成了从线上走到线下的构想,用高效的线上经验赋能线下,用科技前卫的线下卖场闭环让消费者与产品之间产生深度交互,极大地刺激了消费。
“和以前的电器卖场完全不一样,逛电器商场居然可以这么好玩!”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市民现场探店之后都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答案】“黑科技”(或技术进步)支撑(或推动) “双11”刷新消费纪录
【知识点】新闻概括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试题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经分析,本语段的导语是第一句话“ 又一年“双11”落幕,除了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等多家电商平台不断刷新的消费纪录,技术进步对商业变革给予的支撑同样值得关注 ”,提炼核心内容,注意字数要求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黑科技”(或技术进步)支撑(或推动) “双11”刷新消费纪录
【点评】考查新闻概括能力。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是语文阅读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考查时,以主观题为主,要求考生在理解所给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取、筛选相关信息,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要点。
6.(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名著阅读
(1)知识积累 下列有关《昆虫记》一书内容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昆虫记》又名《昆虫物语》《昆虫的故事》,是作者花了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巨著。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B.作者深刻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习性、活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种种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和哲思跃然纸上。
C.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D.作者笔下的小生灵都很可爱,如像个吝啬鬼的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的杨柳天牛。
(2)实验观察 艾谷兰同学根据“蛴螬冒险”一章,总结了法布尔实验观察的步骤,请根据《昆虫记》一书还原出当时观察的顺序。( )
当掘地蜂经过蜂巢门口时,蛴螬立刻附到蜜蜂身上:
①跟随蜜蜂进入蜂巢;
②爬进蜜蜂绒毛,和蜜蜂的身体呈直角,头朝里,尾巴向外,靠近蜜蜂肩头的一处,利用黏液固定;
③在蜜蜂到处遨游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得很紧;
④之后,紧握住蜜蜂的毛,用足上的尖针和硬毛插入蜜蜂的软毛,进一步稳固地位;
当蜜蜂产卵的时候,从蜜蜂身上滑到卵上。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①③
(3)人文调查 鲁迅在《名人与名言》中评价法布尔的《昆虫记》,说它“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链接材料】具体谈谈。
【链接材料】它知道自己做成圆球需要一段艰苦耐心的工作,而偷窃一个已经做成的,或者到邻居家去吃顿现成的饭,那就容易多了。有的甲虫贼,用很狡猾的手段,有的简直施用武力。有时候,一个盗贼从上面飞来,猛将球主人击倒,自己蹲在球上,前腿交叉在胸前,静待抢夺的事情发生,预备相打。——《圣甲虫》
【答案】(1)D
(2)A
(3)“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指的是用人类的道德判断、评价标准来审视昆虫的行为令读者读起来轻松有趣,亲切自然,代入感强。圣甲虫抢食物,本来是昆虫的本能,在这里却进行道德评价,称之为“强盗”。
【知识点】句子排序;见解表述;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D项分析错误,像个吝啬鬼的“杨柳天牛”,“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的是“小甲虫”。
A.分析正确;
B.分析正确;
C.分析正确。
(2)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②承接“蛴螬立刻附到蜜蜂身上”,然后④“进一步稳固地位”,再③,说明“在蜜蜂到处遨游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得很紧”, 最后是①,即②④③①。
(3) 根据“而偷窃一个已经做成的,或者到邻居家去吃顿现成的饭,那就容易多了。有的甲虫贼,用很狡猾的手段,有的简直施用武力。有时候,一个盗贼从上面飞来,猛将球主人击倒,自己蹲在球.上,前腿交叉在胸前,静待抢夺的事情发生,预备相打”可知,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把圣甲虫写得极有情趣,说圣甲虫“偷窃”,是“甲虫贼”等,可见这是将昆虫的行为用人类的道德判断、评价标准来审视,令读者读起来轻松有趣,亲切自然,代入感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⑶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7.(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开展了以“走进法布尔·阅读《昆虫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艾谷兰同学积极参与,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活动。
(1)【资料采集】在调查走访、收集资料阶段,艾谷兰同学拜访了著名作家吴祚品,他倾力推荐《昆虫记》。请根据下面情境,补出艾谷兰与他的对话。
艾谷兰:吴先生,您好! ?
吴祚品:谢谢小艾同学。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看上去是昆虫的生活,但我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因为深刻折射了人类社会。他的叙述,又特别有文艺的趣味,更使他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所以,我推荐的它,更因为这是文学与科学融合的巨著。
艾谷兰: ?
吴祚品:鲁迅对《昆虫记》大体评价与我一致,只不过我重观察,重感受,重主观;他重客观,重解剖,重知识。各有侧重,各取所需。
(2)【探究作品】搜集完《昆虫记》的相关资料,艾谷兰同学想通过三个活动对《昆虫记》进行研读。但是在划分板块时,遇到了困难,请在按照已分好的部分填空。
活动一 ①
活动二 ②
活动三 百家辩论探主旨
(3)【成果宣传】为了更好地推广《昆虫记》,请结合著名作家吴祚品的评价写一条简短的广告语。(要求:句式对称,有文学性,不多于18个字)
【答案】(1)请问《昆虫记》和其他的书有什么不同呢?;鲁迅对《昆虫记》的看法与您有什么不同呢?
(2)思维导图明分类;经典诵读品语言
(3)科学照亮昆虫世界;文学折射人性社会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广告标语;活动设计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根据下句吴祚品的回答,可以推测出艾谷兰1问的应该是《昆虫记》与其他作品的区别;2问给的答案是鲁迅和“我”对《昆虫记》的评价,推测可知艾谷兰的问题应该是二人对《昆虫记》的评价有哪些不同。
(2)由题干划分板块遇到困难,可知分类的标准应该明确;《昆虫记》之所以受人们喜爱,不仅是作品的主旨思想,还在于它美妙的语言描写,鉴赏语言必不可少。
(3)形式上考查的是对联,(句式对称),内容上考查的是吴祚品的对《昆虫记》的评价,“ 因为深刻折射了人类社会 ”“ 更因为这是文学与科学融合的巨著。 ”从文学和科学的角度入手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主要考查学生合理安排句子结构和顺序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考点注重实际运用,所以深受中考命题者喜爱。中考对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题方式主要有:选出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出填入横线中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3)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8.(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默写填空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芳草长堤,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3)中原乱, ,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4)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5)得道者多助, 。(《孟子》三章)
(6)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7)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 , ”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战地阴寒惨切的气氛。
(8)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中,作者回告天帝日暮途远并感慨自己空有才华的诗句是: , 。
【答案】(1)似曾相识燕归来
(2)隐隐笙歌处处随
(3)簪缨散
(4)惊起一滩鸥鹭
(5)失道者寡助
(6)富贵不能淫
(7)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句选自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易错字“燕”,容易写成“雁”;
(2)句选自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易错字“笙”,容易写成“苼”;
(3)句选自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易错字“ 簪 ”注意写法;
(4)句选自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早期时所作,易错字“ 鸥鹭 ”;
(5)句选自《孟子》三章 ,易错字“寡”;
(6)句选自《孟子》三章 ,易错字“淫”;
(7)句选自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是唐代律诗代表作。(8)句选自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易错字“谩”,容易写成“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识记能力,平时多注意背诵,区分易错字。
(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行拂乱其所为 ( )
空乏其身( )
衡于虑( )
而后作 (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出自《孟子》的《告子下》,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本文第一段首先从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说起,接着第二段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中心论点。
C.本文第一段开始使用一组排比句,同类并举,据此事实再引出艰苦环境造就人才的观点。
D.本文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从国家角度反面证明“死于安乐”的观点。正反结合,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2.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与【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唐太宗对于国家“内外宁静”所持有的看法。
【链接材料】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①,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②率服③,百谷丰稔④,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⑤ 。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贞观政要·论慎终》
[注] ①化:天下教化。 ②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有时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③率服:顺服。 ④稔:庄稼成熟。 ⑤ 匡辅:辅佐。
【答案】9.违背;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0.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11.B
12.唐太宗认为,“假如国家内部安定,那么必定就会有外来乱骚扰”,这样的看法,与本文“入则无法家拂士,由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还认为“居安不能忘危,太平不能忘战乱,虽然明知今天无事,也得考虑如何才能有始有终”,这是“居安思危”的体现。以上两点,就是唐太宗对于国家“内外宁静”所持有的看法。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参考译文:【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内心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这样以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应在通读文本、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尤其应抓住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对应的段落以及关键性词句,理解作答。
⑷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9.行拂乱其所为 的意思“使他做事不顺。”“拂”是违背的意思;
空乏其身的意思“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是财资缺乏的意思;
衡于虑 的意思“思想阻塞。”“衡”是阻塞不顺的意思;
而后作 的意思“然后才能奋起。”“作”是奋起的意思。
故答案为:违背;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的意思。
10.采分点:
①动,使……动;忍,使……坚韧;曾通“增”,增加;
②入,在国内;出,在国外;敌,抵挡;恒,常常。
故答案为:
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这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臣,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11.B. 选项将第一二段的内容说反了,应该首先从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说起,再说造就人才的主观努力。
故答案为:B。
12.链接材料中,唐太宗认为,“假如国家内部安定,那么必定就会有外来乱骚扰”,这样的看法,与本文“入则无法家拂士,由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还认为“居安不能忘危,太平不能忘战乱,虽然明知今天无事,也得考虑如何才能有始有终”,这是“居安思危”的体现,这种观念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是一致的。
故答案为:唐太宗认为,“假如国家内部安定,那么必定就会有外来乱骚扰”,这样的看法,与本文“入则无法家拂士,由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还认为“居安不能忘危,太平不能忘战乱,虽然明知今天无事,也得考虑如何才能有始有终”,这是“居安思危”的体现。以上两点,就是唐太宗对于国家“内外宁静”所持有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沉默的竹笛
陈忠实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②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③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经过小镇回家,猛然看见一个老头蹲在地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大把我盼望已久的竹笛,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而高贵的光芒。
④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老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随便挑一支吧,它能保证让你快乐。”说着,老头拿起一支准备好了的竹笛,靠近嘴唇,立即有清越的笛声从奇妙的笛孔溢出,像是一条音乐的蛇明快地蜿蜒在小镇的上空,吸引了无数侧耳倾听的人们。魔术般的竹笛牵动了我的心旌,我毫不犹豫地对老头说:“我就要你吹的这支。”
⑤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而盛大的舞蹈。
⑥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江湖侠客,心里激荡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⑦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练习得特别认真。
⑧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⑨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固执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⑩后来,那支曾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在窗边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优美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回忆。
(选自《作文素材》2019年第11期,有删改)
13.本文题为“沉默的竹笛”。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 “沉默”一词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14.联系上下文,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②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
15.文章第⑥段空缺处有一段描写,下面哪一句填入更恰当?请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并说说选择该句的理由。
【A】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B】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轻快地把苍凉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理由:
16.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一篇散文,但却双线并行——以“竹笛”为明线,以作者对“竹笛”的情感态度变化为暗线。
B.“竹笛”这一物象既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也象征了儿时的作者,意蕴丰富。
C.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借助对落日、归鸟、小草的描写,用了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兴奋。
D.最后一段表达了我虽不想吹奏竹笛,但内心仍满足的感受,不但与文章标题相照应,还艺术性地收束了全文,自然隽永。
17.让我魂牵梦萦的“竹笛”最终沉默了,有人说太过可惜。请你结合文中作者的经历以及本文的主题,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3.我演出失败之后不愿吹笛的痛苦耻辱/伤心。或:我辛苦练习却吹不好竹笛的失落。为梦想拼搏后内心的平静/满足/幸福。
14.①因极度渴望拥有竹笛/热爱竹笛而看到竹笛时痴迷的样子。②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在文中指明知自己无法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明知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而拼尽全力表演/坚持把它吹完的不服输/好强/固执
15.我选【A】因为【A】句“大踏步”这一动作更符合“江湖侠客”的行为特点,更能表现出“我”拥有竹笛之后的激动之情;“苍茫”指辽阔无边,能更准确地烘托出“我”拥有竹笛后内心想纵横天下的豪情,“轻快”与“苍凉”都不能表现出激动豪迈,与语境不符。
16.B
17.不可惜。我认为有些梦想并非追寻就能成功,生命的美丽在于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作者成为竹笛手的梦想虽然破灭,但他为成为竹笛手而付出努力却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
【知识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⑸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3.结合文本内容,根据第⑨段中的“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可知,因为同学们的起哄,作者在班会上吹笛子。因为“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所以感动伤心欲绝,觉得是自己的耻辱,从此再也不吹笛子。 结合文章主题,第①段中的“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点明了本文主旨。多年以后,作者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结果,但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生动细节却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此时作者心中充溢的是为梦想拼搏后的平静与满足,当然还有幸福。
故答案为:我演出失败之后不愿吹笛的痛苦耻辱/伤心。或:我辛苦练习却吹不好竹笛的失落。为梦想拼搏后内心的平静/满足/幸福。
14.①“痴痴”本指傻乎乎的样子,也指着迷的样子。句中“ 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 ”“痴痴地看着”表现的是自己对竹笛的痴迷。
②“孤注一掷”本指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句中指我由于自尊心使然,豁出去把自己根本无法完成的表演进行下去了,表现了“我”的执着不舍。
故答案为:①因极度渴望拥有竹笛/热爱竹笛而看到竹笛时痴迷的样子。②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在文中指明知自己无法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明知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而拼尽全力表演/坚持把它吹完的不服输/好强/固执。
15.比较两个句子可知,两者的区别在于A句是“大踏步地”,B句是“轻快地”。 分析语境,联系本段“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和“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可知,此时我的心情是喜悦的,是自豪的。“大踏步地"很好地突出了这两种感情,因为喜悦,因为自豪,所以步子迈得很大。“轻快地”只能体现内心的愉悦,因为高兴而步子轻快,不能体现心中的自豪之意,所以应选A。
故答案为:【A】因为【A】句“大踏步”这一动作更符合“江湖侠客”的行为特点,更能表现出“我”拥有竹笛之后的激动之情;“苍茫”指辽阔无边,能更准确地烘托出“我”拥有竹笛后内心想纵横天下的豪情,“轻快”与“苍凉”都不能表现出激动豪迈,与语境不符。
16.B.有误。“也象征了儿时的作者”的表述属无中生有。“竹笛”只是承载了作者的感情。其余各项均正确。
故答案为:B。
17.联系第⑧段中的“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可知,我长期练习吹笛子,却没有什么结果,这让我充满了挫败感。 联系第⑨段中的“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可知,我在班会上表演失败,内心受挫。 联系第⑩段中的“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可知,作者从自己的失败里领悟到了人生哲理:并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但努力的过程会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由此分析可知,作为一个少年,吹笛受挫,在公开场合受到大家的嘲笑,从此不再吹笛,符合少年心性。我从此领悟到努力不一定成功的哲理,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吹笛子,于是放弃,这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竹笛最终沉默,并不可惜,学习吹笛给自己带来了难忘的人生记忆,又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又怎么会是可惜的呢
故答案为:不可惜。我认为有些梦想并非追寻就能成功,生命的美丽在于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作者成为竹笛手的梦想虽然破灭,但他为成为竹笛手而付出努力却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
(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5G移动新时代
①看看你手机屏幕的左上或右上角,上面显示的是什么网络标志?在城市的时候一般来说可能是“4G”,有时候走到信号不好的地方,可能显示的就是“3G”。但从今年开始,如果你在合适的地点使用合适的手机,你也许能在手机顶部看到一个新的网络标志“5G”。伴随它而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5G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前沿科学研究和最新技术的结晶。这一通讯技术使用的是一个比4G频率高的通信频段。
③目前为止,包括 Wi-Fi、4G电话、影视下载在内的日常通信使用的是厘米波,占用的都是6GHz以下的频段。虽然理论上能满足日常通讯的速度需求,但是随着信息量爆炸式的增长,往日的“信息高速路”——低频段,也像过年的高速公路一样,在某些时候堵得水泄不通。理想情况下,未来优质的5G信号将使用毫米波,最有可能占用的是28GHz到60GHz这一频段。其总带宽几乎是4G信号的90倍。
④这就意味着5G网络的容量更大。4G网络每平方千米能够连接10台设备,而下一代的5G网络在相同面积内可容纳100万台设备。5G网络的巨大容量可以同时处理更多数据信息,促使所谓的物联网蓬勃发展起来。
⑤同时,巨大的带宽增容带来的不仅仅是承载量的变化,传输速度也有阶梯般的提升。拥有傲人带宽的5G一骑绝尘,传输速度是4G的9-20倍。这将让用户在数秒内下载一部超清电影,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耗时若干分钟。而在未来的几年内,5G的速度还将变得更快。
⑥当然,高速的移动网络并不仅仅是网络通量更大速度更快,与此同时,它也大大降低了网络的通信延迟。例如我们点下网站上的按钮到网站做出回应的时间,这个时间越短,延迟就越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4G网络最大延迟为50毫秒,而到了5G时代,最大延迟只有4毫秒,这会让你有一种网络连接近乎瞬时完成的感觉。
⑦基于5G技术的以上技术优势,它改变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它将真正兑现改变世界的承诺。瑞典通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的新业务主管萨·塔姆森表示:“5G带来的巨大影响,就像电力、硅和蒸汽在之前的历次工业革命中发挥的作用一样。”
⑧这样的技术飞跃将会催生出新的产品乃至新的产业。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快递、5G医院、人工智能等。据估计,到2035年,5G技术催生的产品和服务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美元,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全年GDP。
⑨不过,在5G产业落地推进的同时,5G建设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⑩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也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它们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建设成本较高,部署时间较长。最开始,只有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才能充分享受毫米波支持下5G带来的超高速快感。一旦到了荒郊野外,5G速度便大打折扣。
(选自于《万物》2019年11期,有删改)
1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5G”进行了说明?
19.请你说说第①段划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20.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理想情况下,未来优质的5G信号将使用毫米波。(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
②拥有傲人带宽的5G一骑绝尘,速度也是后者的9—20倍。(从语言生动性的角度分析)
21.文中第⑧段划线部分除了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2.部分民众认为5G所谓的高频波段只是网络运营商的噱头,还不如4G好,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实质改变。请你根据本文相关信息对此一一进行反驳。
部分民众对5G的态度 我的反驳依据
是噱头,不如4G好 ①
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实质改变 ②
【答案】18.什么是5G(定义);5G的技术原理技术优势;对生活及生产的意义(对未来的影响);缺点(面临的挑战)
19.用了设问的方法,举了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屏幕上显示“4G”或“3G”标志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5G。吸引读者兴趣。
20.①“理想情况下”是对范围的限定,表示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最可能达到的情况下;指未来优质的5G信号在最好的情况下使用的是毫米波,但也有可能达不到使用毫米波的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一骑绝尘”用了拟人的手法/比拟的手法/将5G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G传输速度远远快于4G /传输速度也有阶梯般的提升的特点。
21.还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到2035年5G技术催生的产值与现在中国全年GDP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5G将催生的新产品产业将会创造巨大价值。
22.(带宽更宽)承载量更大、速度更快、延迟更少。;会催生出更多影响我们生活的新的产品产业。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文章开头及其作用;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⑸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②段概括为:5G定义;第③④⑤⑥段概括为:5G的技术原理技术优势;第⑦⑧段概括为:对生活及生产的意义(对未来的影响);第⑨⑩段概括为:缺点(面临的挑战)。
故答案为:什么是5G(定义);5G的技术原理技术优势;对生活及生产的意义(对未来的影响);缺点(面临的挑战)
1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看看你手机屏幕的左上或右上角,上面显示的是什么网络标志”用了设问的方法,“在城市的时候一般来说可能是‘4G’,有时候走到信号不好的地方,可能显示的就是‘3G’”举了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屏幕上显示“4G”或“3G”标志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5G;吸引读者兴趣。
故答案为:用了设问的方法,举了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屏幕上显示“4G”或“3G”标志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5G。吸引读者兴趣。
20.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句一:“理想情况下”是对范围的限定,表示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最可能达到的情况下;指未来优质的5G信号在最好的情况下使用的是毫米波,但也有可能达不到使用毫米波的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句二:“一骑红尘”化用诗句,文本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5G带宽的优越性,是其他类型传输速度不可比拟的。
故答案为:
①“理想情况下”是对范围的限定,表示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最可能达到的情况下;指未来优质的5G信号在最好的情况下使用的是毫米波,但也有可能达不到使用毫米波的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②“一骑绝尘”用了拟人的手法,将5G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G传输速度远远快于4G,传输速度也有阶梯般的提升的特点。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从“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全年GDP”可看出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到2035年5G技术催生的产值与现在中国全年GDP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5G将催生的新产品产业将会创造巨大价值。
故答案为:还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到2035年5G技术催生的产值与现在中国全年GDP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5G将催生的新产品产业将会创造巨大价值。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当然,高速的移动网络并不仅仅是网络通量更大速度更快,与此同时,它也大大降低了网络的通信延迟。例如我们点下网站上的按钮到网站做出回应的时间,这个时间越短,延迟就越低”,①概括为:(带宽更宽)承载量更大、速度更快延迟更少;结合“这样的技术飞跃将会催生出新的产品乃至新的产业。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快递、5G医院、人工智能”,②概括为:会催生出更多影响我们生活的新的产品产业。
故答案为:
1、(带宽更宽)承载量更大、速度更快、延迟更少。
2、会催生出更多影响我们生活的新的产品产业。
四、作文(55分)
23.(2022七下·綦江开学考)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不得抄袭;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④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校名、班名、人名。
①有了竹影的装饰,房舍更加雅致;有了明月的装饰,梦境更加美好;有了微笑的装饰,青春之歌高奏着阳光的序曲;有了荆棘的装饰,成长之路洋溢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这美好的人或事、物或情,是装饰我们生命的花朵,灼灼不败。
请将题目“ ▲ 装饰了我的 ▲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心中那片海,让我们难以忘却,企望拥抱。它也许是根植在心底的童年快乐,也许是燃烧在心底的执着梦想;也许是远处的一缕缕炊烟,也许是近处的一声声吆喝……它在我们的心底,以澎湃的潮声,唤我们将它找寻。
请以“寻找心中那片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① 本篇作文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选材。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别人想不到而自己又能驾驭的材料,补写文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补出自己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平时积累的相关素材,完成本篇作文的写作。
如果选择记叙文,要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真实的书写生活,真实地抒发情感,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从自我理解的角度抒写出来就能写出好文章。
② 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那片海”是一个虚指,可能是我们的梦想、希望,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而“寻找那片海”的目的是什么则是作文隐性要求,是作文立意的关键。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