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强化习题
一、选择题(共20题)
1.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一种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选项中涉及本实验过程的操作并且图示正确的是
A. B.C. D.
2.将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浓硫酸稀释为的稀硫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存放
B.实验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细口瓶
C.溶液稀释: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D.事故处理: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的碳酸氢钠溶液
3.将固体氯化钠和碘分离最好的方法是
A.升华 B.萃取 C.过滤 D.筛选
4.下列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用盐酸和块状制备 从红褐色溶液中分离出胶体 用和制备并收集 蒸发溶液制晶体
A B C D
A.A B.B C.C D.D
5.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除去SO2中的少量HCl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
A.A B.B C.C D.D
6.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20%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蒸馏、萃取、分液 D.分液、蒸馏、萃取
7.中国古代文献《开宝本草》记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文中对硝酸钾提取过程不涉及到的操作是
A.溶解 B.蒸发 C.结晶 D.升华
8.进行化学实验或探究活动,都必须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A.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上靠近火焰,检验氢气纯度
B.进行CO性质探究实验时,多余的CO应进行尾气处理
C.为防止药品污染,实验结束后,用剩的浓硝酸可倒入垃圾箱
D.为防止试管破裂,加热固体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
9.下列各种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
A.酒精和水 B.水和四氯化碳
C.碘和四氯化碳 D.汽油和植物油
10.“高氯酸是六大无机强酸之首”,溶液浓度达60%以上受热易分解,遇有机物易爆炸。现有70%的高氯酸商品需要进一步浓缩,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常压蒸馏
B.加入浓硫酸后,减压蒸馏
C.各仪器连接处的橡胶塞应塞紧,防止漏气蚀环境
D.为防止受热分解,应直接加氯化钙吸水后过滤
11.下列除去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试剂 主要操作
A KCl FeCl3 NaOH溶液 过滤
B CaCO3固体 CaO固体 —— 加热
C CO2 HCl NaOH溶液 洗气
D FeCl2 CuCl2 Fe 过滤
A.A B.B C.C D.D
12.下列操作或操作中使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A.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B.称量NaOH固体时,将NaOH固体放在垫有滤纸的托盘上
C.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
D.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再从下口流出
1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入足量生石灰,过滤
B.除去CuCl2溶液中少量的FeCl3,加入足量CuO,充分反应后,过滤
C.除去Cl2中少量的HCl,先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再用浓硫酸干燥
D.除去Fe2O3中少量的Al2O3,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14.以下关于化学实验中“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备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③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④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等时,先检验气体纯度后点燃
⑤做CO还原CuO实验时,先通CO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CO
⑥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先放质量较小的砝码,后放质量较大的砝码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全部
15.下列实验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试管夹夹持试管,试管夹从试管的底部向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给盛有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加热
③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向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使试管竖起来
④取用放在细口瓶里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地面
⑤将试剂瓶放在桌面上,再将塞子用力塞上
⑥用坩锅钳夹持加热后的蒸发皿
⑦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
⑧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进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
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掌握住容器或用酒精灯微热
A.①③⑥⑨ B.①③④⑥⑨ C.①③④⑥⑦⑨ D.③④⑥⑦⑧
16.纳米材料Cu2O在光电领域有广泛应用。以硫酸厂的废渣(主要成分是CuO,含少量的Fe3O4、Fe2O3、SiO2、Al2O3等)为原料制备Cu2O的流程如图所示。已知:“还原”中氧化产物对环境友好。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酸浸”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除杂”得到的滤渣的主要成分是Fe2O3和Al2O3
C.试剂A可能是H2O2
D.制备14.4g Cu2O至少需要0.8g N2H4
17.下列是基元反应的是( )
A. B.H·+O2→·OH+·O
C. D.
18.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
C.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NH3
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H2、NH3等气体
19.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利用苯甲酸(沸点249℃)和异丙醇(沸点82℃)制备苯甲酸异丙酯(沸点218℃),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步骤:①在图甲干燥的仪器a中加入反应物苯甲酸、异丙醇和催化剂浓硫酸,再加入几粒沸石;②加热至70 ℃左右,保持恒温半小时;③将仪器a中反应后的液体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精制得到产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仪器a中加入三种试剂的先后顺序是:浓硫酸、异丙醇、苯甲酸
B.加入的苯甲酸和异丙醇中,需过量的是苯甲酸
C.实验采用水浴加热,若温度过高会使产率减小
D.步骤③操作时应收集218 ℃的馏分,如果温度计水银球偏下,则收集的精制产品中可能混有的杂质为异丙醇
20.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H2SO4,加热至170℃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红色褪去 产生了乙烯
B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I-
C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溶液变浑浊 析出了NaHCO3
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4+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共4题)
21.Ⅰ某化工厂以铬铁矿(主要成分为FeO和Cr2O3,含有Al2O3、SiO2等杂质)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原料红矾钠(主要成分Na2Cr2O7·2H2O),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图:
查阅资料得知:
i.常温下,NaBiO3不溶于水,有强氧化性,在碱性条件下,能氧化Cr3+。
ii.相关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金属离子 Fe3+ Al3+ Cr3+ Fe2+ Bi3+
开始沉淀的pH 2.7 3.4 5.0 7.5 0.7
沉淀完全的pH 3.7 4.9 5.9 9.7 4.5
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步骤③加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此时溶液pH要调到5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④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一定质量的固体D溶解于200mL的硫酸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5mol/L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关系如图所示,则加入NaOH溶液体积为200~240mL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D中含铁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
Ⅱ经检测该化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的,其毒性较大。该化工厂的科研人员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的化合价依次为+3、+2),又设计了如下工艺流程:
(5)第①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欲使1L该废水中的完全转化为。理论上需要加的质量为________已知的摩尔质量为278g/mol。)
22.三盐基硫酸铅(3PbO·PbSO4·H2O)用作聚氯乙烯的热稳定剂。用废旧铅蓄电池的填充物能制得三盐基硫酸铅,其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 废旧铅蓄电池填充物的主要成分有PbO、PbO2、PbSO4;
② Pb(NO3)2易溶于水,Ksp(PbSO4)=1.80×10-8,Ksp(PbCO3)=1.44×10-13。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2) 已知①中PbO2转化为PbCO3,该转化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 测得滤液Ⅰ中c(SO)=0.1 mol·L-1,则该滤液中c(CO)=___________mol·L-1。
(4) 已知②中铅的浸出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当温度高于T0时,铅的浸出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
(5) 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___________(填名称)。
(6) ④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3.硫酸铁铵[NH4Fe(SO4)2·xH2O]是一种重要铁盐。为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在实验室中探究采用废铁屑来制备硫酸铁铵,具体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目的是去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方法是___。
(2)步骤②需要加热的目的是___,温度保持80~95℃,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___。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净化处理,合适的装置为___(填标号)。
(3)步骤③中加入足量的H2O2后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同时溶液的pH要保持小于0.5,其原因是___。
(4)步骤⑤的具体实验操作有___,经干燥得到硫酸铁铵晶体样品。
(5)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定硫酸铁铵晶体样品所含结晶水数,将样品加热到150℃时失掉1.5个结晶水,失重5.6%。硫酸铁铵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
24.可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种工业废料的主要成分有、、、、等,现以其为原料制备(部分条件未给出):
已知:常温下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沉淀形式存在时溶液的见表:
开始沉淀时的 3.9 2.2 6.9 8.6
沉淀完全时的 4.7 3.2 8.3 10.6
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研磨”的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温下,_____________;“氧化、调”时若不加,可能造成的后果为______________.
(3)“调”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
(4)“沉锰”时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5)某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反应是:,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1.D
【分析】
操作X后得到提取液和残渣,所以应为过滤;操作Y之后得到青蒿素的乙醚溶液,则Y为萃取、分液;操作Z可以分离乙醚和青蒿素和乙醚,则Z为蒸馏。
【详解】
A.本实验装置所示的操作为蒸发结晶,该实验过程没有涉及,A不符合题意;
B.本实验装置所示的操作为蒸馏,该实验装置中牛角管与锥形瓶连接时不能完全封闭,应该与空气相通,操作错误,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装置所示的操作为过滤,该实验装置中漏斗下口尖嘴应该紧贴烧杯内壁,操作错误,C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装置所示的操作为分液,该实验装置符合分液操作要求,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C
【详解】
A.实验过程中首先计算所需水的质量,再用量筒量取,然后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稀释,最后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故A正确;
B.量取浓硫酸和水均需用到量筒,浓硫酸需在烧杯中稀释,用玻璃棒搅拌,最后转移到细口瓶中,故B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C错误;
D.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起到稀释并散热的作用,防止皮肤灼伤,最后涂上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残留的酸,故D正确;
故选:C。
3.A
【详解】
因固体碘易升华,NaCl加热不反应,则利用加热升华法分离固体氯化钠和碘最好;
故选A。
4.A
【详解】
A.固液制取气体,可用启普发生器,盐酸和块状制备可用启普发生器,A正确;
B.胶体可透过滤纸,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氢氧化铁胶体,可以采用渗析法,B错误;
C.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收集应用向下排空气法,C错误;
D.蒸发时应选用蒸发皿而不是瓷坩埚,D错误;
答案选A。
5.A
【详解】
A.氯化氢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可以除去SO2中的少量HCl,A正确;
B.蒸馏时接收馏分的锥形瓶不能用塞子塞,否则锥形瓶中气压过大会导致安全事故,B错误;
C.电石和水反应速率太快,不应该使用长颈漏斗,应该使用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C错误;
D.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橡胶而不能用碱式滴定管,应该用酸式滴定管,D错误;
故选A。
6.D
【详解】
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为互不相溶的液体,应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②乙醇和水为互溶的液体,沸点有一定差距,应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③Br2易溶于有机溶剂(如CCl4),而NaCl在有机溶剂(如CCl4)中几乎不溶,应采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综上所述,采用的方法分别为分液、蒸馏、萃取,故选D。
7.D
【详解】
A.“扫取以水淋汁”的意思是加水将硝酸钾溶解,涉及溶解操作,故A不符合题意;
B.“煎炼”的意思是蒸发,涉及蒸发操作,故B不符合题意;
C.“煎炼而成”的意思是通过加热,经蒸发结晶得到硝酸钾固体,故C不符合题意;
D.升华操作适用于分离固体混合物,其中一种固体易升华成气体,题中没有涉及升华,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8.B
【详解】
A.检验氢气纯度时,由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管口应该向下靠近火焰,故A错误;
B.CO有毒,是大气污染物,不能随意排放,以免污染环境,多余的CO应进行尾气处理,故B正确;
C.为防止二次污染等事故,用剩的浓硝酸不能倒入垃圾箱,应倒入指定容器,故C错误;
D.为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导致试管破裂,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B
【分析】
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物质,应为互不相溶的液体,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水和酒精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A不选;
B.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故B选;
C.碘和四氯化碳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C不选;
D.汽油和植物油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D不选;
故选B。
10.B
【详解】
A.溶液浓度达60%以上受热易分解,所以70%的高氯酸不能用常压蒸馏,A错误;
B.减压是防止变热会爆炸,加入浓硫酸是为了吸收水分,B正确;
C.橡胶塞是有机物,热的浓高氯酸遇有机物易爆炸,不能用橡胶塞连接,C错误;
D.高氯酸能和氯化钙反应,D错误;
故选B。
11.D
【详解】
A.应加入KOH除杂,加入NaOH会引入新杂质NaCl,故A错误;
B.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没有将氧化钙除去,反而除去了碳酸钙,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和HCl都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
D.加入铁粉,铁与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然后过滤可以除杂,故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A.酒精与水互溶,不能作为萃取剂,A项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同时氢氧化钠固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可以腐蚀滤纸,所以不能放在滤纸上称量,B项错误;
C.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可以,因此可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C项正确;
D.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再从上口倒出,D项错误;
答案选C。
13.A
【详解】
A.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入足量生石灰,乙酸与CaO反应,然后蒸馏,故A错误;
B.除去CuCl2溶液中少量的FeCl3,加入足量CuO,调节pH,使Fe3+水解为氢氧化铁沉淀,充分反应后,过滤,故B正确;
C.氯气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少量的HCl,先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再用浓硫酸干燥,故C正确;
D.Al2O3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除去Fe2O3中少量的Al2O3,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故D正确;
选A。
14.C
【详解】
①试管加热时为防止局部骤热发生爆炸,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①正确;
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备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为防止倒吸现象,要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②正确;
③制取气体时,一定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③正确;
④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等时,为防止爆炸要验纯后点燃,④正确;
⑤做CO还原CuO实验开始时要排除空气,先通入CO,结束时要防止金属铜被氧气氧化,先撒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CO,⑤正确;
⑥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先放质量较小的砝码,后放质量较大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⑥错误;正确操作是①②③④⑤,故合理选项是C。
15.A
【详解】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①正确;
②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②错误;
③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竖立试管,故③正确;
④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故④错误;
⑤不能将烧瓶放在桌上用力塞紧塞子,这样容易把烧瓶损坏,故⑤错误;
⑥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不可用手直接拿,故⑥正确;
⑦不能将胶头滴管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故⑦错误;
⑧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也不能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硫酸中,这样易引起暴沸使硫酸飞溅,故⑧错误;
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如不漏气,则出现气泡,故⑨正确;
故选A。
16.C
【详解】
A.酸浸时,稀硫酸与CuO、Fe3O4、Fe2O3、Al2O3等发生复分解反应,A错误;
B.“除杂”前溶液中主要含有铜离子、铁离子、铝离子,加入试剂B调节pH除去铝离子、铁离子,得到的滤渣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B错误;
C.加入试剂A的目的是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且要不引入新杂质,故试剂A可能是H2O2,C正确;
D.“还原”中氧化产物对环境友好,故N2H4作还原剂生成氮气,要制备14.4g Cu2O转移电子0.2mol,则至少需要0.05mol N2H4,质量为1.6g,D错误;
答案选C。
17.BC
【分析】
在一次化学行为中就能完成反应,这种反应成为基元反应。
【详解】
A. 氢气和氧气的反应要经过多步反应才能完成,不属于基元反应,故A错误;
B. H·和O2是经过一步就能完成的反应,属于基元反应,故B正确;
C. 氢离子和氢氧根的中和反应是一步进行的,属于基元反应,故C正确;
D. 氧气转化成臭氧的反应要经过多步反应才能完成,不属于基元反应,故D错误;
故选BC。
18.BC
【详解】
A.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故A正确;
B.HCl极易溶于水,该装置没有缓冲装置,能形成倒吸现象,如果将苯换为四氯化碳能防止倒吸,故B错误;
C.加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氯化氢和氨气立即反应生成氯化铵而得不到氨气,故C错误;
D.常温下,氢气和氨气与氧气都不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BC。
19.AB
【详解】
A.浓硫酸和其他液态物质混合时应注意实验安全,一般都是将浓硫酸沿玻璃棒或容器壁缓缓注入其他液体中,边注入边搅拌,所以酯化反应实验中,一般先加入密度最小的醇,再加入羧酸,最后加入浓硫酸,故A错误;
B.油水分离器中水层高低的变化可以显示生成物水的量,据此可以判断酯化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由于酯化反应属于可逆反应,所以其中一种物质过量,既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又可以提高另外一种物质的转化率,由题中数据知,异丙醇的沸点低,易挥发,异丙醇应过量,故B错误;
C.有机物一般都易挥发,根据题给各物质的沸点,温度过高,容易造成反应物挥发而损失,从而降低产率,故C正确;
D.步骤③操作时应收集218 ℃的馏分,如果温度计水银球偏下,则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温度比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低,会有沸点较低的杂质逸出,则收集的精制产品中可能混有的杂质为异丙醇,故D正确;
答案选AB。
20.BC
【详解】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生成乙烯的同时可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也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
B.呈紫色说明有I2生成,说明I-被氯水氧化,故B正确;
C.NaHCO3比Na2CO3溶解度小,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可说明生成NaHCO3,故C正确;
D.氨气易溶于水,加入稀NaOH溶液,难以挥发出氨气,应用浓NaOH溶液或加热才可生成氨气,故D错误;
故答案选:BC。
21.SiO2 使、均完全转化为和沉淀而除去,而不沉淀 3NaBiO3+2Cr3++7OH-+H2O=2+3Na++3Bi(OH)3 NaOH+Al(OH)3=NaAlO2+2H2O 0.1mol +14H++6Fe2+=2Cr3++6Fe3++7H2O 13.9
【分析】
铬铁矿(主要成分为FeO和Cr2O3,含有Al2O3、SiO2等杂质)中加入过量硫酸,FeO、Cr2O3、Al2O3溶解生成Cr2(SO4)3、FeSO4、Al2(SO4)3,从而得到溶液B,沉淀A为SiO2;溶液B中加入H2O2,Fe2+被氧化为Fe3+,得到溶液C;调节pH使Fe3+、Al3+全部转化为沉淀,得到固体D,所得溶液E中主要含有Cr3+;加入NaBiO3和少量NaOH溶液,此时生成的Bi3+转化为Bi(OH)3沉淀,Cr3+被氧化为,得到溶液F;将溶液F酸化,CrO42-转化为,得到溶液H;蒸发结晶得到红矾钠(主要成分Na2Cr2O7·2H2O),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Ⅰ(1)由以上分析知,固体A的主要成分为SiO2;
(2)步骤③中,需将Al3+、Fe3+除去,于是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此时溶液pH要调到5.0的目的是使Fe3+、Al3+均完全转化为Fe(OH)3、Al(OH)3沉淀除去,而Cr3+不沉淀;
(3)步骤④中,加入NaBiO3和少量NaOH溶液,此时生成的Bi3+转化为Bi(OH)3沉淀,Cr3+被氧化为,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3NaBiO3+2Cr3++7OH-+H2O=2+3Na++3Bi(OH)3;
(4)从图中可以看出,NaOH溶液的体积,从200mL增加到240mL,主要是将Al(OH)3转化为Al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Al(OH)3=NaAlO2+2H2O;则将Al3+转化为Al(OH)3,需要消耗NaOH溶液40mL×3=120mL,则Fe3+转化为Fe(OH)3需消耗NaOH溶液200mL-20mL-120mL=60mL,n[Fe(OH)3]= ×5 mol/L×0.06L=0.1mol;
Ⅱ(5)第①步操作,Fe2+将还原为Cr3+,Fe2+转化为Fe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14H++6Fe2+=2Cr3++6Fe3++7H2O;
(6)欲使1 L该废水中的n()=5.00×10-3mol/L×1L=5.00×10-3mol,依据质量守恒,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的物质的量为0.02mol,理论上需要加FeSO4·7H2O的物质的量为0.02mol×2.5=0.05mol,质量为0.05mol×278 g/mol =13.9g。
22.PbO2++4H++2e-=PbSO4+2H2O PbO2+++H2O=PbCO3↓++2OH- 8.0×10-7 硝酸的挥发速率和分解速率加快 硝酸 4PbSO4+6NaOH=3PbO·PbSO4·H2O+3Na2SO4+2H2O
【详解】
(1)铅蓄电池正极材料为PbO2,负极材料为Pb,硫酸溶液作电解液,两极均生成难溶物PbSO4,正极上,Pb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的Pb2+与结合生成PbSO4:PbO2++4H++2e-=PbSO4+2H2O;
(2)根据“①中PbO2转化为PbCO3”发生了还原反应,结合流程①中所加试剂可确定Na2SO3为该反应的还原剂,再根据“Ksp(PbSO4)=1.80×10-8>Ksp(PbCO3)=1.44×10-13”,说明反应生成了更难溶的PbCO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PbO2++ ——PbCO3↓+,再根据电荷守恒有PbO2++——PbCO3↓+SO+2OH-(根据所加Na2CO3和Na2SO3溶液均水解显碱性),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得PbO2+++H2O=PbCO3↓++2OH-;
(3)①中存在“PbSO4转化为更难溶的PbCO3”,结合(2)中分析知,滤液Ⅰ中的PbSO4和PbCO3均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则有==,将“Ksp(PbSO4)=1.80×10-8、Ksp(PbCO3)=1.44×10-13、c()=0.1 mol·L-1”代入上式解得c()=8.0×10-7 mol·L-1;
(4)根据流程图知,②中反应为“PbO和PbCO3”与硝酸的反应,加热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铅的浸出率升高,但是,由于硝酸沸点低,易挥发,硝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当温度高于T0时,硝酸的挥发速率和分解速率加快,不利于②中反应的进行,导致铅的浸出率降低;
(5) ②中,PbO和PbCO3在硝酸的作用下转化成Pb(NO3)2,③中,向Pb(NO3)2中加稀硫酸转化成PbSO4沉淀和硝酸,由此确定滤液Ⅱ为稀硝酸,HNO3在反应流程中可循环利用(即在②中加以循环利用);
(6) 根据流程图分析知,④中的反应物有PbSO4和NaOH,生成物之一为3PbO·PbSO4·H2O,然后利用原子守恒可写出④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bSO4+6NaOH=3PbO·PbSO4·H2O+3Na2SO4+2H2O。
23.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加快反应速率 水浴加热 C 2Fe2++H2O2+2H+=2Fe3++2H2O 抑制Fe3+水解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NH4Fe(SO4)2·12H2O
【分析】
废铁屑中含有油污,油污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且碱和Fe不反应,所以可以用碱性溶液除去废铁屑中的油污,将干净铁屑进入稀硫酸中并加热,稀硫酸和Fe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过滤除去废渣得到滤液,滤液中含有未反应的稀硫酸和生成的硫酸亚铁,然后向滤液中加入H2O2,Fe2+被氧化生成Fe3+而得到硫酸铁溶液,然后向硫酸铁溶液中加入硫酸铵固体,然后通过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铁铵固体,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1) 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铁屑表面的油污后,再用水洗涤铁屑表面附着物;
(2)加热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进而加快铁屑的溶解。为便于控制温度在80~95℃,可采取热水浴加热方式。铁屑中硫化物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酸性气体硫化氢,可用碱液吸收,并用倒扣漏斗,既能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答案选C;
(3) 步骤③中加入足量的H2O2后将全部氧化为,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同时溶液的pH要保持小于0.5,以抑制Fe3+水解;
(4)从溶液中得到产品硫酸铁铵晶体,先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
(5)设硫酸铁铵晶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加热到150℃,失去1.5mol(即27g)水,质量减轻5.6%,则硫酸铁铵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6,则剩余部分为水,,故硫酸铁铵晶体的化学式为。
24.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 无法将铁元素完全分离
【详解】
(1)“混合研磨”的目的为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浸出率;
(2)沉淀完全时的金属离子浓度相同,由题中已知条件可知,,则有;“氧化、调”时氧化的目的是将过量的氧化成,以便沉淀分离,若不加,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所调pH并不能将沉淀,导致铁元素无法完全分离,同时会使后续金属资源混有杂质;
(3)“调”是为了沉淀Al3+,同时不沉淀Mn2+,使两种元素完全分离,其pH范围为;
(4)根据溶液中离子存在状态以及产物分析,“沉锰”时的离子方程式为;
(5)某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反应是:,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