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十六 植物代谢的实验(课件 30张PPT+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十六 植物代谢的实验(课件 30张PPT+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5-13 13:29:30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浙教版 中考复习
专题二十六 植物代谢的实验
教材实验
类型一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
实验1 如图示验证种子呼吸作用的试验装置,请回答:
(1)图A验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瓶中的种子为_______(干燥或萌发)的种子。
(2)图B验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_______ 的种子。
煮熟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萌发
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考题演练
考题1 如图为验证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示意图: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种子和煮熟后冷却至室温的种子,加盖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中,观察燃烧情况.结果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  )
A. 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
B. 种子呼吸消耗了二氧化碳
C. 种子呼吸消耗了氧
D. 种子呼吸产生了水
C
实验2 为了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东东同学按以下步骤进行了实验:
①将一定量吸干水的新鲜豆芽装入1只塑料袋;
②在塑料袋口连接上导管和橡皮管,扎紧塑料袋口,并用夹子夹紧橡皮
管,不使外界空气进入;
③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请回答:
(1)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将夹子移去,让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用温度计测量豆芽的温度,结果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将豆芽放置在黑暗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二 植物的茎或叶进行呼吸作用
石灰水变浑浊
豆芽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豆芽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排除了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教材实验
考题2 (2020·宁波模拟) 小科为了证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在装置①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该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指出该设计不够严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请你指出一条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进设计并实验时,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证明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
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
③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考题演练
类型三 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
实验3 如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④③②⑤①⑥⑦ B.④③⑥①⑤⑦②
C.②⑦③⑥⑤④① D.②④③⑤⑥①⑦
(2)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剪下叶片,去掉黑纸,将叶片放在盛有酒
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①出现的现象是:遮光部分呈__________色,光照部分呈______色。
(5)该实验除了证明“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意外,还可以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C
把叶片中原有淀粉耗尽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黄白色

光合作用需要光
教材实验
考题3 (2021·成都)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未遮光变蓝(如下图所示)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需条件
B.光是绿叶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C.绿叶在光下能够释放氧气
D.绿叶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
考题演练
实验4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1)金鱼藻是多年生草本沉水性植物,能开花,花小,单性,腋生。金鱼藻属于的植物类群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收集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A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__,它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装置加上太阳,能否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___________。
类型四 绿叶在光照下产生氧气

氧气
氧气
排水法
猛烈的燃烧起来
教材实验
考题4 右下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缓冲溶液(碳酸氢钠与碳酸钠严格配比的混合溶液)可维持密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该装置放在20℃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氧气释放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
该植物的表观光合速率是_____________ mL/h。
(2)与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相比,用上述装
置所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数值_____________
(偏高/偏低/相同),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真正
光合作用的速率,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请写
出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 。
0.8
偏低
设置一样的装置,遮光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考题演练
实验5 如图是阳光兴趣小组设计的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按图示装置 ( 甲锥形瓶中
盛清水,乙锥形瓶中盛等量的 25%氢氧化纳溶液),
光照 2-3 小时.取下叶片 A 和 B,去掉叶片中的叶
绿素,然后用腆液分别检验。 ( 提示:25% 的氢
氧化纳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实验中,甲组对乙组起 作用。
(2)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3)用碘液分别检验后,不能变蓝的叶片是 ( 填字母),说明它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4)在水肥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增加 浓度,可使光合作用显著增强,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类型五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照
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完
B
二氧化碳
教材实验
考题5 (2021·云南)下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
D
考题演练
例6 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如图所示,在A、B钟罩中分别放入植物与蜡烛,然后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1)观察A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______;B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______。
(2)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较长时间地燃烧下去,在设置实验时,
应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六 一个氧循环的实例


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植物光合作用的释放
植物能更新空气
适当增加钟罩内植物的数量
教材实验
考题6 如图所示,在两个严格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各放入一只老鼠,供给足够的食物和饮水,在B罩内再放入一盆绿色植物。
(1)若将A、B装置均放在阳光下,A罩内的老鼠会先死亡,解释原因。
(2)若将A、B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B罩内的老鼠会先死亡,解释原因。
A罩内的老鼠进行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老鼠因缺氧而窒息;而B罩内,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吸收了老鼠呼出的二氧化碳,所以在B罩内的老鼠能存活较长时间。
B罩内的植物呼吸作用,会和老鼠争夺氧气,造成老鼠更快窒息
考题演练
类型七 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例7 某同学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 
这一问题时,提出了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并做了下列实验:
步骤一: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
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
斜面,再分别按图示3种处理方法处理: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插入一瓶盛有稀释红墨
水的烧杯中(如上图),置于适宜的环境中。经过10~30分
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各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
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适宜的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B组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来越浅,就可以进一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在木质部
温暖、阳光充足
蒸腾作用强,现象明显
木质部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教材实验
考题7 (2022·慈溪竞赛)某同学为了验证植物吸水的条件及运输情况,选用一枝多年生的樟树幼嫩枝放入红墨水中进行如图的实验:
(1)几小时后,横切植物的茎中变红色的部位是图中的 (填序号)。
(2)再取不同位置的茎横切,发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红色越浅,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茎中的运输方向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一般选取枝叶茂盛的枝条,这是为了增强植物的 。
自下而上

蒸腾作用
考题演练
实验8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实验八 研究茎中有机物的运输的部位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
作对照
环割切口处
教材实验
考题8 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有机物在植物茎中的运输途径,设计了以下实验:把一棵小树的树干上的树皮进行了“环割实验”,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
①树枝切口上方形成了节瘤,切口下方无瘤形成,并有一定程度的萎缩;
②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还能继续成活;
③植物的根部渐渐萎缩;
④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枯萎。上述现象描述正确的有 。
①②③
考题演练
类型九 根的吸水部位在哪里
实验9 选取 4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小麦幼苗,随机分为2组。将其中一组的 2株小麦植株所有根的前端剪去3 ~ 5毫 米(即根尖), 并在切口处涂上石蜡,另外一组不做处理。将 2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
(1)“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目的是 。
(2)“剪去根的前端”基于的假设是 。
(3)“涂上石蜡”的目的是 。
(4)实验现象:剪去根尖的出现萎蔫,没有剪去根尖的
正常生长。
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根的吸水部位可能在根尖
防止根切口处吸水
教材实验
考题9 (2021八下·丽水期末) 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植物根的吸水部位”活动中,选取10 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小麦幼苗,随机均分成2组。将A组的小麦幼苗所有根的根尖剪去,并在切口处涂石蜡;B组不做处理,如图所示。将两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开始出现萎蔫现象。请回答:
(1) 该实验证明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
(2)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必须以同种植物为实验对象,是为了控制变量
B.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小麦幼苗,是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每组用5株而不是1株小麦幼苗,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D.用土壤浸出液培养,是因为其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物
D
根尖
考题演练
实验10 选取 4株生长旺盛的同种植物 ( 如白菜 等 ) 幼苗,随机分成 2组。将两组植物的根部洗净,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 2只锥形瓶中。过 20 ~ 40分钟后观察 2组植物,加以比较,并做好观察记录。
(1)在清水中的植物 _________; 在浓盐水中的植物 _________。
(2)分析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推测出根毛细胞必须在 条 件下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应用:对农作物过度施肥,会出现“烧苗”现象,原因是

类型十 植物细胞吸水的实验
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硬挺
萎蔫
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细胞失水过多
教材实验
考题10 (2017·扬州)如图是“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其顶部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图1中的萝卜洞内装浓盐水,在图2中的萝卜洞内装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萝卜会变硬,洞里的水会变少
B.图2中的萝卜会变软,洞里的水会变多
C.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内部和外界的
溶液浓度大小
D.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的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C
考题演练
实验11 在研究植物叶的蒸腾作用时,老师设计用一透明塑料袋将天竺葵叶片包扎起来,置于阳光下照射(图中甲),一会儿若能看到到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可说明植物的叶能进行蒸腾作用。小明提出了疑问:这些水一定是叶蒸腾作用产生的吗?于是他做了如图中的乙装置(摘除全部叶片,只剩茎),与甲装置一同放在阳光下。
(1)根据小明所做实验,他建立的假设是什么? ;
(2)预测实验中能看到什么现象? ;
(3)为了实验成功,该实验在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写出一点即可)
类型十一 叶的蒸腾作用
水可能是叶进行蒸腾作用产生的
装置甲塑料袋内壁出现大量水珠,装置乙有少量的水珠
将装置放在同样的环境中
教材实验
考题11 (2018·中山)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以探究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B.两个装置中水量应相同,加入植物油可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
C.该实验装置应放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以免植物枝条缺水干枯
D.一段时间后,用乙减去甲得到的数值,是植物叶片蒸发的水量
C
考题演练
实验12 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因素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1)为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 的环境中为佳。
A.高温干燥 B.高温潮湿 C.低温干燥 D.低温潮湿
(2)在水槽的水银面上有一层水,水起的作用是 。
(3)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上升现象,还受植物其他生理活
动的影响。你认为植物还有什么生理活动也可能导致出现水银柱上升?   。如要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实验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
(4)如果实验中玻璃管足够长,则影响水银柱最终能上升的高度,除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外,还主要与外界环境中什么因素有关? 。
类型十二 环境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A
防止水银蒸发,造成污染
光合作用
黑暗
大气压
教材实验
考题12 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遮阳和选择阴雨天,能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A
考题演练
实验13 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
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 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一个气孔由两个______________围成。
(2)方案二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实验用热水而不用冷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十三 叶表皮的气孔

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
保卫细胞
气体在热水中溶解度小,实验现象明显
教材实验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
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确操作后,滤纸的颜色会从蓝色渐渐变成红色,先变色的是叶的 表皮。
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考题13 下图为叶表皮上的一个气孔,下列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是保卫细胞,它们成对存在
B.②是气孔,它正处于张开状态
C.②若关闭,蒸腾作用就会减弱
D.②通常是夜间张开,白天闭合
D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十六 植物代谢的实验 学案
教材实验·考题演练
类型一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
实验1 如图示验证种子呼吸作用的试验装置,请回答:
(1)图A验证的是_________________,瓶中的种子为_______(干燥或萌发)的种子。
(2)图B验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_____
的种子。
考题1 如图为验证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示意图: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
装有等量的萌发种子和煮熟后冷却至室温的种子,加盖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将
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中,观察燃烧情况.结果甲瓶
中的蜡烛立即熄灭,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  )
A.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 B.种子呼吸消耗了二氧化碳
C.种子呼吸消耗了氧 D.种子呼吸产生了水
类型二 植物的茎或叶进行呼吸作用
实验2 为了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东东同学按以下步骤进行了实验:
①将一定量吸干水的新鲜豆芽装入1只塑料袋;
②在塑料袋口连接上导管和橡皮管,扎紧塑料袋口,并用夹子夹紧
橡皮管,不使外界空气进入;
③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请回答:
(1)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将夹子移去,让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
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用温度计测量豆芽的温度,结果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
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将豆芽放置在黑暗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题2 (2020·宁波模拟) 小科为了证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
实验装置。请回答:
(1)在装置①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__。
(2)将该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的目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指出该设计不够严密,不能就此验
证猜想。请你指出一条原因:_______。
(4)按要求改进设计并实验时,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则证明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
类型三 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
实验3 如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④③②⑤①⑥⑦ B.④③⑥①⑤⑦② C.②⑦③⑥⑤④① D.②④③⑤⑥①⑦
(2)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剪下叶片,去掉黑纸,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____。
(4)步骤①出现的现象是:遮光部分呈__________色,光照部分呈______色。
(5)该实验除了证明“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意外,还可以提出“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考题3 (2021·成都)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把绿叶放在暗处数
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
叶片,结果未遮光变蓝(如下图所示)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需条件
B.光是绿叶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C.绿叶在光下能够释放氧气
D.绿叶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类型四 绿叶在光照下产生氧气
实验4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1)金鱼藻是多年生草本沉水性植物,能
开花,花小,单性,腋生。金鱼藻属
于的植物类群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收集气体的方法是 ,
A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__,它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__________________。
(3)乙装置加上太阳,能否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___________。
考题4 右下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缓冲溶液(碳
酸氢钠与碳酸钠严格配比的混合溶液)可维
持密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该装置放
在20℃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
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
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
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据此回答:
(1)若以氧气释放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
该植物的表观光合速率是_____mL/h。
(2)与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相比,用上述装置所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数值_______ (偏
高/偏低/相同),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请写出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 。
类型五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实验5 如图是阳光兴趣小组设计的探究光合
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按图示装置
( 甲锥形瓶中盛清水,乙锥形瓶中盛等量的 25%氢氧化钠溶液),光照 2-3 小时.取
下叶片 A 和 B,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然后用腆液分
别检验。
( 提示:25% 的氢氧化纳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实验中,甲组对乙组起 作用。
(2)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
是 。
(3)用碘液分别检验后,不能变蓝的叶片是 ( 填字母),说明它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4)在水肥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增加 浓度,可使光合作用显著增强,
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考题5 下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
类型六 一个氧循环的实例
例6 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如图所示,在A、B钟罩中分别放入植物与蜡烛,然后
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1)观察A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______;B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______。
(2)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所产生的二氧
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较长时间地燃烧下去,在设置实验时,应
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题6 如图所示,在两个严格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各放入一只老鼠,供
给足够的食物和饮水,在B罩内再放入一盆绿色植物。
(1)若将A、B装置均放在阳光下,A罩内的老鼠会先死亡,解释原因。
(2)若将A、B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B罩内的老鼠会先死亡,解释原因。
类型七 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例7 某同学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这一问题时,提出了假设,根据假设,
设计并做了下列实验:
步骤一: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下端用刀
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图示3种处理方法处理: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插入一瓶盛有稀释红墨水
的烧杯中(如上图),置于适宜的环境中。经过10~30分钟
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各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
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回答:
(1)上述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适宜的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B组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
颜色变得越来越浅,就可以进一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题7 (2022·慈溪竞赛)某同学为了验证植物吸水的条件及运输情况,选用一枝多年生的
樟树幼嫩枝放入红墨水中进行如图的实验:
(1)几小时后,横切植物的茎中变红色的部位是图中的
(填序号)。
(2)再取不同位置的茎横切,发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红色越
浅,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茎中的运输方向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一般选取枝叶茂盛的枝条,这是为了增强植物的 。
实验八 研究茎中有机物的运输的部位
实验8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
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___________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考题8 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有机物在植物茎中的运输途径,设计了以下实验:把一棵小
树的树干上的树皮进行了“环割实验”,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
①树枝切口上方形成了节瘤,切口下方无瘤形成,并有一定程度的萎缩;②切口上方枝
条上的绿叶还能继续成活;③植物的根部渐渐萎缩;④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枯萎。
上述现象描述正确的有 。
类型九 根的吸水部位在哪里
实验9 选取 4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小麦幼苗,随机分为2组。将其中一组的 2
株小麦植株所有根的前端剪去3 ~ 5毫 米(即根尖),
并在切口处涂上石蜡,另外一组不做处理。将 2组小麦
幼苗分别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
(1)“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目的是 。
(2)“剪去根的前端”基于的假设是 。
(3)“涂上石蜡”的目的是 。
(4)实验现象:剪去根尖的出现萎蔫,没有剪去根尖的正常生长。
考题9 (2021八下·丽水) 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植
物根的吸水部位”活动中,选取10 株生长旺盛、带
有绿叶和根系的小麦幼苗,随机均分成2组。将A
组的小麦幼苗所有根的根尖剪去,并在切口处涂石
蜡;B组不做处理,如图所示。将两组小麦幼苗分别
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开始
出现萎蔫现象。请回答:
(1) 该实验证明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
(2)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必须以同种植物为实验对象,是为了控制变量
B.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小麦幼苗,是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每组用5株而不是1株小麦幼苗,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D.用土壤浸出液培养,是因为其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物
类型十 植物细胞吸水的实验
实验10 选取 4株生长旺盛的同种植物 ( 如白菜 等 ) 幼苗,随机分成 2组。将两组植
物的根部洗净,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 2只锥形瓶中。过 20
~ 40分钟后观察 2组植物,加以比较,并做好观察记录。
(1)在清水中的植物 _________; 在浓盐水中的植物 _________。
(2)分析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推测出根毛细胞必须在 条
件下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应用:对农作物过度施肥,会出现“烧苗”现象,原因是 。
考题10 (2017·扬州)如图是“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取两个大
小相同的萝卜,各从其顶部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图1中的萝卜洞内装浓盐水,
在图2中的萝卜洞内装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萝卜会变硬,洞里的水会变少
B.图2中的萝卜会变软,洞里的水会变多
C.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内部和外界的
溶液浓度大小
D.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的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类型十一 叶的蒸腾作用
实验11 在研究植物叶的蒸腾作用时,老师设计用一透明塑料袋将天竺葵叶片包扎起来,置
于阳光下照射(图中甲),一会儿若能看到到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可说明植物的叶能
进行蒸腾作用。小明提出了疑问:这些水一定是叶蒸腾作用产生的吗?于是他做了如图
中的乙装置(摘除全部叶片,只剩茎),与甲装置一同放在阳光下。
(1)根据小明所做实验,他建立的假设是什么? ;
(2)预测实验中能看到什么现象? ;
(3)为了实验成功,该实验在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写出一点即可)
考题11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以探究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B.两个装置中水量应相同,加入植物油可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
C.该实验装置应放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以免植物枝条缺水干枯
D.一段时间后,用乙减去甲得到的数值,是植物叶片蒸发的水量
类型十二 环境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实验12 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因素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1)为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 的环境中为佳。
A.高温干燥 B.高温潮湿 C.低温干燥 D.低温潮湿
(2)在水槽的水银面上有一层水,水起的作用是 。
(3)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上升现象,还受植物其他生
理活动的影响。你认为植物还有什么生理活动也可能导致出
现水银柱上升? 。如要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实验
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
(4)如果实验中玻璃管足够长,则影响水银柱最终能上升的高度,
除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外,还主要与外界环境中什么因素有关? 。
考题12 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遮阳和选择阴雨天,能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类型十三 叶表皮的气孔
实验13 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
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
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
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面,
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
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 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一个气孔由两个__________围成。
(2)方案二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
表皮大。实验用热水而不用冷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
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面,
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
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为什么?______________。
考题13 下图为叶表皮上的一个气孔,下列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是保卫细胞,它们成对存在 B.②是气孔,它正处于张开状态
C.②若关闭,蒸腾作用就会减弱 D.②通常是夜间张开,白天闭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十六 植物代谢的实验 强化训练
一、填空题
1.实验得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动植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说明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了()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水蒸气
2.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探究植物的一些生理活动。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阳光下时,金鱼藻体内只进行了光合作用
B.在阳光下时,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若将此装置放于黑暗中一段时间,烧杯中液体的 pH 变大
D.若要证明植物确实进行了光合作用,需要先将金鱼藻暗处理
4.园林树木移栽时,通常会剪叶、带土、遮阴,甚至打针输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给植物输入无机盐溶液时,应将针头插入韧皮部
B.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光合作用,减少水分的消耗
C.带土移栽主要是为了减少根毛的损伤,保证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D.遮阴是为了使叶片上的气孔完全张开,增强蒸腾作用,促进对水的吸收
5.科学家为了检测有机物运输的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碳
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
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
方向是( )
A.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C.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D.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6.如图,有甲、乙两根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
烧杯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B.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一样快
D.两枝条内都只是韧皮部被染成红色
7.某同学家中有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
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受伤的树皮的运输水分能力更强了
B.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C.果实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
D.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8.小明利用如图装置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快慢的环境因素,若在实验过程中,橡皮管与压
强计连接处气密性不好,则一段时间后(不考虑水分的蒸发),观察到压
强计左右两管液面的变化情况是( )
A.左管液面不下降,右管液面下降 B.右管液面不下降,左管液面下降
C.左右两管液面均不下降 D.左右两管液面均下降
二、填空题
9.小明同学通过学习了解到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部分,他首先选择如图四组中的______组实
验进行验证。然后研究:植物根的各个部分是否都吸水?设置了图B组实验;选取若干
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幼苗,随机分为2组。将其中一组的小麦植株所有根的
前端剪去3~5毫米(即根尖),另外一组不做处理。他的实验目的是 ,
本实验中对于实验组的根尖还要进行的操作是 ,如果实验中出
现 现象则可验证实验目的。
10.请根据观察蚕豆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撕取蚕豆叶表皮时,看到叶的表皮是_______色的。
(2)制作蚕豆叶表皮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应先在载
玻片中央_________________,而后夹取一小片下表皮
放在载玻片的___________中并展开,然后盖上盖玻片。
(3)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最好选用___________物镜观察。
(4)将制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成对的半月形的①_____________以及
由①的间隙所形成的②________。
11.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春天剪取了一段柳树的枝条,到实验室来进行观察。
(1)他们将枝条插入到了稀释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将枝条横切做切片观察(如图),
发现图中A部分被染成红色,这个部分应该是______,原因是 。
(2)图中B所在的位置含有的起运输功能的结
构是______。
(3)图中C所示的结构为______,因为有了这
一结构,所以该植物茎能够增粗。
12.某同学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右图实验装
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
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
(1)玉米根部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 。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并将装置放在暗
处一段时间后,小烧杯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证
明玉米幼苗的呼吸作用产生了 。
(3)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则要探究的
问题是 。要验证这一问题,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其对照
实验装置中小烧杯里的液体应为 。
(4)若要探究玉米幼苗的蒸腾作用,该装置需要改变的是 。
(5)玉米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 ,胚芽突破种皮发育成 。
13.如图是验证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实验要用黑布遮住大玻璃罩,不让光透入,其目的是______。
(2)第二天揭开黑布,装置中小烧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玻璃罩内
的______ 浓度大大增加。
(3)将燃烧着的火柴放进玻璃罩内,火柴立刻熄灭,说明玻璃罩内的____浓度大大降低。
(4)这个实验说明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是 。
14.如图为种子呼吸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盛有干种子的瓶中加适量水,过一段时间后种子的
   作用会加强,致使玻璃瓶内   气
体浓度增大,从而使玻璃罩内幼苗的   作用
增强。
(2)如果把漏斗和玻璃管都堵塞,种子的   作用会减弱,幼苗的   作用也
会逐渐减弱,原因是  。
(3)分析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该种子和幼苗的关系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5.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某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的。
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①取一段柳的枝条,将其下部处理成只有木
质部后,插入装有土壤浸出液(无色透明,其成分为水和溶解在水
中的无机盐)的广口瓶中;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作出假设的依据是:茎的木质部中有 ,是上下
相连通的。
(2)该实验必须用带叶的枝条,原因是要通过叶片的 来促进水分
和无机盐的运输。
(3)将柳的枝条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的目的是排除茎的 的干扰.
(4)为了能够在茎的横切面上或纵切面上观察到溶液的位置,需要将该同学方案中无色
透明的土壤浸出液改为 来做实验。
16. 学校科学兴趣小组用小麦幼苗进行了如下实验: 选取4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
的幼苗,随机分为A、B两组
组别 株数 处理方法
A 2 剪去所有根的前端3~5毫米(即尖端),并在切口处涂上石蜡
B 2 不作处理
(1)几天后,B组容器内水面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容器内水蒸发和植物的 作用。
(2)A组小麦幼苗两天后出现明显的萎蔫现象,说明植物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
(3)一周后,同学们发现B组小麦幼苗长势不良,叶色发黄,于是他们往容器内加了
一大勺尿素。一天后,小麦却出现萎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植物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浓度,使小麦幼苗失水。
17.某兴趣小组利用移液管、吸管和矿泉水瓶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装置(如图甲所示),用于
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1)本实验使用了若干海桐枝条,这些枝条应长势一致,___________相同。根据图乙
实验设计可知,起对照作用的是第_______组(填序号)。
(2)分析①、②、③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风速越快,植物的蒸腾作用_________。
(3)分析①、④、⑤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是一个探究植物叶片与蒸腾失水关系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从一株阔叶植物上剪下基本相同的两根枝条,剪去其中一根枝条上的全部叶片,将另
一枝条的下端叶片剪去。
②在两只相同的小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将两根枝条分
别插在A、B两支试管中,并向
两支试管内的水面上滴等量的植物油。
③用透明塑料袋分别罩在两个枝头上,扎紧塑料袋口,使
其不透气。
④将所示装置放在有阳光、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后观察实
验结果。
问题:
(1)在两试管内的水面上滴植物油的目的是 ;
(2)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的原因是 ;
(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4)若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几滴红墨水,你预测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D 3.A 4.C 5.B 6.A 7.D 8.C
二、填空题
9.C;设置对照实验;在切口处涂上石蜡;去根前端的幼苗出现萎蔫。
10.无 滴一滴清水 水滴 低倍 保卫细胞 气孔
11.导管 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筛管 形成层
12.(1)成熟区 (2)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清水
(4)移走小烧杯 (5)胚根;茎和叶
13.(1)不让其进行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 (3)氧气 (4)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14.(1)呼吸;二氧化碳;光合;
(2)呼吸;光合;二氧化碳的浓度低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
(3)种子的呼吸作用为幼苗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幼苗的光合作用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
三、实验探究题
15.(1)导管(2)蒸腾作用(3)韧皮部(4)红色土壤浸出液
16.(1)蒸腾 (2)根尖 (3)小于
17.(1)叶片数量① (2)越强 (3)光照越强,蒸腾作用越强
18.(1)防止试管内的水分蒸发
(2)让叶片进行蒸腾作用
(3)A装置塑料袋内壁上会凝结有水珠,其散失的水分来自于锥形瓶内的水分,故锥形瓶内的水位也下降;B装置由于没有叶片,枝条不散失水分,因此,B装置的塑料袋内壁上不会有水珠,锥形瓶内的水位也不会变化.
(4)A中的叶脉变红,因为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