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五单元写作指导:月亮
文题亮相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技法点拨
月亮常是古人寄托情感的对象。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而在远离家乡的游子眼里,月亮或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蕴含对故乡、亲友的无限思念。
写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审题,选择合适的文体。
从题目来看,可写成具有一定寓意的记叙文,揭示月亮与人物、事件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也可写成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理的一种思考;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构思一篇与月亮有关的童话和寓言故事。
2.多维思考,确定写作的方向。
借助古诗文,弄清“月亮”这个意象的常见寓意和象征意义,如慈母之爱、思乡之情、团聚之愿、高洁的品质、远大的抱负、历史的见证等,然后结合实际生活展开联想,选择一个值得自己回忆、感念的人、物或一种情愫,作为叙述、描写、抒发情感的对象;或调动相关知识,挖掘月亮的内在意义,展示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3.模仿课文,借鉴精妙的写法。
可借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许地山的《落花生》等作品的写作思路,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写出月亮的特点;特别是要写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写出人与物的相似、相通点,从而由物及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题。
明月高悬
01.月 亮
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它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想。
在游子的眼中,月亮是乡愁的象征。你看,杜荀鹤挥笔写下:“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在诗人的眼中,月亮是思念的象征,你听,李白在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我眼中,月亮是一只特别的收纳盒。
儿时,我觉得月亮可真奇怪,有时候胖得像个圆润的球,有时候瘦得像一丝细豆芽儿。我问奶奶:“月亮怎么一会儿胖一会儿瘦呀?”她笑盈盈地对我说:“嘘!小声点。天上啊,有一只天狗正吃月亮呢。”小小的我急了:“那月亮被它吃完了,天上就没有月亮了!”奶奶慢悠悠地说:“它吃不完的。”原来,月亮是天狗的玩具啊。
上了小学,我在书本上学了许多关于月亮的古诗,无一例外都是思念家乡的。我不明白,月亮就是月亮,一会儿胖一会儿瘦的,怎么又说承载了人们的思念呢?这时,月亮悄悄变成了传递思念的使者。
中学时,我跟随爸妈到了新的城市,离奶奶家很远。我望着夜空中温润的圆月,眼泪再也按捺不住了——我想奶奶了!那些深藏在诗句里的思念情绪把我包围,我和诗人们悲欢相通了。
原来,月亮是一只特别的收纳盒。它高悬夜空,我们的目光就是开启这只收纳盒的钥匙。当我们的目光落在月亮上时,那些珍藏在盒中的记忆便会涌来,让我们思念着故土,思念着亲人,盼望着团圆……
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们坐于窗下或信步于庭院时,不妨举头望月,月亮收纳盒就会悄悄打开,那些过往的美好,会温暖我们那颗因为思念而渐凉的心。
月亮啊月亮,你要帮我好好收着那些温热、温暖、温情!
点评
作文构思巧妙,作者以“悠悠万古”四个字开篇,气势大开,然后笔锋一转,列举了月亮的象征意义,说月亮在自己眼中是一只特别的收纳盒。作者按照成长的时间线,写了月亮在自己眼中的变迁,最后落脚在收纳盒上。结尾情真意切地感叹“月亮啊月亮,你要帮我好好收着那些温热、温暖、温情”,意味深长。
02.月 亮
月亮,可以说是最受古人偏爱的一个意象,古往今来许多咏月的诗句,或是直接描写月亮,或是借助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中,通过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不胜枚举。离乡的人一看月亮,总能看见思念的人的身影。
月亮寄托着游子的乡愁。梦回繁华北宋的丙辰中秋,苏轼与好友们在密州县府中欢饮达旦,场面热闹极了。苏轼虽然笑吟吟的,但是眉宇间却笼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他离乡任职密州,与家人相隔千里,难见一面。而相隔不远的弟弟苏辙也因公事无法相见……酒过三巡,众人已经尽兴,赋诗吟诵。轮到苏轼,他看了看天上的明月,思念之情涌上心头,脱口而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亦是中秋佳节,南宋的辛弃疾却有不同的想法。自从南渡之后,他就被朝廷弃如敝屣。如此团圆佳节,辛弃疾孤身在江东,回想起这七年来向朝廷上书六次却不得回应,心一点点凉了。明亮的月光落在庭院中,却落不进他凉透的心。他挥笔写下:“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隔着时空,王维正用欣赏的目光看着月亮。那是开元二十四年,王维终于卸下了宰相的重担,归隐辋川。一个新雨刚过的夜晚,王维披着轻如幻纱的月光在山中行走。皎洁的明月在松林间洒下清辉,清澈的山泉在石上流淌。在这淡泊宁静的氛围中,王维有感而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古人对于大自然的景物,天生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自然万物都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月亮,让古人们情有独钟。
若问我最喜欢哪句写月亮的诗?必然是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那一轮照过古人们的月,如今正照着我,清清朗朗!
点评
作者知识储备量丰富,脱离了千篇一律的校园生活,走出大同小异的情感视角。在他笔下,有豪气干云的大情怀,也有青葱少年的小细腻。
习作列举了苏轼、辛弃疾、王维三位诗人心中不同的月,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感受到历史名人对少年的影响。最后,习作落笔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上,点出如今照着我们的明月正是曾经照过古人们的那一轮,以文化传承收尾,构思巧妙。
03.月 亮
“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儒士,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都对月亮有着强烈的好奇与深厚的情感。我喜欢月亮,不仅因为它时而温馨,时而凄凉,时而承载着怀念,更因为它伴随我一步步成长。
小时候,我认识的月亮是在李白的《静夜思》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的我不明白如此直白的一首诗,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传诵。
长大后,我才发现,我的床前从未有过单纯的月光,替代它的是混杂着城市霓虹灯的光亮;我的床前也没有霜的清冷,替代它的是隔窗向下望去柏油路面的灰冷;我也不曾在“抬头”与“俯首”间思念过我的故乡,替代它的是每次跟随父母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时的短暂与匆匆。于是,再读《静夜思》时,我读懂了每一次离开前,奶奶眼中的依依不舍;我体会到了身在异乡为异客的那种“望月思乡”的愁绪;我也懂得了那种宿于乡野、栖于客栈的任性只存在于遐想中。
后来,我认识的月亮是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初读时,我只觉得这首词太过凄凉,适合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慨然而发,以释胸怀。我甚至觉得这首词有些消极,悲欢离合自古就有,何必感叹,又何必难以释怀。
再读时我才发现,凄凉的背后,是哲理的思考。月的阴晴圆缺竟暗合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这悲欢离合竟是如此真实的人生写照。静心细思,谁的人生没有过与朋友的相聚与别离,谁的人生没有过怅然与放下,谁的人生没有过得意与失落;再读时我才发现,“此事古难全”背后的“消极”原来是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铺垫,这哲思背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才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凝神再问,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跌得头破血流时;当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惑,艰难挣扎却不得其解时;当自己面对抉择,不知如何取舍时,最终还得用信念勇敢地站起来,因为我们渴望拥有前方的一片美好晴空。
我不喜欢“月亮月亮你别睡,迷茫的人已酒醉”的那种对安慰与同情的祈求,我不喜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朦胧,以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哀。我心中的月亮应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游子思乡之情,我心中的月亮应该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万丈豪情,我心中的月亮应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世美景。
月亮对我来说,有憧憬,有思念,有执着,也有哲理。记得贾平凹先生说过:“人生得也罢、失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一泓清泉不能没有清辉。”
让我们携着那份期待,捧着那抹月光,盛装开启青春的舞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点评
作者以对月亮的认识贯串成长过程,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辞清逸婉丽,引经据典,功底颇深,尤其是通过对月亮前后不同阶段认识的对比来凸显主题。结尾耐人寻味,以感受开始,以感受作结,含义深刻,自然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