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6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第6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13 14:0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选择题
1.四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情况统计图.人数相差3的是 小组和 小组.(  )
A.趣味数学和美术 B.美术和科技
C.趣味数学和科技 D.足球和美术
2.在一个条形统计图里,用3厘米的直条表示60人,用(  )厘米长的直条表示400人.
A.10 B.15 C.20
3.四(1)班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四(2)班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已知四(1)班的人数超过四(2)班的人数,那么将两个班合在一起,平均身高应该(  )
A.等于142厘米 B.高于142厘米
C.低于142厘米 D.无法判断
4.鹏鹏每天早晨去上学,中午放学回家吃饭后休息一段时间,下午再去上学,上完课后放学回家。下面选项(  )比较准确地反映鹏鹏一天从家到学校的往返情况。
A. B.
C. D.
5.下面(  )事件用下图表示比较合适。
A.某班五年级五位同学数学检测成绩情况
B.蛋糕店某月5种不同糕点的销售情况
C.小明1﹣5月份零用钱支出情况
D.某商场3月份5种不同品牌电脑销售情况
6.下面的说法不合理的有(  )
①电梯里有8人,平均每人的体重是60千克,每人的体重一定都是60千克。
②健民食品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900元。张华是这个公司的职工,他的工资不可能高于2900元。
③学校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④王皓的身高是145厘米,他到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里游泳,还是会有危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四(1)班学生平均身高148厘米,四(2)班学生平均身高143厘米。王刚在四(1)班,李明在四(2)班,王刚比李明(  )
A.矮 B.高 C.不能确定
8.在下面的两幅统计图中,用来表示某地1~6月份的晴天天数的变化情况最为合适的是(  )
A.
B.
二.填空题
9.如果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是用0.5厘米表示40人,那么4厘米应表示   人,在这个统计图上有一个直条上标有160人,那这个直条的高度应是   厘米.
10.看图填空:
(1)小华骑车从家去相距5千米的图书馆借书,从所给的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小华去图书馆路上停车   分,在图书馆借书用   分.
(2)从图书馆返回家中,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
11.条形统计图用2格表示10人,平均每格表示   人,照这样计算,要表示70人需要画   .
12.如图是四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统计图.(假设每人只选一种水果)
(1)最喜欢吃   的人数最多.
(2)最喜欢吃   的人数最少.
(3)四年级共有学生   人.
(4)最喜欢吃香蕉的人比最喜欢吃橘子的人多   人.
13.如图表示了矿泉水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看图回答问题.
(1)5瓶的售价是   元.
(2)12瓶的售价是   元.
(3)   瓶的售价是36元.
(4)张阿姨买矿泉水的瓶数是李阿姨的3倍,张阿姨所花的钱数是李阿姨的   倍.
14.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94分,其中数学得了99分,英语93分,小明的语文得了    分。
15.小聪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84步,第二次走82步,第三次走83步,他平均一次走    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约是    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6.笑笑班同学拍球的成绩平均每分钟60下。如果笑笑的成绩为65下,记作+5,那么淘气拍了58下,记作    。
三.判断题
17.如图图是小林同学放学骑车回家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林前3分钟与后3分钟骑车的平均速度和所走的距离相同.   .
18.如图中纵轴一格代表10。    
19.王叔叔所在公司员工的平均月工资是5500元,李叔叔所在公司员工的平均月工资是6000元。李叔叔的月工资一定比王叔叔的高。    
20.四(2)班男生平均体重35千克,女生平均体重30千克,每个男生一定都比每个女生重。    
21.某水塘平均水深140厘米,沛沛身高是150厘米,他进入水塘不会有危险。    
四.操作题
22.在一次科学实验中,双语小学某学生小丁同学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的水温变化情况,并把它制作成了下面的统计图.
(1)未加热时,水温是   ℃.
(2)烧开这壶水(达到100℃)用了   分钟.
(3)从第   分钟到第   分钟水温上升的比较快.
(4)如果继续加热到第10分钟,水温是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23.根据如表,将统计图画完整.
班级图书统计表
图书种类 数量(本)
图画书 40
文学书 50
科普书 20
故事书 60
五.应用题
24.如图.
小明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先到文化宫,在文化宫玩了20分钟后又去图书馆看书,然后骑自行车回家.
(1)文化宫离小明家    千米,图书馆离小明家    千米.
(2)小明在图书馆看书用了    分钟,从图书馆回家用了    分钟.
(3)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时    千米.
25.四、五年级植树情况如表:
共栽120棵 四年级 3个班 每班栽16棵
五年级 4个班 每班栽?棵
五年级平均每班栽树多少棵?
26.下面是芳芳家下半年各月用水情况统计表.
(1)哪个月用水最多?哪个月最少?
(2)芳芳家下半年一共用水多少吨?
(3)你从统计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27.如图是光明小学三个年级学生向贫困山区捐书情况.
(1)平均每个年级捐漫画书、故事书各多少本?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8.乐乐一家从昆明出发,开车到大理旅游。去时的平均速度是85千米/时,共用了4小时。原路返回时,多用了1小时,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由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趣味数学小组有6人,美术小组有8人,科技小组有9人,足球小组有12人.据此即可解答.
【解答】解:9﹣6=3(人)
答:人数相差3的是趣味数学小组和科技小组.
故选:C.
【点评】足球小组与科技小组人数也相差3,但选项中没有这一项,可不选.
2.【分析】用3厘米的直条表示60人,1厘米表示60÷3=20(人),400人里面有几个20人就用几厘米长的直条表示400人.
【解答】解:400÷(60÷3)
=400÷20
=20(厘米)
即用20厘米表示400人.
故选:C.
【点评】关键是明白1厘米表示多少人.
3.【分析】当四(1)班的人数和四(2)班的人数同样多时,将两个班合在一起,平均身高应该是142厘米,四(1)班的人数超过四(2)班的人数,所以将两个班合在一起,平均身高应该比人数相同时的身高接近四(1)班的平均身高,所以高于142厘米。
【解答】解:四(1)班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四(2)班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已知四(1)班的人数超过四(2)班的人数,那么将两个班合在一起,平均身高应该高于142厘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当高的人数多时,平均身高就较高。
4.【分析】A表示鹏鹏从家到学校后马上回家,在家一段时间后,又去学校,到学校后又马上回家;
B.表示鹏鹏从家到学校后马上回家,在家没有休息,又去学校,到学校后又马上回家;
C
表示鹏鹏从家到学校,一段时间后,回家,在家一段时间后,又去学校,到学校一段时间后,又回家;
D.表示鹏鹏从家到学校,一段时间后,回家,到家后,马上去学校,到学校一段时间后,又回家。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鹏鹏每天早晨去上学,中午放学回家吃饭后休息一段时间,下午再去上学,上完课后放学回家。图三比较准确地反映鹏鹏一天从家到学校的往返情况。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5.【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A、某班五年级五位同学数学检测成绩情况,宜用条形统计图;
B、蛋糕点某月5种不同糕点的销售情况,宜用条形统计图;
C、小明1﹣5月份零用钱支出情况,宜用折线统计图;
D、某商场3月份5种不同品牌电脑销售情况,宜用条形统计图。
故选:C。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6.【分析】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在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据可能会大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小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等于平均数。
【解答】解:由分析知,说法不合理的有:电梯里有8人,平均每人的体重是60千克,每人的体重一定都是60千克。
健民食品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900元。张华是这个公司的职工,他的工资不可能高于2900元。
学校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要熟练掌握。
7.【分析】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在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据可能会大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小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等于平均数。因此根据王刚在四(1)班,李明在四(2)班,不能确定两人的身高,也不能比较。
【解答】解:不能确定王刚和李明身高的大小关系。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要熟练掌握。
8.【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行判断.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实物的增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具体的数量.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实物的增减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具体的数量.
所以,要反应某地1~6月份的晴天天数的变化情况选折线统计图最为合适.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二.填空题
9.【分析】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中,用固定的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本题中0.5厘米表示40人,看4厘米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然后乘这个单位长度代表的人数就行了;用160人除以每个单位长度代表的人数,看有多少个单位长度,然后乘以这个单位长度的厘米数就行了.
【解答】解:由题意知,4÷0.5×40=320(人)
160÷40×0.5=2(厘米)
故答案为:320,2.
【点评】此题考查统计图纵轴的长度和单位长度代表的量之间的关系.
10.【分析】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从家出发20分钟行走了一段距离,停留20分钟后继续前进,经过20分钟又行驶一段距离到达图书馆,在图书馆借书用了40分钟,然后用了20分钟返回到家.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1)小华骑车从家去相距5千米的图书馆借书,从所给的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小华去图书馆路上停车20分,在图书馆借书用40分;
(2)20分=小时,5÷=5×3=15(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20,40,15.
【点评】此题考查了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行走时间和行走路程的关系,以及通过观察统计图得出行走时间与路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11.【分析】因为用2格表示10人,平均每格表示5人,照这样计算,70÷5=14,则要表示70人需要画14格.
【解答】解:10÷2=5(人)
70÷5=14(格)
答:平均每格表示5人,照这样计算,要表示70人需要画14格.
故答案为:5;14格.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
12.【分析】(1)、(2)根据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把喜欢吃各种水果的男女生人数加起来:苹果:20+25=45(人),香蕉:15+18=33(人),西瓜:30+28=58(人),橘子:16+12=28(人)然后进行比较:28<33<45<58,即可得出喜欢人数最多和最少的水果种类.
(3)把喜欢吃各种水果的男女生人数加起来,就是全年级总人数.
(4)用喜欢吃香蕉的人数减去喜欢吃橘子的人数即可.
【解答】解:苹果:20+25=45(人)
香蕉:15+18=33(人)
西瓜:30+28=58(人)
橘子:16+12=28(人)
28<33<45<58,
(1)最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2)最喜欢吃橘子的人最少;
(3)28+33+45+58=164(人)
答:四年级共有学生 164人.
(4)33﹣28=5(人)
答:最喜欢吃香蕉的人比最喜欢吃橘子的人多 5人.
故答案为:西瓜;橘子;164;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从统计表中获取数据并画复式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有关计算.
13.【分析】(1)仔细观察图表,5瓶的售价是10元;
(2)先利用所给的数据求出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再根据总价=单价×数量解答即可;
(3)先利用所给的数据求出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用数量=总价÷单价解答即可;
(4)利用正比例的意义可知:张阿姨买矿泉水的瓶数是李阿姨的3倍,张阿姨所花的钱数是李阿姨的3倍;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5瓶的售价是10元.
(2)10÷5×12
=2×12
=24(元);
答:12瓶的售价是 24元.
(3)36÷(10÷5)
=36÷2
=18(瓶);
答:18瓶的售价是36元.
(4)张阿姨买矿泉水的瓶数是李阿姨的3倍,张阿姨所花的钱数是李阿姨的 3倍.
故答案为:10,24,18,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比例的意义在生活实际中的灵活应用.
14.【分析】数学比平均分多5分,英语比平均分少1分,一共比平均分多4分,那么语文应当比平均分少4分。
【解答】解:(99﹣94)﹣(94﹣93)
=5﹣1
=4(分)
94﹣4=90(分)
小明的语文得了90分。
故答案为:90。
【点评】此题也可以先求出总分再减去另外两科的分数。
15.【分析】根据小聪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84步,第二次走82步,第三次走83步,求出一共走了多少步,再除以3即可求出他平均一次走多少步;然后用50米除以他平均一次走的步数。
【解答】解:(84+82+83)÷3
=249÷3
=83(步)
50÷83≈0.60(米)
答:他平均一次走83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约是0.60米。
故答案为:83,0.6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法的运用。
16.【分析】因为笑笑班同学拍球成绩平均每分钟拍60下为0,即以平均成绩为标准,首先算出平均成绩,超出的记为正,不足的记为负,由此解决问题。
【解答】解:因为笑笑班同学拍球成绩平均每分钟拍60下,如果把笑笑拍了65下,记作“+5”下,所以该题是选60下为标准记为0,
那么淘气拍了58下,可以记作﹣2下。
故答案为:﹣2。
【点评】此题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规定超出标准的为正,低于标准的为负,由此用正负数解答问题。
三.判断题
17.【分析】由图意可知,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看懂函数图象,根据图意进行分析.
18.【分析】观察纵轴表示的数据的,每格表示的数量是5,由此判断。
【解答】解:观察统计图可知:纵轴一格代表5,不是1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观察纵轴的数据即可判断。
19.【分析】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在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据可能会大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小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等于平均数。
【解答】解:根据平均工资不能确定单个人的工资,李叔叔的月工资不一定比王叔叔的高。
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要熟练掌握。
20.【分析】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在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据可能会大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小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等于平均数。四(2)班男生平均体重35千克,女生平均体重30千克,不能推出每个男生一定都比每个女生重这个结论。
【解答】解:四(2)班男生平均体重35千克,女生平均体重30千克,每个男生不一定都比每个女生重。
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要熟练掌握。
21.【分析】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在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据可能会大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小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等于平均数。在本题中,某水塘平均水深140厘米,沛沛身高是150厘米,则水塘可能会有水深超过150厘米的地方,那么他进入水塘可能有危险。
【解答】解:某水塘平均水深140厘米,沛沛身高是150厘米,他进入水塘可能有危险。
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要熟练掌握。
四.操作题
22.【分析】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横轴表示烧水用的时间的变化,纵轴表示水的温度的变化;进而根据折线的情况和横轴与纵轴上的数据解答问题.
(1)未加热时,水温是10℃;
(2)烧开这壶水(达到100℃)用了9分钟;
(3)从第 6分钟到第 9分钟水温上升的比较快;
(4)如果继续加热到11分钟,水温是100℃.据此解答.
【解答】解:(1)答:未加热时,水温是10℃.
(2)答:烧开这壶水(达到100℃)用了9分钟.
(3)答:从第 6分钟到第 9分钟水温上升的比较快.
(4)如果继续加热到10分钟,水温是100℃.
作图如下:
故答案为:10,9,6、9,100.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3.【分析】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每格表示10本,图画书40本需要涂40÷10=4格;科普书20本需要涂20÷10=2格;故事书60本需要涂60÷10=6格;由此制作条形统计图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意与分析可得: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能否正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五.应用题
24.【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纵轴表示的是小明离家的距离,每格1千米.根据题意可知,从图上可以看出,文化宫距离小明家2千米;图书馆离小明家5千米.
(2)根据横轴的时间坐标,以及纵轴的距离判断:看书的时间为距离小明家5千米的地方待着的时间,为60分钟.回家用时40分钟.
(3)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所以,用小明往返所走总路程除以他所用的总时间即可。
【解答】解:(1)文化宫离小明家2千米,图书馆离小明家5千米.
(2)小明在图书馆看书用了60分钟,从图书馆回家用了40分钟.
(3)40分钟+40分钟=80分钟
80分钟=小时
5×2÷
=10×
=7.5(千米/小时)
答: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7.5千米.
故答案为:2;5;60;40;7.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出相关信息做题.
25.【分析】先用植树总棵数,减去四年级植树棵数,算出五年级植树棵数,再除以4即可。
【解答】解:(120﹣16×3)÷4
=72÷4
=18(棵)
答:五年级平均每班栽树18棵。
【点评】根据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解答此题即可。
26.【分析】(1)直条最高的就是用水最多的,反之,直条最低的就表示用水最少的,据此解答;
(2)将7月至12月的数据相加即可求出一共用水多少吨;
(3)根据图中信息,还可得出8月比9月用水量大.
【解答】解:(1)由图可知:
8月用水最多,11月最少.
答:8月用水最多,11月最少.
(2)9+10+8+8+5+7
=19+8+8+5+7
=47(吨)
答:芳芳家下半年一共用水47吨.
(3)我从统计图中还可知,8月比9月用水量大.
【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关计算.
27.【分析】
(1)根据各年级捐的漫画书和故事书的本数,分别计算平均每个年级所捐本数即可;
(2)问题:哪个年级捐的漫画书最多?
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看出三年级捐的漫画书最多.
(合理即可,无固定答案.)
【解答】解:(1)(51+44+52)÷3
=147÷3
=49(本)
(42+33+48)÷3
=123÷3
=41(本)
答:平均每个年级捐漫画书49本;平均每个年级捐故事书41本.
(2)哪个年级捐的漫画书最多?
从统计图中可知,三年级捐的漫画书最多.
(无固定答案,合理即可.)
【点评】本体主要考查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关键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做题.
28.【分析】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算出去时的路程,再除以返回时的时间即可。
【解答】解:85×4÷(4+1)
=85×4÷5
=68(千米/时)
答: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68千米/时。
【点评】熟练掌握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