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35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35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14:3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2、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4、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
1.作者: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采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契诃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作品: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装在套子里的人 》戏剧《樱桃园 》 《万尼亚舅舅》 《海鸥》
2.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我的叔叔于勒》),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
一、背景资料
3.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4.字音识记
胆怯(qiè) 祈祷(dǎo) 辖制(xiá) 憎恶(zēnɡ)
讥诮(qiào) 消遣(qiǎn) 谗言(chán) 搓手(cuō)
契诃夫(hē) 怂恿(sǒng)(yǒnɡ)
5.字形辨认
jí(即)使 jì(既)然
胆 qiè(怯) qū(祛)除
zāo(糟)粕 cáo(嘈)杂
纯 cuì(粹) cuì(淬)火
āi(唉)声叹气 āi(哀)鸿遍野
6.熟语积累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逾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六神不安:形容人心绪慌乱,或心神不安宁。
【自读思考】
1.本文根据情节可划分为几部分?
2.别里科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怕的是什么呢?
3.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4. 全城的人有为什么被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辖制呢?
二、探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首段—“显然也是苦事”)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可是”—“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文末)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研读导引】
2.别里科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 ? 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穿着: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胆小孤僻)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封闭保守)
用具: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与世隔绝)
住处: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狭隘惶恐)
(2)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维护旧制度)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沙皇卫道士)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害怕新事物)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顽固保守)
只求不出乱子 (现实的逃避者)
禁闭开除学生
本体:旧思想、旧生活、旧制度
喻体:套子
相似点:束缚、禁锢
3.别理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藏在套子里?
怕—— 害怕改变现状,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害怕新生事物
4.小说主要通过哪一件事表现别里科夫?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主要情节:是婚事风波——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正面交锋
形象的刻画 神态 语言 心理 动作 性格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胆小怕事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惧怕新事物,保守落后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因循守旧
虚伪保守
5.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柯瓦连科: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华连卡: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6.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1)突出人物。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女孩,她是新思想、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说明别里科夫这类守旧胆小反动的人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但思想中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根深蒂固,他们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
(2)突出主旨。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最大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7.全城的人有为什么被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辖制呢?
①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②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③个人因素。人们身上或多或少的奴性,使他们的抗争很软弱,往往屈服于社会压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协。
8.怎样理解“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这样一句结尾的含义
①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②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1、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特点:
①可恶之处:性格上的顽固保守、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
②可怜之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整天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自我。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总之,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意义:
①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②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③他不仅是个性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
④揭示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三、深度解读小说的现实意义
2.阅读助读材料:说说“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材料一:
【布尔金】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①虚伪之人
表面上来看,“我们”是受过先进思想教育的现代知识分子,但实际上“我们”既没有思想也不正派。“我们”竟然被连自己都很讨厌的别里科夫给降服了。更有甚者,作为教职人员,他们竟然迫于别里科夫的压力而暗箱操作降低了学生的操行分,最终导致他们被开除。这羞耻的行为对比得意地标榜,可见“我们”是一群没有原则没有立场的虚伪者。
②懦弱之人
原文中说到在,这个城里,还是有别里科夫降服不了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别里克夫又臭又长的说教彻底惹毛了他,他抓住别里科夫的衣领,一把将他推下了楼,而反观“我们”竟然被明知再作恶的别里科夫给降服了。对比之下,可见“我们”是多么的懦弱。
材料二:
【别里科夫】“华连卡我是中意的”他说道,勉强地淡淡一笑,“我也知道,每个人都该结婚的,但是……这一切,您知道吗,来得有点突然……需要考虑考虑。”
【布尔金】“这有什么好考虑的?”我对他说,“您结婚就是了。”
【别里科夫】“不,结婚是一件大事,首先应当先掂量一下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免得日后惹出什么麻烦。”
【布尔金】“就这样他一直没有求婚,老是拖着,这使校长太太和我们那里所有的太太都大为恼火。……”
【布尔金】“他(指别里科夫)还常来我家谈论家庭生活,若不是后来出了一件荒唐的事(指漫画事件),很可能他最终会去求婚的,那样的话,一门不必要的、愚蠢的婚姻就完成了在我们这里,由于无聊,由于无事可做,这样的婚姻可以说成千上万。”
③不负责任之人
“我们”明明知道别里科夫他不适合结婚,认为他简直是昏了头才决定结婚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积极地撮合他结婚。认为“你只管结婚就行,没什么可考虑的”,可见“我们”对于自己的语言行为都极其的不负责任,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④无聊之人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请你来说,你联想到了兴致勃勃去听祥林嫂讲悲惨故事的看客,你认为“我们”是去看热闹的。把别人的婚姻大事当成自己乏味生活的调剂,而且还对别人的慎重考虑而大为恼火,“我们”确实是够无聊的。“由于无聊,由于无事可做”像这样不必要的愚蠢的婚姻,可以说是成千上万,这正印证了“我们”刚才的解读,同时人性卑劣程度可见一斑。
材料三:
【布尔金语】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动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⑥冷漠之人
虽然说别里科夫有可恶的一面,但是“我们”高高兴兴地从他的墓园回家,还是暴露出了“我们”的冷漠。原因是在原文中交代了别里科夫是“我们”相处了15年的老同事,面对这位每天也过得战战兢兢,一生也活得可怜可悲的老同事的去世,“我们”竟然觉得大快人心,这心肠但是有多冷多硬啊。这样看来原文中说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看来这并非虚言。
⑦无觉悟之人
其实“我们”对于这样郁闷,无聊,乱糟糟的生活的旧样子也是不满意的。但是“我们”也仅仅是停留在对他人的审视和评判上,而丝毫没有自醒和改变的觉悟,只打算继续在这浑浑噩噩的社会里继续的生活下去。这样看来“我们”还是一群缺乏变革的意识和勇气的一群人。
3.根据分析,“我们”渐渐浮出了水面。那么,作者创作“我们”的意图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用填空的方式来思考“我们”与别里科夫的关系,比如“我们”厌恶别里科夫。
我们 ( ) 别里科夫
(厌恶)
(害怕)
(纵容)
(消遣)
……
这些词可以说是很全面很深刻了,那么大家再来思考作家塑造“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和套中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我们”是别里科夫产生的重要社会原因。
正是因为我们的害怕,纵容,所以才有了别里科夫的肆无忌惮,甚至是无可救药,社会环境可以塑造人很有道理。
(2)“我们”是杀死别理科夫的帮凶。
正是因为我们带着消遣的心理极力地撮合别里科夫结婚,才把他拉出了生活的常规,从而直接加速了他的死亡,我们是以有思想的正派人自居的,但是却做了如此荒唐,甚至是罪恶的事情,这样来看,我们比套中人别里科夫也好不到哪儿去啊,说得好。
(3)表现了作者对“我们”的批判。别里科夫是很可恶,但是他也只是一个个体,而“我们”才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群体,“我们”不但纵容别里科夫,还在消遣捉弄他的过程中深感优越,“我们”又何尝不是不自知的套中人呢?
4.观看视频:《从未亲手杀人,然而“齿轮”同样负有屠杀罪行。谈谈本文作家塑造“我们”的现实意义?
(1)视频中奥斯维辛的记账员和文中的“我们”都是放弃了思考与善意,选择了麻木与盲从的普通人。同时也都是社会之恶的助推者,那么刚才视频中将这种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以阻止,甚至还参与其中的普通人之恶称为什么?——平庸之恶。
(2)这个概念是由犹太裔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上世纪60年代参与审判了纳粹战犯之后提出来的,他说罪恶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极端之恶,一种是平庸之恶。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要说第二种恶比第一种还要可恶呢?
平庸构成了大多数,而大多数决定着社会的未来,这样来看,作家塑造我们的生存目的是增加批判的力度,批判那些面对社会现实缺乏对是非善恶思考的一群人,批判那些明知社会有问题却一味缩在套子里,只知抱怨而不知思考的变革的一群人。这个文中的“我们”其实就像一面镜子,它启发现实中每一个“我们”都来对自我进行灵魂的思考与拷问,不思考不作为的旁观者助推者,作家对这种平庸之恶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看来在作家这把剖析社会问题的手术刀下,每一个人都无处遁形,包括你,包括我,包括所有的“我们”。
我想这正是契科夫带给我们的思考。
【总结】
作家创作“我们”的意图?
【伊凡·伊凡内奇】 “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拥挤不堪的城市里,写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牌戏一难道这不是套子 至于我们在游手好闲的懒汉、图谍私利的讼棍和愚蠢无聊的女人们中间消磨了我们的一生,说着并听着各种各样的废话一难道这不是套子 ......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契诃夫不少小说是关于“奴性”之作,“怒其不争”,希望借助文学来改变国民麻木愚昧的心灵,用精神的武器来鼓舞和警醒世人。
在文中未删减的最后,作家还呈现了一位觉醒者的形象——伊凡尼奇。他说其实我们都是套中人,我们这样的生活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布尔金的回答却依旧是在逃避,甚至是沉睡。同学们,怒其不争,何其哀也。俄国的契科夫就像中国的鲁迅,他们借助批判奴性的作品试图唤醒群众麻木的灵魂。而我们也应有理由相信,只要有这般觉醒者的存在,就一定会迎来觉醒的年代。
5.今天我们从特殊的叙述视角出发,走向了作品的更深处,希望同学们日后阅读小说都能对叙述人称多加关注,才能了解作品的深意和作家的匠心。
请同学们重读鲁迅的祝福来思考作家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有什么深意呢?
本文的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①夸张。
夸张人物形象。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夸张人物的作用。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到他的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这些夸张展示了社会的真实本质,他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压迫的结果。
②含蓄的对比。
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四、赏析艺术手法
③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渡和幽默的讽刺。
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四、拓展延伸:
1.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提示: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大体有三类套子,合理的套子、落后的套子、反动的套子。)
合理的套子: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
落后的套子:主要是指已经过时的、违反客观实际的套子,如封建社会的繁琐礼仪,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世俗偏见;
反动的套子:指反动统治阶级制定的愚弄人民、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想想《祝福》里的祥林嫂。)
总结: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国家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在遵守社会契约和国家法规的前提下,能够努力成为不盲从、独立的思想、有健全的人格的国家公民!希望我们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起构建和谐社会!这也是我这堂课对大家的美好期待!
2.契诃夫名句
(1)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之中。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
(4)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5)在舞台上应该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
(6)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7)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
(8)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
(9)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天父尚且养活它,何况人?
(10)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11)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