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秦腔
贾平凹
1.了解秦腔的特点,及其与秦地的地理构造和风土人情的契合统一。
2.学习文章通过场面细节描写和本土化的语言来描写文化现象,表现地域文化的技法。
教学目标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代表自己地域文化的文学样式,如国粹京剧、广东粤剧等等。而“秦腔”则是“关中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戏曲的鼻祖。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凹先生的《秦腔》,一起来领略她独特的魅力。
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个“秦腔”唱段。
一、导入
1、加定语,释“秦腔”。
“秦腔是_____ 、_____、_____ ……的戏剧艺术形式。”迅速浏览全文,尝试着给“秦腔”加定语。
以“下定义”的方式,可从秦腔本身、起源地、人们对它的评价及情感,和秦腔的影响去归纳。
2、作者贾平凹围绕“秦腔”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着重从那两个方面来写的?
主要围绕秦地和秦人两个方面来写的。
3、秦地有着怎样的特点?请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
①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迎风正反翻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②秦地的特点:平旷、辽阔
二、初读
4、秦人有着怎样的特点?请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
①秦人: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二楞”的民众!
②秦人的特点:二楞、粗犷
5、在作者笔下,秦人对秦腔有着怎么的情感?为何有这样的感情?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
1.赏析场面描写,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1)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窗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号,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
这段话出现在看戏的哪个阶段,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这段话是排戏时的场景,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突出表现秦人对秦腔的喜欢和热爱。
三、赏析
(2)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面向外扛,人的漩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懂,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得世界偌大,身材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
这段话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去传达秦人对秦腔的情感?
这段话出现在盼戏的场景中,火爆的言辞,激烈的行为,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也采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传达出了秦地人特有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也借此表达出了秦腔赖以生存及生命力顽强、旺盛的原因在于它扎根于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3)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请问:这段场景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段话出现在演戏的场景中,这里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来显现秦地百姓对秦腔的喜爱之情,秦腔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五大要素,成为了精神上的支柱。
当贾平凹站在田野中,看着天幕下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听到雄壮的秦腔快板时会有这样的感慨:“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秦腔是秦人之腔,是秦地人民的精神血脉。他不仅代表的是秦地的民情风俗,更给我们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它既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地方戏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并且这种精神、文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传承、扩散。
秦人
秦地
秦腔
文化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绯闻/诽谤 殷红/殷切希望 蓓蕾初绽/果实累累
B.湍急/揣测 强迫/强人所难 风姿绰约/笔耕不辍
C.逮捕/哺育 剥削/瘦削不堪 擢发难数/目光灼灼
D.徇私/殉葬 风靡/靡靡之音 解甲归田/不屑一顾
答案:A
解析:A项,fēi/fěi,yān/yīn,lěi/léi;B项,tuān/chuǎi,qiǎng,chuò;C项,bǔ,xuē,zhuó;D项,xùn,mǐ,jiě/xiè。
四、巩固训练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秦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________、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
②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 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________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
③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________,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A.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口耳之学
B.口耳之学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C.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口传心授
D.口传心授 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答案:D
解析: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适用于第①句。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嘴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断知识。适用于第②句。口诵心惟:指口中念诵,心里思考。适用于第③句。
3.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 80 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B.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C.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D.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答案:A
解析:B项,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就是“有愧于排列在那中间”。不能用于他人,此处用错对象。C项,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此处用于自己对别人的指导,用错对象。D项,莅临:敬辞,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用于自己,用错对象。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秦腔 马晓红
“祥云闪闪起寒光,春风摆动草木香。竹帘高卷现神像,惩恶扬善把名扬……”
这是秦腔。唱戏的是我二舅,一个在广东生活了三十几年的陕西农民,又矮又黑,粗胳膊大脚丫,宽肩膀厚胸膛,一看就是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二舅大字不认几个,却酷爱秦腔,也记得很多戏词。高兴了,田头屋后吼几句,比戏台上大花脸唱得还好。
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率先开始现代化建设。先修路架桥,把弯曲的路捋直,把两岸的码头接通。
二舅甩开家里婆娘和两个小姓的三双手,跟着乡亲们南下“淘金”。
田地里长大的汉子,没几个读过书。没文化,没技术,却有的是力气。水泥、钢筋、沙石,在他们的大手掌和宽肩膀上流动,在宽阔的江面架起一道“彩虹”。
第三年入冬,桥建成了,二舅却进了医院。他上驳船时,一脚踩空,掉河里去了。好在抢救及时,命算是保住了。
五、拓展延伸
我去医院看他。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天哪!你不辨贤愚枉为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为地,辜负了苍茫茫绿水青山……”
唠唠叨叨半天,到我离开时,他却莫名地想开了,唱腔也高昂起来:“想当年卧龙岗散淡高隐,讲三坟论五典博古通今……”
等他出院,身板虽看起来还是那么宽厚,却没有原来结实了,还落下了咳嗽病。
工头还算有良心,给他在码头找了份工作。他就留在珠三角,也算是新广东人了。
桥虽通了,但河网密布的珠三角还是离不开船,离不开码头,离不开靠力气吃饭的汉子。在江边,在码头上,来回穿梭着这么一个又矮又黑的西北汉子。甘蔗、橙子、瓷器、沙石、木炭、煤气、机器……黑的白的,轻的重的,吃的穿的,在他渐弱的肩上从船到岸,或者从岸到船。傍晚时,浅水处,时不时会荡起几勺压低了声音的秦腔戏词。千里之外的两个娃娃,也在他浸着汗味的钞票上长大。
二十几年来,轮船越来越大,起重机越来越高,集装箱越来越多,他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日夜奔波,也只能勉强挣个温饱。
旧码头日渐荒芜了。他终于决定回老家了。
我开车送他去火车站。一路无话,不知道该说什么。打开音响,塞进一张CD。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长袍子短袍子都是衣裳,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能爬起来爬起来,爬不起来可趴下……”
二舅笑了:“秦腔也有新调子了,挺好听的!说的倒是大实话,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
哭一声笑一声也就是一声……”
后视镜里,他仍然又矮又黑,却不再那么壮实了。才五十出头,却苍老得像六七十岁。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
二舅回了乡下,前后有两三年。
乡下男人,一輩子也就是几件大事:修房子娶老婆,生儿子养儿子,给儿子修房子娶老婆,准备棺材老衣等死。
刮尽所有积蓄,修了两层小洋楼,刷好墙装好门窗,钱也差不多用完了。
勉强给大儿子说了门亲事,小儿子的亲事就没了门路。
这几年农村娶个媳妇不容易!动不动十几二十万的彩礼,又把他逼出了家门,跟远房侄子去新疆卖面皮。
秦腔,面皮,本是他的最爱,也是他一身力气的根。
可是,从小到大吃的面皮,却变了味儿。侄子拿出了一包东西,说调米浆时加一撮,蒸出来的面皮又白又薄,光滑筋道,不破不裂,过夜不坏。辣子蒜水里再加上点儿罂粟壳磨成的粉,更是又香又辣,让人吃了这碗想下一碗。
第2天,侄子的面皮店开张,二舅却走了,回老家去了。听说走之前,他在厨房里学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禀一声……”,把侄子吓得愣了半天。
过了几个月,他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旧码头,就在旧码头的对面,二舅开了间小吃店。小小的铺面,只有三四张木桌。
他擦擦凳子,让我坐下。向里间叫了一声:“田娃,给你哥拌一碗面皮!”
一个憨厚敦实的后生走出来。和二舅年轻时一模一样。
白白的面皮,青青的黄瓜丝,红红的油辣子,熟悉的家乡味。
他放下碗,转身招呼着其他客人,嘴里轻声哼着听不清词的秦腔。
我吃着面皮,脑海里却回旋着另一句词:“我大舅我二舅都是我舅,好一天坏一天都是天……”
(选自2018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舅建桥时受伤住院,“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并借助戏词,表达了自己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冤屈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B.“只有一头灰白的短发仍倔强地立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二舅虽然年过半百但仍然不为生活所屈的可贵品质。
C.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二舅“能干的活儿却越来越少”,“勉强挣个温饱”,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农民工面临的困境。
D.小说以秦腔贯穿全文,大量戏词的穿插运用既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态度,也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答案:A
A项,“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冤屈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错误。文中说“我去医院看他。他没叫痛,只觉得冤。……唠唠叨叨半天,到我离开时,他却莫名地想开了,唱腔也高昂起来……”,二舅负伤住院,虽一时“觉得冤”,但能很快地“想开了”这些表现了坚强乐观的精神。故选A。
(2)小说塑造了二舅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酷爱秦腔。虽然没有文化,但能“记得很多戏词”,“比戏台上的大花脸唱得还好”,也善于借助戏词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②勤劳能干。二舅南下“淘金”,在码头当搬运工,不辞辛苦,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后来为养家糊口,又去新疆卖面皮,在旧码头开面馆。
③坚强乐观。二舅负伤住院,虽一时“觉得冤”,但能很快地“想开了”;对“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的秦腔新调子也是深有同感。
④为人正直。看到侄子对面皮弄虚作假,以致于“从小到大吃的面皮”“变了味儿”,二舅断然离去,并用戏词震慑和警告侄子。
(3)在小说结尾,戏词由“他”换成了“我”,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寄寓的“我”的情感态度。
①体现着“我”对二舅的敬重之情。面对侄子的弄虚作假,二舅断然离去,后来开了间小吃店,保有着面皮“熟悉的家乡味”,二舅为人正直的品德,自然蠃得“我”的敬重。
②体现着“我”的自豪之情。二舅有着美好的精神品质,“我”与二舅关系亲切,换成“我”字体现了“我”的自豪和骄傲。
③寄寓着“我”对二舅的安慰和祝福。二舅生活坎坷,但是他仍然坚韧乐观努力经营自己的小吃店,“好一天坏一天都是一天”寄寓着“我”对二舅的安慰与祝福。